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00)
2023(9267)
2022(7314)
2021(6243)
2020(5192)
2019(11443)
2018(11675)
2017(23402)
2016(12218)
2015(14089)
2014(14221)
2013(14105)
2012(13241)
2011(12330)
2010(12597)
2009(12249)
2008(11670)
2007(10703)
2006(10319)
2005(9772)
作者
(37540)
(31481)
(31066)
(29886)
(19803)
(14581)
(14095)
(12030)
(11802)
(11010)
(10741)
(10173)
(10119)
(10085)
(9643)
(9440)
(9277)
(9026)
(8971)
(8666)
(8148)
(7643)
(7519)
(7222)
(7151)
(7077)
(6726)
(6651)
(6302)
(6021)
学科
(79063)
经济(79005)
管理(35533)
(29999)
方法(23964)
(22082)
企业(22082)
中国(22059)
数学(21265)
数学方法(21182)
地方(20312)
(17193)
业经(15444)
环境(14942)
地方经济(13398)
(13172)
(12876)
(12317)
(11309)
农业(11073)
(10829)
银行(10821)
(10527)
(10420)
贸易(10412)
(10356)
金融(10355)
(10045)
产业(9816)
(9802)
机构
大学(195612)
学院(195433)
(97318)
经济(95551)
研究(71492)
管理(70792)
理学(59796)
理学院(59115)
管理学(58344)
管理学院(57980)
中国(55073)
(43503)
(41368)
科学(39734)
(35958)
财经(34343)
经济学(32405)
研究所(32103)
(30938)
中心(30827)
(29919)
经济学院(28956)
(26649)
北京(26499)
(25634)
师范(25459)
(25218)
财经大学(25090)
业大(23557)
(23516)
基金
项目(117953)
科学(93704)
研究(88410)
基金(86743)
(74441)
国家(73899)
科学基金(63127)
社会(60807)
社会科(57744)
社会科学(57729)
基金项目(45478)
(44924)
教育(38329)
(37054)
自然(36803)
自然科(35842)
自然科学(35830)
自然科学基金(35164)
编号(34849)
资助(34769)
成果(28567)
(28297)
重点(26796)
(26402)
国家社会(26330)
课题(24405)
发展(23911)
(23582)
(23533)
教育部(22907)
期刊
(119689)
经济(119689)
研究(66984)
中国(36585)
(31064)
管理(28469)
(25427)
科学(25018)
学报(24821)
(21038)
金融(21038)
经济研究(20694)
大学(19459)
学学(18454)
财经(18356)
业经(17797)
农业(16900)
技术(16861)
问题(16629)
(16050)
教育(14509)
(12608)
技术经济(12014)
国际(10907)
统计(10647)
商业(10433)
经济问题(10124)
现代(10123)
世界(9681)
理论(9564)
共检索到308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为测度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集聚带来的正效应和负效应,提出了环境经济一致性指数。环境经济一致性指数的时空演化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聚的负效应逐渐增大,正效应逐渐减弱;而空间的演变是东中西部呈梯度状,集聚的正效应减弱,负效应增强。环境经济一致性指数的门槛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当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小于19.2409时,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市场效应起主导作用;介于19.2409与20.6205之间呈现的是政府与市场并驾齐驱,双轮驱动现象;大于20.6205时是政府起主导作用。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该更多地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而东部地区则更多地应该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本文通过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门槛效应模型,以及对环境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验证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表现为"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工业化率介于41.76%与44.89%之间或城镇化率高于88.50%,经济集聚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EKC曲线中改善的"拐点"值最小,恶化的"拐点"值最大,即经济发展可以迅速跨过越发展越污染的拐点,进入再发展少污染的轨道,并推迟下一个拐点的到来。在分析"十二五"时期各省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拐点"特征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各省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优先推进江浙沪的协同发展;以北京和天津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大背景下推进广东与福建的协同发展,深化闽粤经济合作;依托环渤海与京津冀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实现山东与辽宁的协调发展,以此重点突破东北困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本文通过建立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门槛效应模型,以及对环境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验证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表现为"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工业化与城镇化存在双门槛效应。当工业化率介于41.76%与44.89%之间或城镇化率高于88.50%,经济集聚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EKC曲线中改善的"拐点"值最小,恶化的"拐点"值最大,即经济发展可以迅速跨过越发展越污染的拐点,进入再发展少污染的轨道,并推迟下一个拐点的到来。在分析"十二五"时期各省市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现状和"拐点"特征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时期各省市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刘满凤  江雯  
我国环境经济集聚状况维持在"协调"以上,但东中西部呈现梯度分布。通过构建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空间计量模型,验证了"两化"协调不仅有利于环境经济集聚的协调发展,而且抑制了工业化的不协调效应和逆转了城镇化的不协调效应。从空间异质性GTWR模型分析,内蒙古、辽宁、河南、海南、四川、陕西和青海的"两化"协调产生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江苏、江西、广东、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工业化呈现协调效应;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和新疆的城镇化产生协调效应。因此,提出应通过政策手段提高各地区"两化"协调度、加大资本投入与环境要素投入的协调程度以提高环境经济集聚协调度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凤鸣  蒋欣言  
文章利用全国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省域迁移下集聚经济对我国城镇化体系优化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从原来的扁平化方向朝集聚经济方向发展,而我国城市集聚经济显著推动了城镇化体系的优化。因此,要充分发挥城市集聚经济在优化城镇化体系中的作用,需要减少人口流动的户籍约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通过"无形的手"来优化城镇化体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吴传清  张诗凝  
伴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采用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份统计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城镇化、工业集聚及其耦合关系对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及其与工业集聚协调发展有助于促进创新能力提升,而工业集聚对创新发展起到抑制作用。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尺度看,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工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提高显著促进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创新能力提升,城镇化发展和工业集聚推动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创新发展,城镇化进程促进长江上游地区创新发展,但工业集聚有抑制效应。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应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工业优化升级,促进城镇化水平和产业集聚程度协调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曾芳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具有支撑作用,研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演变特征,有利于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压迫-响应机理,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响应模型,运用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响应系数整体呈"M"字型变化,三个地区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整体呈西部>东部>中部的排列格局,西部地区内部省(市)差距基本处于扩大状态,东部地区差距最小,各省(市)的城镇化推进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负向影响且各省(市)之间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差异波动减小。2)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呈"东北-西南"走向,其重心主要位于111.78°E~112.695°E,29.288°N~29.673°N之间,重心转移路径为:西北-东南-西南。3)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最开始主要受到生态环境压力及状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城镇化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迫作用凸显后,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仍约束城镇化发展,需从三个尺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强度,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支撑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曾芳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具有支撑作用,研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响应强度时空演变特征,有利于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压迫-响应机理,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响应模型,运用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环境响应系数整体呈"M"字型变化,三个地区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整体呈西部>东部>中部的排列格局,西部地区内部省(市)差距基本处于扩大状态,东部地区差距最小,各省(市)的城镇化推进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负向影响且各省(市)之间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差异波动减小。2)生态环境响应强度呈"东北-西南"走向,其重心主要位于111.78°E~112.695°E,29.288°N~29.673°N之间,重心转移路径为:西北-东南-西南。3)生态环境响应强度最开始主要受到生态环境压力及状态的影响,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城镇化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迫作用凸显后,生态环境治理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响应强度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仍约束城镇化发展,需从三个尺度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强度,提高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支撑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波  张吉献  
对2008—2011年中原经济区所涉及5省30个市、县的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多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的综合得分,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法,在工具型软件ArcGIS 9.3与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的支持下,对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综合水平进行区域差异分析。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探讨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存在的空间差异性,并对差异原因进行剖析。分析得知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格局,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呈降低趋势。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一些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颖  陈维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本地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同时随着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会对与之相关的其他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空间影响。文章梳理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考虑在经济集聚的作用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化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并为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素凤  Pascale Champagne  潘和平  冯南平  王洪波  
利用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门槛回归方法,以工业集聚为门槛变量,实证分析工业集聚及其与城镇化的耦合效应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将样本总体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组检验工业集聚环境外部性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呈倒U型特征;工业集聚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减少污染物排放;工业集聚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水平;城镇化对工业集聚环境污染效应的门槛位置有重要影响,在四类地区中,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的门槛值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利平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当前中国城镇化达到了53.73%,由于城镇化还具有相当大的空间,因此很多学者担心城镇化会带来能源消费的大量提升,影响能源安全。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分析,说明了中国的能源消费最大的决定因素不是城镇化,而是工业化,工业和其中的制造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因素,决定了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和变动,城镇化并不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大幅上升,工业化的结构变动才是能源消费的主导因素。因此,城镇化战略并不会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甚至能够促使能源效率的提升提高我国能源消费的质量,使中国的能源消费集约化。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工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并进行结构升级,从而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缓解能源供求...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汪川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了三者的内在区别,并基于1960年以来OECD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和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实证研究的结论显示,三者在不同类型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于OECD国家而言,由于城镇化进入相对饱和阶段,经济增长、工业化都不对其构成显著影响;其城镇化更多显示出结构性变化特征。相比之下,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紧密,三者关系呈现出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汪川  
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了三者的内在区别,并基于1960年以来OECD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和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实证研究的结论显示,三者在不同类型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于OECD国家而言,由于城镇化进入相对饱和阶段,经济增长、工业化都不对其构成显著影响;其城镇化更多显示出结构性变化特征。相比之下,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紧密,三者关系呈现出工业化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加速城镇化的特征,且城镇化对于工业化也存在反作用。加入政府支出和国际贸易变量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都伴随着政府支出与贸易规模的增长,这与OECD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政  陈晓  
"十二五"时期要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抓住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加快城镇化进程1.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贵州有13个城市,特大城市1个,没有大城市,有中等城市3个,小城市9个,建制镇697个,其中,县城有68个,人口规模普遍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