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92)
2023(15061)
2022(13015)
2021(12193)
2020(10027)
2019(23293)
2018(23253)
2017(44981)
2016(24028)
2015(26927)
2014(26963)
2013(26572)
2012(24501)
2011(22120)
2010(22296)
2009(20812)
2008(20255)
2007(17828)
2006(15862)
2005(14095)
作者
(69163)
(57099)
(56902)
(54011)
(36364)
(27478)
(25889)
(22321)
(21618)
(20457)
(19437)
(19103)
(18172)
(17943)
(17562)
(17448)
(17036)
(16878)
(16337)
(16330)
(14140)
(13984)
(13767)
(12964)
(12802)
(12699)
(12694)
(12681)
(11399)
(11164)
学科
(95919)
经济(95811)
管理(75447)
(70311)
(59702)
企业(59702)
方法(43490)
数学(36617)
数学方法(36198)
中国(28009)
(25071)
(23853)
业经(22823)
(21090)
技术(20627)
(19101)
地方(18759)
理论(17997)
(17886)
贸易(17872)
(17372)
(16901)
银行(16863)
环境(16827)
农业(16599)
(16365)
(16146)
(15734)
金融(15733)
(14670)
机构
大学(349918)
学院(347083)
管理(139663)
(138731)
经济(135681)
理学(121055)
理学院(119782)
管理学(117835)
管理学院(117196)
研究(111890)
中国(84669)
(74380)
科学(68256)
(65238)
(54763)
财经(52639)
中心(50310)
研究所(49647)
(49532)
业大(49319)
(49227)
(47757)
北京(47373)
(45698)
师范(45302)
经济学(41839)
(41157)
(40802)
财经大学(39255)
农业(38534)
基金
项目(234010)
科学(184593)
研究(174473)
基金(169371)
(146235)
国家(145014)
科学基金(125186)
社会(110026)
社会科(104199)
社会科学(104176)
(91428)
基金项目(90007)
自然(80079)
教育(79782)
自然科(78175)
自然科学(78157)
自然科学基金(76752)
(76642)
编号(71145)
资助(68694)
成果(58270)
重点(51885)
(51876)
(51496)
(49975)
课题(49041)
创新(47714)
国家社会(44829)
教育部(44544)
项目编号(44536)
期刊
(152205)
经济(152205)
研究(104520)
中国(64423)
管理(53527)
学报(51785)
科学(48031)
(47416)
(44260)
教育(40711)
大学(39735)
学学(37081)
农业(31047)
技术(31006)
(29820)
金融(29820)
业经(25818)
财经(25536)
经济研究(24279)
(21809)
问题(20281)
图书(18644)
科技(18257)
理论(17858)
技术经济(17629)
实践(16340)
(16340)
现代(16168)
商业(16167)
(15641)
共检索到505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朝均  呼若青  
基于二象对偶理论,从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两个维度构建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PE-Malmquist-CDG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估计探寻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演进规律。结果表明,整体上,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刚进入中等协同发展阶段,且该状态并不稳定;从演化规律看,我国工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波动式演进趋势,整个核密度分布曲线"波宽"呈现"发散-收敛-发散"特征,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极化趋势比较显著。长期来看,各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镇  唐震  
本文从复杂性科学视角,运用CAS理论研究RP型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重点从演化角度探讨"RP"型系统发展规律性性质和机制。深入分析复杂适应系统形成的一般过程,用适应性循环理论加以佐证,提出"RP"型系统发展过程一般需经历收敛凝聚、发散磨合、"蛛网"胶着和多元重组4个基本阶段,并以案例研究来论证这四个阶段的特性与机制,最终构建出"RP"型系统一般发展规律性模式;此外,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吕岩威  刘洋  杨菲  
基于2006—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创新系统主体间协同关系对绿色创新效率及其条件分布的影响,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探讨创新系统主体间协同关系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冲击及贡献度。研究发现:间接主体与直接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对绿色创新效率产生负向影响,且随着分位点的增加抑制性越来越强;直接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促进了绿色创新效率提升,且随着分位点的增加促进作用越来越大;绿色创新效率对创新系统主体间协同关系各变量的冲击在响应强度、响应速度和累计效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在各地区均表现为收敛趋势;剔除自身影响后,全国总体、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政府资助、东部地区的产学研合作相较于其他协同关系变量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贡献度更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屹  姜雪松  雷家骕  林周周  
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复杂社会系统,其主要包含创新主体子系统、创新资源子系统、创新环境子系统三个部分,并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复杂性系统特征,传统的还原论和线性处理方法无法全面地解决这一问题。借鉴B-Z反应这一非线性化学反应,选择创新效果、创新潜力、创新配置三个状态变量隐喻B-Z反应中的三种主要物质,外界综合投入指数隐喻B-Z反应的控制参数,三个状态变量的调整参数隐喻B-Z反应中的反应速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进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从演进阈值增减性来看:近一年的发展中,黑龙江、江苏、广东、广西、海南、贵州、甘肃、宁夏、青海9个省级行政区的阈值增大,说明经过一年的发展,9个省级行政区域相对于上一年远离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演进点。另一方面,从演进阈值大小来看:创新能力较强省份和创新能力较弱省份的区域创新系统的阈值趋于两极化,创新能力较强省份的阈值部分极大,部分极小;创新能力较弱省份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的三个状态变量(创新效果、创新配置、创新潜力),从增强创新效果、优化创新配置、提升创新潜力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马林  黄夔  
根据浙江省1992~2011年数据,应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其绿色创新能力及其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三者长期关系及变量间协同演进模型。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绿色创新能力和创新溢出效应内部变量间不仅是协同演进的,而且两者协同演进为经济增长提供内在驱动力,同时,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促进两者的不断升级。最后,给出几点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慧莹  
为促进我国船舶工业在绿色创新方面良性发展,从绿色船舶市场拉动、绿色船舶技术进步以及政府管制三方面解释影响我国船舶工业绿色创新系统演化的驱动因素;运用哈肯模型,对2008—2015年我国船舶工业绿色创新系统演化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分析该系统的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船舶工业绿色创新系统演化的关键因素由2008—2011年的绿色船舶市场拉动转变为2012—2015年的绿色船舶技术进步,船舶工业绿色创新系统进入演化的新阶段。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于焱  李庆东  
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果,学习又可能产生其他的结果,包括形成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变化了的信仰、新的制度环境、变化的网络结构、适应的协同机制等。该文研究了这些变化与学习机制相互作用的动力形式,阐述了它们的协同演化过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骏   孙龙  
利用动态StoNED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11—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效率和创新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提升空间,地区间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创新发展效率未达有效且呈缓慢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显著;绿色与创新发展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虽整体稳步上升,但相互促进作用尚未发挥。应加强绿色转型政策引导,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和协同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骏   孙龙  
利用动态StoNED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11—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绿色发展效率和创新发展效率进行测算,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提升空间,地区间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布格局;创新发展效率未达有效且呈缓慢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显著;绿色与创新发展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虽整体稳步上升,但相互促进作用尚未发挥。应加强绿色转型政策引导,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工业绿色创新发展合作交流平台,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和协同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丽文  曹璐  
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认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由产业创新环境、产业创新活动、生态环境和产业效益4个子系统构成,由此构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理论模型。采用离差最大化法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中国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协同度及其各子系统的有序度进行计算。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促进制造业各行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丽文  曹璐  
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认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由产业创新环境、产业创新活动、生态环境和产业效益4个子系统构成,由此构建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的理论模型。采用离差最大化法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中国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绿色创新系统的协同度及其各子系统的有序度进行计算。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促进制造业各行业绿色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宋晓玲  李金叶  
绿色创新兼具绿色和创新双重属性,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2004—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采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模型测度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并从空间视角探讨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非线性特征,现阶段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地理邻近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不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2)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不论在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当前产业协同集聚均显著促进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提升;(3)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流动和协同创新间接驱动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提升;(4)制度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强化产业协同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还能有效抑制产业协同集聚负外部性的发生。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马永红  苏鑫  赵越  
为揭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的本质与规律,在对区域创新系统自组织特征予以描述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的哈肯模型,选用基础共性技术创新数据与制度创新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运用Minitab软件设计系统演化方案并提出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基础共性技术创新代表量是区域创新系统动态演化的序参量;基础共性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具有协同效应,但协同度欠佳;制度创新递增的正反馈机制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信噪比最大,基础共性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推动作用的反映最灵敏;当信噪比最大的参数λ2<0,形成制度创新递增的正反馈机制,同时调控参数使得a、b、λ1均小于0且尽量保持a的绝对值最大,区域创新系统将会实现最优演化水平。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常哲仁   郑梦  
本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时空双重固定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地考察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和绿色创新效率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产业协同集聚不仅显著地提升了本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还对邻近地区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但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地理衰减特征,在312.2千米以内为空间溢出区域,687.2千米为空间溢出的地理阈值。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存在时间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前,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无影响;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后,产业协同集聚不仅提升了本地区绿色创新效率,而且也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地区存在虹吸效应,中部地区存在涓滴效应,西部地区既不存在虹吸效应也不存在涓滴效应;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均能辐射邻近地区,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并不能直接影响本地区绿色创新效率,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以显著提升本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本文为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区域布局、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丙泉  刘增果  王月  孟令奇  聂博洋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文章将绿色创新划分为绿色创新研发与绿色创新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在对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效率测算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各阶段及整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创新效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区域间绿色创新效率差异显著,整体呈东高西低的态势,多数省份重研发、轻转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有助于绿色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与整体效率的提升,但对绿色创新研发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的协同集聚不利于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研发,但对中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具有正向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