- 年份
- 2024(9231)
- 2023(12820)
- 2022(11327)
- 2021(10645)
- 2020(8963)
- 2019(20780)
- 2018(20888)
- 2017(41044)
- 2016(22143)
- 2015(25159)
- 2014(25119)
- 2013(25055)
- 2012(23221)
- 2011(21266)
- 2010(21281)
- 2009(19710)
- 2008(19310)
- 2007(16984)
- 2006(15198)
- 2005(13471)
- 学科
- 济(91098)
- 经济(90996)
- 管理(65850)
- 业(62452)
- 企(49200)
- 企业(49200)
- 方法(43747)
- 数学(38167)
- 数学方法(37774)
- 农(26070)
- 中国(24743)
- 财(22527)
- 学(20494)
- 业经(19777)
- 环境(18238)
- 贸(17587)
- 贸易(17580)
- 农业(17548)
- 地方(17156)
- 易(17062)
- 制(16861)
- 和(14877)
- 银(14407)
- 银行(14356)
- 理论(14280)
- 划(14116)
- 技术(13950)
- 行(13759)
- 务(13278)
- 融(13258)
- 机构
- 大学(332900)
- 学院(329739)
- 济(133582)
- 管理(131391)
- 经济(130775)
- 理学(114534)
- 理学院(113265)
- 管理学(111401)
- 管理学院(110820)
- 研究(109824)
- 中国(80661)
- 京(70760)
- 科学(68549)
- 财(61441)
- 所(55633)
- 农(52849)
- 研究所(50948)
- 财经(50274)
- 业大(49544)
- 中心(48378)
- 江(46237)
- 经(45635)
- 北京(44728)
- 范(43728)
- 师范(43362)
- 农业(41676)
- 经济学(40548)
- 院(39423)
- 州(38019)
- 财经大学(37480)
- 基金
- 项目(224950)
- 科学(176770)
- 基金(164223)
- 研究(163558)
- 家(143280)
- 国家(142101)
- 科学基金(121409)
- 社会(103503)
- 社会科(98050)
- 社会科学(98024)
- 基金项目(87726)
- 省(86394)
- 自然(79200)
- 自然科(77289)
- 自然科学(77268)
- 自然科学基金(75854)
- 教育(74334)
- 划(73233)
- 资助(67567)
- 编号(66686)
- 成果(53885)
- 部(50251)
- 重点(49992)
- 发(47646)
- 创(46209)
- 课题(45112)
- 创新(43133)
- 科研(42929)
- 教育部(42914)
- 国家社会(42577)
- 期刊
- 济(145081)
- 经济(145081)
- 研究(97976)
- 中国(55074)
- 学报(52811)
- 科学(48970)
- 农(47557)
- 管理(47143)
- 财(43094)
- 大学(39635)
- 学学(37343)
- 农业(33478)
- 教育(32873)
- 技术(26833)
- 融(26199)
- 金融(26199)
- 业经(24496)
- 财经(24031)
- 经济研究(23696)
- 经(20436)
- 问题(19536)
- 图书(17394)
- 理论(17024)
- 技术经济(16441)
- 业(16405)
- 商业(15942)
- 科技(15714)
- 实践(15598)
- 践(15598)
- 现代(15106)
共检索到469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乐文 钱曦
本文通过引入我国1997年至2009年省际间电力调入、调出数据,讨论了"生产与消费分离"的环境效应,该途径是对揭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机制黑箱的有益尝试,指出工业重心转移的同时,也转移了污染,并且在电力生产重心加速向中西部移动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将推迟到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杰鲲 康忠燕 韩文杰 梁璐璐
论文以2006—2016年各省份可再生能源电力产量为基础,测算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并分析重心迁移特征;构建重心迁移的区域贡献模型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七大区域进行实际分析。结果表明:2006—2008年、2008—2013年、2013—2014年、2014—201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重心分别向西南、西北、西南、东北方向迁移。第一、三阶段的主要推力是西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二阶段的主要推力是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第四阶段的主要推力则是华东、华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快速增加。结合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变动的驱动因素分析和有关各省份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区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加的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雪梅
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假设1995~2009年制造业重心未从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在满足同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全球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将显著下降。其中,CO2排放量增幅将从67亿吨降至41亿吨;CH4排放量增幅将从3.4亿吨降至2.7亿吨;N2O排放量增幅将从1557万吨降至1156万吨。通过模拟测算制造业从中国进一步转移至南亚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知,该转移将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年度增排CO2约8.8亿吨,CH4约450万吨,N2O约21万吨。这是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普遍有较低的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率。而在现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生产者责任制度下,这部分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均需由发展中国家承担。鉴于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多由跨国公司主导,且相关经济利益均由发达国家获取,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更多承担这部分额外排放的减排责任,通过技术转移、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投资等手段,使得从事制造业生产特别是低端制造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应用更高能效、更低碳的生产技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控制气候变暖效应,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全球制造业 转移 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蒋雪梅
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假设19952009年制造业重心未从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在满足同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全球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将显著下降。其中,CO2排放量增幅将从67亿吨降至41亿吨;CH4排放量增幅将从3.4亿吨降至2.7亿吨;N2O排放量增幅将从1557万吨降至1156万吨。通过模拟测算制造业从中国进一步转移至南亚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知,该转移将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年度增排CO2
关键词:
全球制造业 转移 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中 徐蓓
中国内部区域发展情景上的异质性特征,使其在碳减排和绿色治理领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挑战。为全面评估不同区域情景下的碳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界定"碳压力"概念,对省域层面的碳压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重心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研判。结果显示,中国整体上处于严重"碳超载"状态,且空间分布具有显著不均衡性,并表现出一定的地理集聚特征;同时碳压力重心在经济重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保持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在对上述观察结果系统慎思的基础上,借助"碳锁定"和"产业碳锁定"的理论解释框架,从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中 徐蓓
中国内部区域发展情景上的异质性特征,使其在碳减排和绿色治理领域面临着极为复杂的挑战。为全面评估不同区域情景下的碳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界定"碳压力"概念,对省域层面的碳压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重心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研判。结果显示,中国整体上处于严重"碳超载"状态,且空间分布具有显著不均衡性,并表现出一定的地理集聚特征;同时碳压力重心在经济重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持续保持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在对上述观察结果系统慎思的基础上,借助"碳锁定"和"产业碳锁定"的理论解释框架,从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两类典型区域出发,分别提出不同锁定情景下的绿色治理思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沙勇
文章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和模型计算了山东省2000-2012年间人口、经济和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从而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变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人口重心位于山东几何中心的西南面,经济重心则位于东北面,表明了区域人口、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且经济分布比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程度要大;近12年来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一致往西南方向移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过程相互影响,而人口重心迁移的速度要滞后于经济重心,这一过程使得二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反映了人口、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有所缓解,整个区域的地区差距在变小;第
关键词:
人口重心 经济重心 产业重心 迁移轨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宗辉 李金锴 韩晨雪 刘合光
粮食问题是关乎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对于粮食供需平衡及粮食安全问题有潜在的影响。基于1997—2016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运用重心模型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具体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997—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总的转移距离为172.56 km,重心所在地大部分集中于河南省的中部地区。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变迁的因素,估计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机械化、粮食作物播种比例、复种指数均对粮食生产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是驱使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的因素。基于此,建议从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加大农业生产投入与科技投入、探索多样化农业补贴形式、构建区域粮食供需协调机制等方面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英男 龙花楼
农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关键路径,亟待探索农业生产转型与其环境效应的耦合关系与机制,从而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对农业生产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过程、格局、机理与优化调控开展了广泛探讨。为系统梳理该方面研究的相关进展,识别出相应的研究不足,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系统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识别、测度与成因等方面的研究态势,从关键要素的视角解析了农业生产转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业生产转型与农业生态效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总结。研究指出:未来农业生产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应加强从系统科学的视角解读二者的互馈关系,并关注二者互馈响应的区域异质性,深化基于土地系统科学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的环境影响研究,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对中国特色“小农”生产方式转型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的微观机理探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兰兰 徐婷婷 李方一 焦建玲
在研究2000—2014年中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及其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夏普利值分解八大经济区域对重心迁移的贡献率,然后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天然气消费增量分解为基础设施效应、服务效率效应、需求效应,探讨各区域对重心迁移贡献大小的原因与规律。结果显示:2000—2014年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经历了向西北、东南、东北方向迁移的三个阶段;2000—2003年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2003—2008年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区,2008—2014年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是居民消费重心迁移的主要推力;2000—2014年,基础设施效应一直是促进中国及各区域居民天然气增长的主要动因,而未来效率效应和需求效应将会逐步成为大部分区域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兰兰 徐婷婷 李方一 焦建玲
在研究2000—2014年中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及其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夏普利值分解八大经济区域对重心迁移的贡献率,然后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天然气消费增量分解为基础设施效应、服务效率效应、需求效应,探讨各区域对重心迁移贡献大小的原因与规律。结果显示:2000—2014年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经历了向西北、东南、东北方向迁移的三个阶段;2000—2003年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2003—2008年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区,2008—2014年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是居民消费重心迁移的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启明
本文以人口为基本出发点,从控制论角度提出人口迁移空间过程的一般数学表达,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物理场论及最大熵原理,初步提出迁移场理论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一、人口迁移空间过程的一般数学表达 人口迁移过程首先是由区域外部的动因作用于区域内部,然后再由区域内部向区域外部扩散的过程,即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金星,贾秀嵩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某种消费水平下,保证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经济环境良性发展的最高人口数。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区差异性极大,各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实际人口数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对我国的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对了解我国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及人口迁移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成龙 程钰
论文利用动态面板的系统GMM估计方法、LMDI分解模型、历史值外推模拟及线性规划约束模型等探究了新常态下山东省环境规制对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大气环境效应,得到以下结论:1)2001—2013年,山东省工业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污染密集型行业比重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二者的环境规制强度基本呈上升趋势;2)环境规制对山东省工业比重、污染密集型行业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43、-0.451和0.523,说明山东省环境规制的实施对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具有正向作用;3)随着山东省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工业结构效应和技术效率效应抑制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而污染密集型行业...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师华定 齐永青 刘韵
近年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消费模式的转变,传统生物质能源与以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格局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农村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也产生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农村能源消费的变化与主要问题,利用农村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估算了1980-2004年时段我国农村能源消费的CO2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比较了传统生物质能源与煤炭为主的商品能源的消费特点与环境效应,指出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存量巨大的生物质能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是满足我国农村地区能源消费需求,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减缓和适...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村能源消费 环境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