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25)
2023(18965)
2022(15719)
2021(14648)
2020(12429)
2019(28333)
2018(28096)
2017(53381)
2016(29177)
2015(33111)
2014(32817)
2013(32260)
2012(29478)
2011(26647)
2010(26746)
2009(25032)
2008(24806)
2007(22323)
2006(19729)
2005(17621)
作者
(85637)
(71847)
(71535)
(68061)
(45203)
(34539)
(32623)
(28225)
(27046)
(25592)
(24280)
(23881)
(22798)
(22476)
(22172)
(22157)
(22047)
(21264)
(20697)
(20531)
(17970)
(17693)
(17552)
(16434)
(16398)
(16083)
(15950)
(15873)
(14593)
(14433)
学科
(121009)
经济(120882)
(85288)
管理(81002)
(62768)
企业(62768)
方法(51765)
(50129)
数学(45857)
数学方法(45307)
中国(35809)
农业(32874)
(30600)
业经(30136)
(24778)
地方(24689)
(24427)
贸易(24418)
(23838)
(23062)
(20027)
银行(19960)
(19070)
技术(18277)
(18001)
(17991)
金融(17986)
财务(17941)
财务管理(17890)
环境(17435)
机构
学院(418290)
大学(415904)
(173006)
经济(169533)
管理(160782)
研究(141991)
理学(138890)
理学院(137380)
管理学(134956)
管理学院(134181)
中国(109356)
科学(88132)
(87075)
(86784)
(78348)
(72349)
业大(68221)
农业(67672)
中心(66677)
研究所(65742)
(62999)
财经(62319)
(56670)
北京(53966)
(53533)
师范(52901)
经济学(52072)
(50294)
(49824)
经济学院(47127)
基金
项目(280835)
科学(220205)
基金(203827)
研究(201221)
(179721)
国家(178196)
科学基金(151686)
社会(128420)
社会科(121574)
社会科学(121537)
(110662)
基金项目(107888)
自然(98828)
自然科(96550)
自然科学(96521)
自然科学基金(94792)
(93334)
教育(91808)
资助(82398)
编号(81986)
成果(66125)
重点(63412)
(61633)
(61448)
(58597)
课题(55870)
创新(54809)
科研(54348)
国家社会(53428)
教育部(52257)
期刊
(190876)
经济(190876)
研究(118131)
(84681)
中国(82080)
学报(70275)
科学(63154)
(59544)
管理(57229)
农业(56814)
大学(52884)
学学(50062)
(41158)
金融(41158)
教育(39791)
业经(36094)
技术(35976)
财经(30231)
经济研究(29646)
(29157)
问题(26890)
(25925)
(21922)
(21194)
技术经济(20531)
统计(20196)
图书(20061)
理论(19885)
世界(19600)
商业(19400)
共检索到622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文剑  
协整分析表明,1978年之前,我国非农就业对城镇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现象;1978年之后,我国城镇就业增长远远滞后于非农就业,且两者不存在显著的G ranger因果关系。片面重工化战略和农村工业化战略导致非农就业的发展与非农就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相互脱离,制约了城镇就业规模的增长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浜源  王亮  
根据我国1990-2011年的数据,对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格兰杰检验和协整方程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化对工业化发展具有助推作用,且城镇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化则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来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影响作用比工业化要高得多。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谢长青  钱文荣  翟印礼  
文章利用1995~2006年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总量和每镇平均量两个层次,测算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人口非农化的关系,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人口非农化的贡献弹性。研究发现,无论从全国总量层次还是从镇均层次看,公共投资对非农人口贡献效率均呈中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特点。从贡献弹性看,全国总量贡献弹性变化小于镇均贡献弹性,二者贡献弹性均呈下降趋势。建议当前国家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在中部地区,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人口非农化发展;西部地区通过撤乡并镇,扩大小城镇规模,以提高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和缩小地区差距。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顾乃华  
本文基于收入法核算的分省GDP数据,从GDP内部构成、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等维度切入,考察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7年间,我国整体劳动收入占比先微幅上升然后大幅下降,直接原因在于受营业盈余占GDP比重上升的挤占,深层原因则与我国以招商引资形式进行的地区竞争弱化了劳动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博弈力量相关;三次产业收入占比分别呈现在徘徊中上升、先上升继而下降、基本保持稳定演变特征;东部地区劳动收入占比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省际之间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日趋缩小。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我国进一步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基于岭回归的模型和实证分析创新性地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改革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而城市服务业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正规工业部门和建筑业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苏  董国玲  
新型城镇化加快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二者互相驱动、互相支撑。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5-2019年数据,构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指标,并采用熵权法计算"两化"指标综合得分,进而使用VAR模型实证研究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发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一阶差分下两者互为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相互之间具有正向促进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而新型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冲激响应和贡献度相对较低。据此,建议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两化"相互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鹏  
新疆农牧民主要从事传统农牧业,富余农牧民劳动转移的规模小,收入低,原因在于新疆工业化与城镇化非均衡进展,工业经济结构超前性与就业结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新疆应当调整经济结构,实行就业优先的工业化路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农牧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收入水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楠  江永红  洪二丽  
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稳步和均衡发展背景下促进农村人口有效转移,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对安徽省1978-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指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安徽省农村人口有效转移有正向促进但是作用不够显著,并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转移人口综合素质等角度对推动安徽省农村人口有效转移和城镇化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全红  张建华  
外国直接投资(FDI)一般能够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但对于收入分配以致对于贫困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自向量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城镇贫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显著地提高了贫困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收入份额,因此会产生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减贫效果。但是外国直接投资同时也加重了贫困人口内部收入的不平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晓慧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利用西北五省1978-2012年城镇化、工业化和金融发展的平均水平的数据,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西北五省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和城镇化显著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同时工业化和金融发展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工业化和城镇化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比金融发展大,城镇化对金融发展影响较弱,而工业化带动金融发展的效果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彭代彦  彭旭辉  
运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分权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及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财政分权促进了土地城镇化的发展,却对人口城镇化具有抑制作用;财政分权的冲击在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中表现出相反的作用效果;财政分权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协调性产生的重要制度根源。实现新型城镇化,必须推进包括财税体制、土地制度及户籍制度在内的一揽子改革,且应从整体上协调推进一揽子改革。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宁辉  
Under the huge framework of China's entry into WTO, by using GTAP model, the author experimentally analyses that the shift of rural residual labor forces to non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or cities and towns is vital to improve th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narrow the gap both between rural areas and urban areas and between regions.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罗云辉  
本文在对环境管制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2—2015年18个工业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污水、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的管制及其他因素与产业转移的关系。主要结论是,对于省区一级政府,加强环境管制不构成引进产业资本的顾虑,而放松环境管制,也非促进产业发展的手段。中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已经不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或税费水平的增减。通过产业政策谋求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壮大,同时着力推进市场化进程,是实现产业资本流入、地区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增进的有效手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罗云辉  
本文在对环境管制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2—2015年18个工业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污水、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的管制及其他因素与产业转移的关系。主要结论是,对于省区一级政府,加强环境管制不构成引进产业资本的顾虑,而放松环境管制,也非促进产业发展的手段。中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已经不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或税费水平的增减。通过产业政策谋求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壮大,同时着力推进市场化进程,是实现产业资本流入、地区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增进的有效手段。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唐晓灵  刘越铭  
基于我国2005~2017年统计数据,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建筑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于经济、社会、生态城镇化;建筑工业化与经济、社会城镇化协调度较高,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出现一定偏离;建筑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与建筑工业化互动效应显著存在短期的因果关系,而生态城镇化对建筑工业化的影响则相对滞后。据此,从加强并利用二者互动效应、缩短滞后期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