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84)
2023(5033)
2022(4394)
2021(4217)
2020(3584)
2019(8074)
2018(8153)
2017(17333)
2016(9222)
2015(10453)
2014(10756)
2013(10776)
2012(10359)
2011(9568)
2010(9883)
2009(9552)
2008(9374)
2007(8641)
2006(8051)
2005(7466)
作者
(26212)
(21535)
(21429)
(20926)
(13770)
(10064)
(10016)
(8217)
(8199)
(7952)
(7212)
(6931)
(6925)
(6895)
(6730)
(6726)
(6469)
(6443)
(6380)
(6294)
(5569)
(5241)
(5224)
(5061)
(4989)
(4933)
(4881)
(4819)
(4298)
(4215)
学科
(37533)
经济(37482)
管理(27632)
(26454)
(18889)
企业(18889)
方法(16126)
数学(14875)
数学方法(14720)
中国(13710)
(13639)
(11806)
(10639)
(9893)
贸易(9887)
(9674)
(9309)
银行(9307)
(9036)
(8705)
农业(8480)
(7620)
业经(7420)
(7368)
金融(7368)
税收(7321)
(7273)
及其(6827)
政策(6318)
制度(6272)
机构
学院(139670)
大学(137368)
(64564)
经济(63187)
管理(54233)
研究(46325)
理学(45633)
理学院(45224)
管理学(44689)
管理学院(44421)
中国(38874)
(34035)
(28698)
财经(25864)
科学(24027)
(23277)
(23028)
(21367)
中心(21133)
研究所(20184)
经济学(19808)
北京(19054)
财经大学(18939)
(18331)
经济学院(17915)
(17582)
师范(17491)
(17192)
(16407)
业大(15733)
基金
项目(79234)
研究(62728)
科学(62586)
基金(57231)
(47442)
国家(46984)
社会(40187)
科学基金(40185)
社会科(38090)
社会科学(38085)
(29736)
基金项目(29185)
教育(28925)
编号(27146)
(25117)
资助(24906)
自然(23791)
成果(23196)
自然科(23167)
自然科学(23159)
自然科学基金(22712)
(18955)
课题(18656)
(17474)
重点(17004)
(16779)
教育部(16634)
人文(16371)
项目编号(16193)
国家社会(15955)
期刊
(77979)
经济(77979)
研究(49045)
中国(25066)
(23284)
管理(20548)
(20232)
金融(20232)
(16861)
科学(14908)
教育(14218)
业经(14095)
学报(14065)
经济研究(13884)
财经(12692)
大学(11613)
技术(11345)
农业(11221)
(10881)
学学(10801)
问题(10446)
(9840)
商业(9036)
理论(8429)
国际(8393)
实践(7574)
(7574)
统计(7110)
现代(6994)
技术经济(6975)
共检索到221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彩林  
近几年来 ,重储蓄、轻消费已越来越成为我国居民一种普遍的行为取向。究其原因 ,既有居民个人的因素 ,如收入水平较低、消费观念陈旧 ;也有其外部环境的因素 ,如可供居民个人选择的资产种类不多 ,证券市场风险大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消费信贷开展缓慢等。这种行为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 ,很有必要“对症下药”进行“诊治” ,刺激消费 ,以分流过多的银行储蓄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晓光  陷艳婷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居民都把银行储蓄作为理财的手段,而对于其他投资产品还不太熟悉。二、居民收入仍然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不高,贫富分化严重,先富起来的只是少数,近1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如GDP增幅。上半年全国总工会一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蓓蕾  
造成持续高储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的办法须各项改革措施相配套 ,注重宏观综合治理。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何菊芳  胡淑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之明  岳意定  
文章通过对我国股市与居民储蓄相关性的实证剖析,论证了居民储蓄与股市价量的联动效应,解释了影响储蓄与股市联动效应的因素。探讨了合理分流储蓄、推动投资渠道多元化、加强监管、保持政策调控持续性等促进股市稳健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梁万泉  
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背景下,过高的储蓄率会加重内需不足进而引致经济衰退,文章分析了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的制度性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黎志成  韩启东  
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储蓄国家之一,过高的储蓄直接影响到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均衡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高储蓄可能导致的银行风险,在此基础上,通过博弈分析,提出了适度降低我国高储蓄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类承曜  
一、凭证式储蓄国债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凭证式国债债权的记录和管理分散在各承销机构的基层营业网点,没有统一的发行及债权托管系统,因此,客观上形成了投资人和承销机构,承销机构和财政部之间的双重债务关系。这种双重债务关系已成为产生凭证式国债发行及管理方式中深层次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发风险。由于凭证式国债债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小花  
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低消费"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居民作为宏观经济重要的微观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落脚点,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对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居民消费储蓄行为这一微观主体行为为基础,选用2000年第四季度至2014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曹文炼  
1989年我国城乡储蓄创纪录增长,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上涨负增长。今年一季度,市场销售继续平淡,储蓄增势仍然旺盛。如何估价去年以来的市场波动与储蓄增长,关系到当前宏观政策的抉择。本文试通过对我国近年来消费与储蓄变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有关看法和对策思路。一、“市场疲软”与耐用消费品波动市场波动也就是供求关系的变化。我国消费需求约占社会总需求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居民消费需求又占消费总需求的90%。所以,居民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最主要部分。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可以划分为生活必需品需求、一般日用品需求和耐用消费品需求三个部分。由于我们缺乏专门的耐用品零售额历年统计资料,只好以...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杨帆  张文芳  
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6次降低存款利率,以期分流储蓄存款,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但储蓄存款一直保持坚挺的增长势头,储蓄呈分流不畅的态势。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为国家积累了建设资金,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储蓄—投资转化方式的弊端...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财政部国际司课题组  
近10多年来,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失衡愈演愈烈。其中,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石油出口国的贸易顺差则急剧膨胀。一些专家认为,美国贸易逆差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超  
本文使用Park等(2010)的半参数协整方法,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我国居民消费及储蓄的影响效应。消费、储蓄函数的"U"型及"逆U"型特征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行为符合生命周期假说。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居民消费、储蓄率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消费收入弹性为0.8695,收入储蓄弹性为0.1129,说明居民收入增长是促进居民消费及储蓄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同时也表明,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缓慢则是抑制储蓄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运平  王学成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多年来我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对我国居民消费与储蓄行为的影响作用很小,我国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对央行的利率变动并不敏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