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5)
- 2023(14008)
- 2022(12266)
- 2021(11546)
- 2020(9712)
- 2019(22275)
- 2018(22217)
- 2017(43222)
- 2016(23159)
- 2015(26244)
- 2014(25550)
- 2013(25253)
- 2012(23269)
- 2011(21010)
- 2010(21160)
- 2009(19378)
- 2008(18860)
- 2007(16579)
- 2006(14733)
- 2005(12916)
- 学科
- 济(91312)
- 经济(91218)
- 管理(69784)
- 业(67315)
- 企(56238)
- 企业(56238)
- 方法(42527)
- 数学(36837)
- 数学方法(36463)
- 中国(27070)
- 农(24264)
- 财(23775)
- 贸(21292)
- 贸易(21279)
- 业经(20984)
- 易(20781)
- 技术(20440)
- 地方(18351)
- 学(18236)
- 制(17824)
- 农业(15952)
- 理论(15397)
- 银(15290)
- 银行(15253)
- 行(14610)
- 和(14583)
- 环境(14500)
- 出(13783)
- 务(13745)
- 融(13741)
- 机构
- 大学(329661)
- 学院(327769)
- 济(134213)
- 管理(133378)
- 经济(131366)
- 理学(115869)
- 理学院(114610)
- 管理学(112838)
- 管理学院(112246)
- 研究(106394)
- 中国(79700)
- 京(70076)
- 科学(64515)
- 财(62488)
- 所(51922)
- 财经(50339)
- 中心(47740)
- 研究所(47084)
- 江(46838)
- 农(46520)
- 业大(46391)
- 经(45796)
- 北京(44408)
- 范(43078)
- 师范(42734)
- 经济学(40713)
- 院(39131)
- 州(38215)
- 财经大学(37522)
- 经济学院(37049)
- 基金
- 项目(223329)
- 科学(177161)
- 研究(165972)
- 基金(162678)
- 家(140512)
- 国家(139361)
- 科学基金(120884)
- 社会(105637)
- 社会科(100259)
- 社会科学(100237)
- 基金项目(87349)
- 省(87014)
- 自然(77649)
- 教育(76096)
- 自然科(75881)
- 自然科学(75865)
- 自然科学基金(74522)
- 划(72608)
- 编号(67672)
- 资助(65827)
- 成果(54461)
- 创(49928)
- 部(49678)
- 重点(49225)
- 发(47445)
- 课题(46341)
- 创新(45884)
- 国家社会(43316)
- 教育部(43055)
- 人文(42229)
- 期刊
- 济(144427)
- 经济(144427)
- 研究(100009)
- 中国(60617)
- 管理(50333)
- 学报(47375)
- 科学(45077)
- 财(45011)
- 农(41358)
- 教育(38019)
- 大学(36298)
- 学学(33874)
- 农业(29167)
- 技术(28868)
- 融(28116)
- 金融(28116)
- 业经(24288)
- 财经(24089)
- 经济研究(23636)
- 经(20563)
- 问题(19608)
- 图书(17618)
- 科技(17397)
- 技术经济(17120)
- 理论(16885)
- 贸(16552)
- 实践(15410)
- 践(15410)
- 商业(15366)
- 现代(15323)
共检索到477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孟欣 李汉陟 刘一方
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部门,其创新能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本文通过构造空间溢出效应模型,基于2010-2014年省域工业面板数据,对我国省域工业创新能力溢出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省份具有较强的工业创新能力,且向外溢出效应明显;中部省份创新能力溢出也比较突出;华北及东北地区省份溢出效应不明显;西部地区省份溢出效应差异化较大。创新资本、人员投入和技术引进的交互效应对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工业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工业创新能力 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薛婧 张梅青
基于拓展后的Bertschek模型,结合交通基础设施的竞争效应、学习成本效应、区位效应和吸收扩散效应,采用2006—2016年省级数据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FDI)、进出口、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DI、OFDI和出口产生本地创新溢出,正向影响邻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强化FDI向本地创新转化,是形成FDI本地创新溢出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国际贸易创新溢出更易受到空间限制,交通基础设施减弱进出口创新溢出的空间衰减;研发投入、教育和互联网普及具有本地创新溢出,研发投入正向影响邻近地区。我国应改善高技术进口依赖,培养升级品牌企业,发挥进口创新效应;缩小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差异,实现双向国际技术溢出的兼顾和配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振清 边敏杰 陈文倩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2008—2016年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绿色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和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产出的正相关性显著,并且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第二,各绿色创新要素对本地区绿色创新产出以及对邻近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差异,其中,人力资本呈现显著负向溢出效应,环境规制、开放度、交通基础设施密度以及互联网技术普及率的溢出效应呈现显著正向影响;第三,优化开发区域绿色创新产出遥遥领先于非优化开发区域,为促进两个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开发区域应起示范带头作用,并向非优化开发区域进行知识和技术溢出,从而提升非优化开发区域绿色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焦敬娟 王姣娥 程珂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驱动逐渐成为国家或区域谋求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分别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潜力等三个方面,探讨2003—2013年各省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演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滞后、误差、杜宾),分析和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空间差异总体呈扩大态势,空间集聚态势略有降低;空间上,区域创新能力呈明显的东中西地带性;山东和陕西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地位有所提升,而辽宁省地位明显降低;省域及邻近省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润田 李碧珍
文章基于我国2012—2019年工业创新效率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串联链式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工业创新效率进行综合测度,并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内部参与主体与外部环境两方面出发,探究中国工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创新效率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且各省份间存在显著差异;分阶段来看,成果产出阶段的工业创新效率总体优于成果转化阶段;中国省域工业创新效率呈现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内部参与主体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工业企业投入、科研机构投入与相关高校投入,外部环境因素涵盖区域开放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人力支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龙志军 邬丽萍
为探清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20年的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呈现出愈来愈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极少头部城市创新能力极高且趋于极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尾部城市创新能力较低、这类城市占绝大多数且其创新能力差异趋小;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不平衡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而且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所贡献的比重在增加;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出现“俱乐部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创新能力逐层递减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本地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广东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城市创新能力 空间格局 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恩斌
基于2000—2019年京沪高铁沿线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匹配差分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京沪高铁整体上提升了通车城市的创新能力,距离通车时间越近提升效应越大,对沿线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和金融越发达的城市创新能力贡献越大;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范围主要为邻近城市;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和创新活跃度对城市创新能力呈空间正溢出,人力资本、政府科技支持和外商投资呈空间负溢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凡 杜德斌 林晓
以199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为基本时空单元,应用探索性和确认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省域创新产出的高值区形成以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为轴的"T型"结构;地理邻近是省域创新产出集聚的主要空间关联模式,形成京津的虹吸、上海的扩散和粤辽的弱辐射三类区域效应;省域创新产出增长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但若不平衡创新资源配置,省域创新产出仍将陷入持续空间分异;创新产出、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向空间溢出,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不显著,各创新投入变量空间溢出的传导机制不同。
关键词:
创新产出 空间格局 空间溢出 空间计量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冼国明 严兵
本文利用1998~2003年省际层面的相关数据,对外资在中国创新能力方面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经验结果表明,外资对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但这种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一些小型的创新项目上,如外观设计专利。对东、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跨越促使外资产生显著正面溢出效应的发展门槛。总体而言,外资在东部地区产生的溢出效应相对较强。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溢出效应 创新能力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红锦 樊馨媄 李胜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2012—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探索我国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创新产出呈较明显的梯度分布规律,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且高创新产出区域的影响呈增强趋势;区域技术市场活跃度对区域内高校的创新产出具有负向影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对高校创新产出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经济水平具有显著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高校对外交流程度对区域内或区域间高校创新产出的影响均不显著。基于此结论,从高校、技术市场、地方政府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提升区域高校创新产出的政策建议。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潘雄锋 艾博薇 明杨
本文结合新经济地理学K关联的思想构造了外部技术创新溢出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技术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主要是东部地区带动的,东部地区的省份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他省份存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并没有对其他地区技术创新产生溢出效应,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存在竞争效应。(2)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R&D经费、R&D人员和知识存量均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并且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产出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不同的是,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R&D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比R&D资本要大,而西部地区R&D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则要大于R&D人员。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溢出效应 知识生产函数 区域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 谭克虎 刘海涛
文章基于我国268个地级市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回归模型来实证分析金融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上,金融发展可以显著地促进科技创新,并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会受到相邻城市金融发展的影响,这种作用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促进作用更强。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状况、人力资本、地区生产总值、营商环境和城市开放程度等对科技创新也具有显著影响,且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关键词:
营商环境 空间溢出效应 科技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 谭克虎 刘海涛
文章基于我国268个地级市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回归模型来实证分析金融对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上,金融发展可以显著地促进科技创新,并且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会受到相邻城市金融发展的影响,这种作用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促进作用更强。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状况、人力资本、地区生产总值、营商环境和城市开放程度等对科技创新也具有显著影响,且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关键词:
营商环境 空间溢出效应 科技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惠 苗壮 王树乔
本文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纳入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测度框架内,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度量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通过核密度估计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历年均值最高,核密度曲线显示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经历由"单峰"到"双峰"的动态演进过程;深入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在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有着显著贡献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空间外溢效应,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传忠 金华旺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兼有系统关联和空间关联的特征,二者耦合协同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双重促进作用。利用我国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与空间溢出效应。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近20年间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程度在不断增强,进入工业化后期以来大部分地区处于中级以上协调发展阶段,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区域创新集聚状态呈现出"高-高"与"低-低"的分布特征,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耦合不仅促进了本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有效促进了其他地区的创新水平。因此,建议强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和区域创新空间因素的系统性考量,推进要素流动平台建设,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作用外部性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关键词:
城镇化 工业化 耦合协同 自主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