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70)
2023(13657)
2022(11967)
2021(11276)
2020(9454)
2019(21901)
2018(21949)
2017(43234)
2016(23387)
2015(26254)
2014(26312)
2013(26250)
2012(24423)
2011(22159)
2010(22171)
2009(20446)
2008(20209)
2007(17925)
2006(15891)
2005(13919)
作者
(69372)
(57524)
(57318)
(54641)
(36640)
(27643)
(25959)
(22497)
(21758)
(20717)
(19581)
(19556)
(18374)
(18144)
(17813)
(17694)
(17221)
(16939)
(16575)
(16503)
(14249)
(14222)
(13793)
(13228)
(12989)
(12889)
(12747)
(12696)
(11648)
(11459)
学科
(93742)
经济(93540)
管理(65654)
(64189)
(51493)
企业(51493)
方法(45496)
数学(38689)
数学方法(38269)
中国(27105)
(27011)
(26222)
(22049)
业经(21009)
(18547)
农业(18094)
地方(17138)
(17105)
贸易(17098)
(16614)
理论(16476)
(16112)
(15683)
银行(15637)
(14945)
(14668)
财务(14603)
财务管理(14575)
(14481)
金融(14478)
机构
大学(347163)
学院(342692)
(136831)
管理(134636)
经济(133882)
理学(117294)
理学院(115926)
研究(115399)
管理学(113887)
管理学院(113254)
中国(83952)
(73814)
科学(72404)
(65392)
(58726)
(55921)
研究所(53688)
财经(53012)
业大(51484)
中心(50591)
(48539)
(48162)
北京(46732)
(46223)
师范(45800)
农业(43997)
经济学(42034)
(41324)
财经大学(39619)
(39476)
基金
项目(233625)
科学(183762)
基金(170841)
研究(169375)
(149362)
国家(148128)
科学基金(126323)
社会(108042)
社会科(101639)
社会科学(101608)
基金项目(91091)
(89573)
自然(82380)
自然科(80478)
自然科学(80454)
自然科学基金(79014)
教育(77568)
(76383)
资助(70388)
编号(68512)
成果(56579)
(52442)
重点(52005)
(48821)
(47945)
课题(46849)
科研(44920)
教育部(44838)
创新(44740)
国家社会(44164)
期刊
(147519)
经济(147519)
研究(102993)
中国(59119)
学报(57209)
科学(52328)
(50637)
管理(47816)
(47171)
大学(42886)
学学(40401)
教育(36570)
农业(35180)
(28671)
金融(28671)
技术(26725)
财经(25964)
经济研究(24150)
业经(23981)
(22094)
问题(20129)
图书(17526)
理论(17398)
(16926)
(16229)
科技(16218)
技术经济(16177)
实践(15839)
(15839)
商业(15456)
共检索到4908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朱凤战  张丹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构建Mincer收入对数模型,采用非线性似不相关方法估计收入过程的不同参数,在此基础上对居民收入流动性及其社会福利效应进行测度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全国、农村还是城镇,2014—2018年的收入流动性均低于2010—2014年,但前者的社会福利水平更高,表明2014—2018年的收入流动性质量更好;收入流动性的社会福利效应取决于引发收入变化的不同因素的力量对比;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大部分是由暂时性收入冲击引发的,持久性收入趋势引发的收入流动性对福利变化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持久性收入冲击和初始收入差异。缩小初始收入差距、拓宽中低收入阶层的增收路径、防止阶层固化、促进收入合理流动,是形成“好”的流动性的关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守哲  杨春山  
过去的30多年,中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超过9%,成为当今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那么,关于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分配结果问题,传统研究方法的结论是贫穷现象急剧减少,但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收入分配研究的新方法是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收入流动性。与静态的研究方法相比,收入流动性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目前研究国内收入的文献进行综述,内容涵盖收入流动性的概念、测算方法、数据来源和实证研究国内情况的进展,最后对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做了初步分析。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  孙殿明  李佳  
鉴于不同学者对收入流动性实质的价值判断不同,收入流动性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本文将利用由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联合执行的中国经济、人口、营养和健康调查数据,分别用公理方法和福利方法分析指标对中国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进行经验分析,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对收入平等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减弱。对不同群组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经济越发达的城市或沿海地区,收入流动性的下降越明显,而其对于降低农村和内地地区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则更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繆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阶段。居民收入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收入分配与市场经济增长不相匹配,社会经济处于这种发展环境中极易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基于此,需对社会居民收入分配进行优化,从而促使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良性增长。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对中国家庭追踪数据,通过转换矩阵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基本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随后通过Logit模型对影响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如教育培训、幸福指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结构平衡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娟  王璐  刘延平  
文章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从收入流动性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结构与流动趋势,研究发现:总体上居民收入流动性在下降,农村与城市的居民收入流动性均是先上升后下降,这与我国同时期的经济政策走向趋同。农村居民脱离贫困的概率大于城市同期,但农村居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的提高,这与收入水平的波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有着直接的关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臧微  白雪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本文基于收入流动性结构视角,研究区域居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公平性,通过CHNS提供的中国9省份调查数据,运用转换矩阵分析区域居民家庭1989~2011年收入流动性结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贫富僵化的现象最为严重,东北地区则是富人的收入地位固化。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揭示职业特征、收入结构、支出结构和期初收入地位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显著。从制度和体制上推进"提低、扩中、控高"确实已刻不容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宗胜  杨希雷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数据,系统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程度、方向、趋势、合意性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绝对收入流动指标来看,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考察期内下降30.68%;从流动性质量来看,考察期内向上流动大于向下流动,总体上是合意的。收入流动能够促进收入均等化,但其作用随时间逐渐降低。结构分解表明,在增长、分布、交换三类流动中,交换流动对总流动性的贡献最大,决定着总流动性的变化;增长流动次之,分布流动最小。子群分解表明,低收入群体的流动性对总体流动性贡献最大,中等群体次之,但均呈下降趋势,而高收入群体流动性最低,地位趋于固化。家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量、体制内就业、工资性收入比重均有利于居民向上流动;城镇居民和东部地区居民向上流动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期初收入较高或家庭规模较大的居民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较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臧微  白雪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农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本文基于1989—2011年CHNS提供的西部省区调查数据,研究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及结构指标分析不同收入阶层的动态演进轨迹,结果表明贫富阶层僵化现象严重,中间阶层趋于脆弱化。用多分类逻辑模型揭示收入结构、支出结构和职业特征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显著。表明从制度和体制上改善西部农村收入流动性结构确实已刻不容缓。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周兴  王芳  
1989~2004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均处于较高水平,但却有着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提高相反,各时期的城乡居民收入流动都有利于缓解长期收入差距,因此我国城乡基尼系数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低收入者收入向上流动的过程。1989~2004年间城市基尼系数的增长一直高于农村,对城乡基尼系数变动的分解表明其原因在于农村的基尼系数增长很大程度上被农村居民较高的收入增长累进性所抵消掉了,而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累进性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虽然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在1989~2004年间的增长速度很快,但由于收入差距的持续增加对社会福利的负面作用,城乡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普遍低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谷晓然  冯乾  
本文从收入流动性的视角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不同群体获取收入的机会平等性差异。基于1989~2011年的CHNS数据,采用Markov转换矩阵,考察了中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流动强弱、趋势、质量变动情况。研究发现:居民相对收入流动性呈U型,而非倒U型特征;不同群体居民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差异,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其收入流动性水平越高、流动性质量越好;50~59岁的壮年群体及政府与事业单位人群的收入流动性最好、流动性质量最高。中国城市居民收入流动不仅存在趋势性差异,而且存在群体性差异。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长根  张力  
文章使用CFPS 2010、2012、2014、2016四个年度的微观数据,运用收入转换矩阵和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及其时间趋势,并展开了异质性和机制分析,最后利用家庭层面数据和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学习、工作、社交对居民收入阶层的提升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作用增强的特征;互联网使用对居民收入流动性影响有异质性特征;互联网对农村居民和女性居民的影响要分别大于对城镇居民和男性居民的影响;在中国不同地区,使用互联网促进居民收入向上流动效应最显著的地方为西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地区;互联网可通过信息渠道、金融产品、教育、社会网络、就业等途径对居民收入流动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谷晓然  刘维娜  
本文从收入流动性的视角,基于1989—2011年的CHNS数据,采用马尔可夫转换矩阵和新构造的长期贫困均衡指数,探讨了中国居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平等性,并重点考察了贫困阶层的收入变动情况。研究发现:居民相对收入流动性呈"U"型,而非"倒U"型特征;绝对收入流动性呈"倒U"型;收入流动性对城乡福利改善程度逐渐减弱。收入流动加剧收入分配格局僵化,城市与农村的脱贫率随时间发展呈不断下降趋势,但返贫率却不断上升。长期来讲,收入流动有助于长期贫困均衡。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尚娟  王璐  
本文利用1989~2006年CHNS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收入转换矩阵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低收入居民向上流动的概率大于同等收入阶层城镇居民向上流动的概率;在相同时期内,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Shorrocks指数在1989~2006年间都是先上升、后下降。King指标表明,收入流动性的提高对社会福利增进的影响非常有限。因此,政府要高度关注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逐渐减弱的状况,制定有效措施提高收入流动性,并通过强化收入再分配来提高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贺建风  吴慧  
收入流动性是衡量经济社会中微观个体收入固化、机会均等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居民的收入流动性状况,将Konsy等提出的列联表方法从单一水平维度的测度扩展到包含水平与结构多角度的立体化测度框架,并利用该方法针对1989―2015年中国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水平与结构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传统的两期测度结果波动较大,利用列联表方法的多期测度结果更加平滑,更能反映收入流动性的持续变化状况,且列联表方法的测度结果具有稳健性;(2)测度样本期内,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即存在收入固化的态势;(3)从不同维度的分组来看,城市、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工作性质为自雇类型的收入流动性水平远高于他雇类型,但不同性别分组的收入流动性没有显著差异;(4)中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结构并不理想,明显阻碍了社会不平等程度的降低。为此建议各地区根据其收入流动性的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杜冰青  吕之望  
本文基于CHNS数据建立一个多项Logit模型,分析教育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影响。总体上,教育对于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越大;不过在更具体的层面上,虽然较高的教育程度可以有效阻止农村居民收入的下滑,但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对收入向上流动的影响却没有对向下流动的影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