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04)
- 2023(12542)
- 2022(10465)
- 2021(9384)
- 2020(8283)
- 2019(18495)
- 2018(18551)
- 2017(36918)
- 2016(20067)
- 2015(22465)
- 2014(22597)
- 2013(22827)
- 2012(21488)
- 2011(19103)
- 2010(19585)
- 2009(19175)
- 2008(19316)
- 2007(17833)
- 2006(16405)
- 2005(15510)
- 学科
- 济(90523)
- 经济(90371)
- 业(86359)
- 企(77312)
- 企业(77312)
- 管理(76390)
- 方法(38524)
- 财(32958)
- 数学(29633)
- 数学方法(29402)
- 业经(28810)
- 农(28573)
- 制(24422)
- 中国(24025)
- 务(22222)
- 财务(22201)
- 财务管理(22164)
- 企业财务(20964)
- 农业(19891)
- 贸(18335)
- 贸易(18324)
- 技术(18003)
- 易(17904)
- 体(17669)
- 银(16660)
- 银行(16627)
- 策(16339)
- 融(16082)
- 金融(16080)
- 和(16024)
- 机构
- 学院(300634)
- 大学(300220)
- 济(135000)
- 经济(132460)
- 管理(116472)
- 研究(102209)
- 理学(98276)
- 理学院(97314)
- 管理学(96154)
- 管理学院(95598)
- 中国(83141)
- 财(69361)
- 京(63824)
- 科学(56913)
- 财经(53226)
- 所(52478)
- 农(51057)
- 江(48221)
- 经(48180)
- 研究所(46269)
- 中心(45782)
- 经济学(41994)
- 业大(41333)
- 北京(40842)
- 农业(40193)
- 财经大学(39233)
- 经济学院(37992)
- 州(37324)
- 院(36717)
- 范(34213)
- 基金
- 项目(181713)
- 科学(144247)
- 研究(135091)
- 基金(133723)
- 家(115624)
- 国家(114612)
- 科学基金(98501)
- 社会(88245)
- 社会科(83775)
- 社会科学(83755)
- 省(69805)
- 基金项目(69511)
- 自然(61829)
- 教育(60914)
- 自然科(60389)
- 自然科学(60366)
- 自然科学基金(59373)
- 划(58399)
- 资助(55671)
- 编号(52932)
- 成果(44396)
- 部(42027)
- 重点(40937)
- 创(40554)
- 业(40104)
- 发(39577)
- 制(39309)
- 课题(37259)
- 创新(37186)
- 国家社会(36960)
- 期刊
- 济(159583)
- 经济(159583)
- 研究(98249)
- 中国(62217)
- 财(57570)
- 管理(50840)
- 农(47701)
- 学报(42227)
- 科学(40582)
- 融(34814)
- 金融(34814)
- 大学(33369)
- 农业(32333)
- 学学(31576)
- 财经(27862)
- 教育(27006)
- 业经(26125)
- 技术(26101)
- 经济研究(25396)
- 经(24093)
- 问题(21472)
- 贸(19508)
- 业(19166)
- 国际(18529)
- 技术经济(17310)
- 世界(16369)
- 现代(15285)
- 财会(14905)
- 商业(14612)
- 理论(14339)
共检索到4808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徐朝阳 赵磊
文章建立一个涵盖曾经经历过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类似当前中国发展阶段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工业增加值的数据集,基于跨国数据对我国工业和制造业近年的GDP占比下滑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当前仍然处在工业化高峰期,未来依然有潜力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较高的工业和制造业增加值GDP占比。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过去十多年,工业和制造业实际增加值的GDP占比并未明显下滑,名义值占比下滑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总需求不足,工业和制造业部门长期产能过剩导致其相对价格过快下滑。因此,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国内总需求不足问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任继球
过去几十年来,以美国、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制造业比重快速下降到10%左右,而以日本、德国和韩国为代表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制造业比重稳定在2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制造业比重稳定组国家持续保持货物贸易顺差,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为全球制造,采取金融抑制、市场保护、产业政策等手段促进工业发展,夯实制造业的发展优势,引导和规制产业对外转移。制造业比重稳定组和下降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两种发展路径各有利弊。借鉴和参考何种路径需要结合和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矛盾。当前,我国制造业比重出现下降的苗头,要高度警惕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发展路径对制造业比重下降的推动作用,借鉴日本、德国和韩国稳定制造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但也不能简单照搬其发展路径,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配套改革,强化基础产业及工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和现代金融等对制造业的支撑,夯实和稳固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生态和发展基础,保持我国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关键词:
制造业比重 国际经验 产业政策 创新发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珍珍 陈功玉
物流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关键。本文基于1998-2007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利益来源以及物流产业集聚度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经分析得出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存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一些地区由于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而使得该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度高于其他地区,同时这种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地区差异又导致了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发展水平的差异。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珍珍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现有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决定因素。然后,基于1998~2005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数据,采用Panel Data实证分析了价值链分工中的利益分配及其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最后得出,价值链分工比规模经济更能提高行业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使一国或某一行业获得更多利益。但是,不同行业在参与价值链分工中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资本密集型行业由于其资产专用性强,使得其在参与价值链分工过程中工业增加值提高的幅度较大。加工贸易作为我国介入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式,应该致力于提高要素资产专用性和优化要素结构,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增强产业竞争力。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会政 朱光
装备制造业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高低不仅决定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利益分配,还关系到我国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运用部门层面的总贸易流分解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WIOT及SEA数据,从产品内分工下的真实获益额、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的角色、出口中高技术劳动力的增加值率等多个维度实证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及细分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结果显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中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德国和日本,但相对于美国和日本,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更多担任的是中间品使用者的角色。从创造增加值的要素结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艺毛 李春艳 杨文爽
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利用WIOD数据库国际投入产出表以及黑田法,分解了2000-2016年我国多部门贸易流量,测算了我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深度及位置,真实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以及产业升级现状及趋势。研究发现,由于我国制造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主要依靠劳动比较优势生存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出口获利能力有待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效果逐步凸显。随着要素禀赋的动态变化,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提高,出口对外依存度降低,增值能力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较好,显示出获利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攀升的良好态势。但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效果甚微,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生存空间较为狭窄,面临被锁定在低端环节的风险。
关键词:
贸易增加值 国际分工地位 产业升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海云 毛海欧
本文将OFDI对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分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认为水平OFDI和垂直OFDI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并运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就规模效应而言,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和垂直OFDI均促进了出口增加值提升,但垂直OFDI的促进作用大于水平OFDI。进一步分析OFDI影响出口增加值的滞后效应发现,对发展中国家样本,水平OFDI较垂直OFDI对出口增加值的促进作用更加持久,而对发达国家样本,垂直OFDI较水平OFDI对出口增加值的促进作用更加持久,说明中国对发达国家下游生产环节布局型垂直OFDI具有较强的互补效应。就结构效应而言,水平OFDI通过跨国产业转移、要素跨行业流动等渠道降低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连华 杨洲木
本文根据1998-200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统计资料,分东、中、西及东北四个区域,建立GM(1,1)灰色预测模型并对"十一五"期间各区域制造业增加值进行了动态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各区域2010年将比2005年增加值翻一番。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杨祎 杨水利 叶建华 陈晓辉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借助制造业OFDI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培育出口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利用2005—2016年中国制造业对"一带一路"沿线20国OFDI数据,从产业链各投资环节分析制造业OFDI对增加值出口的作用机理,验证技术差距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横向嵌入型和纵向嵌入型OFDI对增加值出口的促进效应显著,其中后向一体化嵌入型OFDI的促进作用最强;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在制造业OFDI与增加值出口间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与沿线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则在两者之间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OFDI 技术差距 增加值出口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似臣 张诗琪
本文将KWW法扩展,从产业角度提出出口增加值核算方法。分解量化金砖国家装备制造业出口增加值,比较其在全球产业间的流动。不仅得到更真实的贸易利得,还实现了对出口增加值在全球行业间流动的动态分析。结果显示:①2000-2014年,中国该行业出口增加值快速增长,远高于其他国家。2013年后增速回落,出口增加值率先降后升稳定于30%。中国、巴西、俄罗斯出口增加值率为30%左右,印度最低。②从全球流动现状看,金砖国家最终产品出口增加值占比较高。其中,中国和巴西中间产品贸易有较大增加,深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国的重复统计项和出口返回部分最高。而俄罗斯、印度最终产品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在生产日益"碎片化"背景下,扩展的KWW法对研究出口增加值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廖涵 谢靖 范斐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及有关方法,基于出口增加值的视角,对垂直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下中国制造业14个部门的比较优势及要素含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比较优势得到巩固,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部门已具有比较优势,另一些部门的比较劣势得到改善。总体而言,中国制造业各部门资本密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中、高技能劳动时间份额也在逐步增大,这为中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尚涛
本文以电子和服装类产业为例分析了不同驱动机制价值链条中我国增加值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分割程度很高的电子和服装产业是我国最大的增加值贸易部门,但在增加值分解上存在差异:生产者驱动型的电子产业价值链中,增加值与总值贸易的背离更为显著,链条的境外成分与国内回流成分更高;国际分工地位的分析表明,二者都显示出很高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但在购买者驱动的服装类部门,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更高且稳定,而生产者驱动的电子产业分工地位较低且不断下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于春海 常海龙
针对我国制造业在国际横向比较中明显偏低且下降尤为明显的现象,本文从逻辑和经验两方面分析技术、结构、分配因素和产品内分工的影响。通过逻辑分析和来自WIOD的数据比对,本文发现:(1)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必然带来增加值率的下降;(2)产品内国际分工从最末端的组装环节向我国延伸,是导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偏低且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结果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在内部形成了较强的拉动效应,而对服务业的拉动效应较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金叶 郝雄磊
文章按照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从部门增加值和最终产品双向分解生产活动,综合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参与跨国生产的特征和演变过程。结果发现: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生产和整合能力显著增强,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加深,利用国内外生产要素水平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前后向参与度都表现出先增后减趋势,低附加值生产活动减少,高附加值生产能力增强,且对国外生产要素依赖程度降低。
关键词:
价值增值 双向分解 全球价值链参与度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盼盼 陈建国
本文估算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的融资约束及其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系统检验了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显著抑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提升;融资约束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抑制作用具有异质性,加工贸易企业、民营企业、低生产率企业、东中部地区企业的融资约束对其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抑制作用较大;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成本加成率是融资约束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提升的两个重要机制。因此,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缓解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状况,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水平,同时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本加成率,是提高中国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推动中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