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45)
2023(7957)
2022(7042)
2021(6511)
2020(5850)
2019(13728)
2018(13636)
2017(27560)
2016(14877)
2015(17388)
2014(17646)
2013(17799)
2012(17055)
2011(15432)
2010(15718)
2009(14871)
2008(15083)
2007(13873)
2006(12226)
2005(11190)
作者
(45330)
(38004)
(37569)
(36221)
(24094)
(18151)
(17470)
(14876)
(14000)
(13601)
(12726)
(12524)
(11997)
(11957)
(11950)
(11730)
(11662)
(11281)
(11030)
(11026)
(9535)
(9475)
(9423)
(8683)
(8508)
(8469)
(8464)
(8461)
(7679)
(7627)
学科
(67112)
经济(67053)
(43988)
管理(43777)
(33960)
企业(33960)
方法(33736)
数学(30657)
数学方法(30453)
中国(19274)
(18835)
(18449)
贸易(18443)
(18089)
(17535)
技术(14680)
(14187)
(13075)
(12610)
银行(12581)
业经(12540)
(12262)
农业(12033)
(12031)
地方(11415)
(10812)
金融(10810)
环境(9723)
(9564)
(9404)
机构
大学(229589)
学院(228003)
(102132)
经济(100125)
管理(87693)
研究(76571)
理学(74726)
理学院(73966)
管理学(72952)
管理学院(72530)
中国(60056)
(48592)
(47457)
科学(45196)
(39707)
(38261)
财经(37759)
研究所(35661)
中心(35357)
(34641)
(34181)
业大(33322)
经济学(32740)
北京(31044)
农业(30456)
经济学院(30097)
(28264)
师范(27994)
财经大学(27842)
(27289)
基金
项目(142784)
科学(111526)
研究(105004)
基金(103287)
(89381)
国家(88714)
科学基金(74835)
社会(67018)
社会科(63753)
社会科学(63733)
(55332)
基金项目(54469)
教育(48403)
自然(46702)
(46620)
自然科(45577)
自然科学(45563)
自然科学基金(44740)
资助(43342)
编号(42883)
成果(34990)
(33341)
重点(32183)
(31449)
(29853)
课题(29170)
教育部(28510)
创新(28108)
国家社会(28002)
人文(27512)
期刊
(109799)
经济(109799)
研究(69001)
中国(42439)
(36110)
(33967)
学报(33793)
科学(31088)
管理(30718)
大学(25251)
学学(23739)
(23134)
金融(23134)
农业(22889)
技术(22379)
教育(20939)
财经(18969)
经济研究(18486)
业经(17836)
(16282)
问题(15970)
(15401)
技术经济(14396)
统计(12602)
国际(12566)
理论(12483)
(12432)
商业(11660)
(11231)
实践(11210)
共检索到343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尹今格  宗毅君  刘曼琴  孙萌慧  
首先构建了行业内研发、行业间研发和进出口贸易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计量模型,然后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计算了我国工业行业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和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Malquist指数,最后使用我国工业行业数据对计量模型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国内本行业研发和国内其他行业研发提升本行业技术进步指数的同时降低了行业效率指数,行业内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正,而行业间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不显著,进口和出口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无显著作用,对技术进步产生了正向的溢出,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正,而出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不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焦建玲  杨宇飞  白羽  
本文构建了2007年和2014年工业行业R&D技术溢出有向无权和有向加权网络,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发现,工业行业间R&D技术溢出联系不够紧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联系逐步增强,R&D技术溢出单向网络的中心化程度很高,主要集中在七个行业,占整个网络R&D技术溢出量的70%以上,但行业对R&D技术溢出的吸收比较分散,使得同时考虑溢出和吸收双向的网络中心化程度较低;网络核心—边缘结构较显著,属于多核心结构网络。处于网络核心地位的都是机械制造业中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的R&D投入对其他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具有较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亚平  
本文对广东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明确区分和分别测定FDI技术溢出的行业内溢出和行业间溢出,并从FDI市场导向性和企业所有制类型两个细分层面对技术溢出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FDI的后向关联溢出相比行业内溢出是更重要的溢出途径。FDI通过后向关联对当地供应商生产率提高有正向促进作用;通过前向关联产生的技术溢出不显著;通过水平方向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挤压效应"。同时,FDI存在与内资企业的这些绩效关系不是普遍一致的,而是主要存在于FDI为国内市场导向和针对内资非国有企业。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晓钟  张国瑜  
本文利用我国FDI流入较多的江苏、广东两省2002-2007年工业经济行业数据,从行业内和行业间两个层面比较了FDI对两省本土工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江苏本土工业企业获得的行业内和行业间溢出效应的效果均优于广东;且两省本土工业企业获得的行业内溢出效应强度均大于行业间溢出效应。本文从两引资地的学习、消化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强弱、外资来源差异、外资投向不同和引资模式特点等方面比较剖析其原因,以期为这些地区乃至全国更好地利用FDI提供有益思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豪  刘辉煌  
利用基于DEA模型的Malmqusi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0~2009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绩效,并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角度,考察了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碳排放绩效测算表明,行业整体的碳排放绩效在研究期内增加了7.8%,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效率则起抑制作用。收敛性检验表明,各行业碳排放绩效绝对收敛,即行业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影响因素分析表明,FDI可以通过水平技术溢出、前向和后向的垂直技术溢出对行业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不同类型行业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预测  [作者] 方兆本  朱文超  
本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指数,详细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和进口的技术溢出对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本文发现这10年期间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实现了稳定增长,但增速变缓。水平方向上,港澳台FDI的技术溢出并不显著,但进口和非港澳台FDI显著促进了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后向关联上,港澳台FDI的溢出效应对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非港澳台FDI的技术溢出则起到了恶化作用,存在西方发达国家将需要高能耗产品供应的企业部署到中国,间接转移碳排放的可能。FDI前向关联并未产生显著的技术溢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杰  
文章基于1996—2016年中国工业35个两位数行业数据,在向量自回归模型框架下,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行业间的技术溢出进行识别,并从"关系"角度出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出工业行业间技术溢出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发现:工业行业间的技术溢出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烟草制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和交通设备制造业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着桥梁中介作用;在行业间技术溢出网络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8个行业属于"净溢出板块";医药制造业等11个行业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8个行业属于"经纪人板块";食品制造业等8个行业属于"净受益板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如庆  时媛  刘国晖  
本文首先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然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从溢出渠道看,技术效率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效应。与制造业FDI相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大,且制造业FDI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渠道来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二者溢出渠道不同。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动力因素呈现地区分化特征,中东部地区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FDI、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而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人均资本存量、制造业FDI和贸易开放等,这具有一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正松  
文章选取FDI主要进入产业贵州工业为例,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计算每个渠道对FDI冲击的脉冲反应函数来说明FDI引进对各渠道的影响时滞区间和作用效果的相对大小。在贵州工业引进的FDI在短期主要通过产业关联渠道产生技术溢出,其次为人才流动渠道和示范模仿渠道,表现最差的是竞争渠道,但四个渠道长期表现均不尽如意。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建东  
在我国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诸多途径中,传统的国际贸易特别是进口贸易的作用已被普遍认可。随着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这一新贸易方式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大部分现有研究都是基于行业内层面的分析,对产业内贸易的跨行业溢出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使用1999—2008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产业内贸易的跨行业技术溢出进行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制造业各行业间的技术溢出虽然存在,但溢出效果有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占明  陈子豪  马健洪  
外商直接投资(FDI)理论上对东道国具有技术溢出效应,本文基于中国时间序列投入产出表测算FDI技术溢出的核心指标,构造2003-2016年工业分行业技术溢出效应的面板数据以分析FDI在我国实际产生的技术溢出影响,并从市场势力视角对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实证分析表明,FDI对我国的工业行业增长具有显著为负的前向溢出效应,即FDI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显著降低下游行业的增长速率。随着时间推移,FDI将对净产出产生更显著且更强的负前向溢出效应。外资的卖方市场势力增强阻碍其向下游行业产生可能的正向技术溢出,并内生地产生选择性,最终对下游行业整体的增长产生更强的负向技术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为FDI技术溢出效应提供新的经验证据,同时为我国进一步的相关政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晓钟  张国瑜  
通过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最多的江苏和广东两省2005-2007年工业经济行业内数据的实证分析,比较了FDI对这两个省份本土工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在地区间、产业间均存在着差异性,文章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这些地区乃至全国更好地发挥FDI对本土工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提供有益思路。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姜瑾  朱桂龙  
文章选取1999~2003年的行业层面板数据,考察了FDI对中国工业部门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考虑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并控制住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和行业效应之后,研究结果显示,FDI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和前向联系溢出,但后向联系溢出为负。此外,对技术差距最优区间的分析表明,当内资企业生产率为相应外资企业生产率的30%~70%时,前向联系溢出能实现最大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欧阳艳艳  喻美辞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渠道的逆向技术溢出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有关的行业分析尚不多见。本文基于中国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变迁,运用DEC模型计算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平均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TEC指数)和技术进步(TC指数),并与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外国研发溢出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逆向技术溢出与行业平均的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呈中等关联度,其中,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的关联度较强,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差别较大。技术含量不高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具有较高关联度;技术含量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则不具较高的关联度。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大伟  聂海松  
采用SBM模型测算了2008—2016年中国31个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绩效,在构建国际研发资本技术溢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Tobit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研究了中日进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同时考虑行业异质性,将工业行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日之间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和出口贸易技术效应都会提高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绩效水平;出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大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其中,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轻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不显著,而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对重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