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90)
- 2023(12911)
- 2022(10603)
- 2021(9278)
- 2020(7998)
- 2019(18142)
- 2018(18091)
- 2017(35840)
- 2016(19290)
- 2015(22230)
- 2014(22498)
- 2013(22400)
- 2012(20987)
- 2011(19331)
- 2010(19678)
- 2009(18865)
- 2008(18514)
- 2007(17001)
- 2006(15510)
- 2005(14404)
- 学科
- 济(105090)
- 经济(104999)
- 管理(55519)
- 业(50967)
- 方法(39679)
- 企(39058)
- 企业(39058)
- 数学(35281)
- 数学方法(35051)
- 中国(28127)
- 农(25670)
- 地方(23730)
- 财(21550)
- 业经(20478)
- 学(19591)
- 制(18300)
- 环境(17751)
- 贸(16907)
- 贸易(16899)
- 农业(16623)
- 易(16352)
- 银(15247)
- 银行(15218)
- 行(14625)
- 地方经济(14605)
- 融(14589)
- 金融(14587)
- 和(13582)
- 发(13164)
- 体(13082)
- 机构
- 大学(299215)
- 学院(298654)
- 济(137998)
- 经济(135314)
- 管理(110040)
- 研究(105598)
- 理学(93804)
- 理学院(92750)
- 管理学(91343)
- 管理学院(90779)
- 中国(80438)
- 京(63076)
- 财(62592)
- 科学(62088)
- 所(54485)
- 财经(49758)
- 研究所(49067)
- 农(48912)
- 中心(47171)
- 江(45908)
- 经(44913)
- 经济学(44815)
- 业大(41628)
- 经济学院(40399)
- 北京(40083)
- 范(38420)
- 农业(38325)
- 师范(38077)
- 院(37171)
- 财经大学(36536)
- 基金
- 项目(186878)
- 科学(146738)
- 研究(137157)
- 基金(135712)
- 家(117727)
- 国家(116804)
- 科学基金(99011)
- 社会(89995)
- 社会科(85376)
- 社会科学(85352)
- 省(72381)
- 基金项目(71342)
- 教育(61831)
- 自然(60929)
- 划(60582)
- 自然科(59430)
- 自然科学(59409)
- 自然科学基金(58324)
- 资助(55778)
- 编号(55206)
- 成果(45309)
- 发(42559)
- 重点(42513)
- 部(42119)
- 课题(38305)
- 国家社会(38086)
- 创(37885)
- 教育部(36108)
- 创新(35652)
- 科研(35519)
- 期刊
- 济(160643)
- 经济(160643)
- 研究(94198)
- 中国(55783)
- 财(47617)
- 农(45214)
- 学报(44403)
- 科学(41074)
- 管理(40662)
- 大学(33567)
- 学学(31767)
- 农业(29918)
- 融(29893)
- 金融(29893)
- 经济研究(27182)
- 财经(25997)
- 技术(25741)
- 教育(25495)
- 业经(24667)
- 经(22533)
- 问题(22237)
- 贸(17588)
- 技术经济(17137)
- 统计(15850)
- 业(15332)
- 商业(15051)
- 国际(14793)
- 理论(14704)
- 世界(13976)
- 现代(13972)
共检索到455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本文通过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门槛效应模型,以及对环境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验证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表现为"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工业化率介于41.76%与44.89%之间或城镇化率高于88.50%,经济集聚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EKC曲线中改善的"拐点"值最小,恶化的"拐点"值最大,即经济发展可以迅速跨过越发展越污染的拐点,进入再发展少污染的轨道,并推迟下一个拐点的到来。在分析"十二五"时期各省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拐点"特征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各省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优先推进江浙沪的协同发展;以北京和天津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背景下推进广东与福建的协同发展,深化闽粤经济合作;依托环渤海与京津冀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实现山东与辽宁的协调发展,以此重点突破东北困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本文通过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门槛效应模型,以及对环境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验证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表现为"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工业化率介于41.76%与44.89%之间或城镇化率高于88.50%,经济集聚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EKC曲线中改善的"拐点"值最小,恶化的"拐点"值最大,即经济发展可以迅速跨过越发展越污染的拐点,进入再发展少污染的轨道,并推迟下一个拐点的到来。在分析"十二五"时期各省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拐点"特征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各省市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为测度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集聚带来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提出了环境经济一致性指数。环境经济一致性指数的时空演化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的负效应逐渐增大,正效应逐渐减弱;而空间的演变是东中西部呈梯度状,集聚的正效应减弱,负效应增强。环境经济一致性指数的门槛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当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小于19.2409时,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市场效应起主导作用;介于19.2409与20.6205之间呈现的是政府与市场并驾齐驱,双轮驱动现象;大于20.6205时是政府起主导作用。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该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而东部地区则更多地应该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刘满凤 江雯
我国环境经济集聚状况维持在"协调"以上,但东中西部呈现梯度分布。通过构建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两化"协调不仅有利于环境经济集聚的协调发展,而且抑制了工业化的不协调效应和逆转了城镇化的不协调效应。从空间异质性GTWR模型分析,内蒙古、辽宁、河南、海南、四川、陕西和青海的"两化"协调产生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工业化呈现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城镇化产生协调效应。因此,提出应通过政策手段提高各地区"两化"协调度、加大资本投入与环境要素投入的协调程度以提高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文静 柳亚琴 潘明清
在低碳经济领域,能同时兼顾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和产出增加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碳生产率。本文利用1984—2013年数据分别对工业部门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工业碳生产率始终低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经理论分析,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均存在着"门槛效应"的假说,继而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均是决定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碳生产率关系的重要门槛。在工业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阶段,工业化则抑制了工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高文静 柳亚琴 潘明清
在低碳经济领域,能同时兼顾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和产出增加的一个核心指标是碳生产率。本文利用1984—2013年数据分别对工业部门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发现工业碳生产率始终低于国民经济总体的碳生产率。经理论分析,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均存在着"门槛效应"的假说,继而运用门槛回归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化、城镇化均是决定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碳生产率关系的重要门槛。在工业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阶段,工业化则抑制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在城镇化水平较低阶段,工业化显著促进了工业碳生产率的提高;在城镇化水平较高阶段,城镇化对工业碳生产率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素凤 Pascale Champagne 潘和平 冯南平 王洪波
利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方法,以工业集聚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及其与城镇化的耦合效应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将样本总体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组检验工业集聚环境外部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呈倒U型特征;工业集聚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水平;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环境污染效应的门槛位置有重要影响,在四类地区中,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的门槛值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凤鸣 蒋欣言
文章利用全国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省域迁移下集聚经济对我国城镇化体系优化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从原来的扁平化方向朝集聚经济方向发展,而我国城市集聚经济显著推动了城镇化体系的优化。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集聚经济在优化城镇化体系中的作用,需要减少人口流动的户籍约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通过"无形的手"来优化城镇化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佳佳 罗能生
利用2003—2012年城市面板数据,基于超效率DEA,在测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城镇化进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较低,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东、中、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大。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且呈现负相关,但是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在急剧增加;而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开放程度、土地价格以及单位土地资本投入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邵慧敏 秦德智 咸丰茂
知识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积极的影响。文章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运用Hansen的门限回归思想,设计门限回归模型,并将我国31个省份的知识服务业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作为门限变量值。测算结果表明:当知识服务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使其发展指标跨过某个门限值时,地区城镇化率增速水平显著提高。并提出完善知识服务产业体系、提升创新驱动模式、优化知识服务业环境及建立和完善知识服务人才培养和流动政策等相应对策。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知识服务业 门槛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韶华 柳杨
文章基于目前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就我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非线性特征,两个门槛值分别为0.312和0.471。(2)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只对处于特定城镇化水平的省份才成立。(3)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政府通过干预经济和扶持农村来缩小城镇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显著,且对处于较高城镇化水平的省份还起到了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
关键词:
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门槛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伟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并推导出两个命题假设,基于我国2001—2014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两个命题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不仅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工业化只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伟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城镇化、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直接影响及空间溢出机制,并推导出两个命题假设,基于我国2001—2014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两个命题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不仅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邻近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工业化只对本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锋 王影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我国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以人口城镇化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以城镇人口密度指标同样表征城镇化水平以突显新型城镇化中的"集约"特点。基于2000—2016年29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和城镇人口密度两个角度分析城镇化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密度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均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看,城镇化能够控制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增长并且两者之间的弹性系数因所处门槛区间不同而存在差异。从城镇人口密度的角度来看,其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会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会因其跨越门槛值而减弱。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博 许海霞 王哲
本文首先阐述了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接着构建城镇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数理模型,对我国西部12个省份2002-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10.99618,城镇化通过科教支出增加和人口教育程度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最后,文章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经济增长 影响机理 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