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29)
2023(5557)
2022(4448)
2021(4453)
2020(3533)
2019(8184)
2018(8100)
2017(15956)
2016(8621)
2015(9775)
2014(9798)
2013(9442)
2012(9136)
2011(8304)
2010(8787)
2009(8349)
2008(8384)
2007(7457)
2006(6917)
2005(6557)
作者
(23502)
(19303)
(19220)
(18587)
(12237)
(9125)
(8824)
(7450)
(7318)
(7014)
(6478)
(6285)
(6151)
(6057)
(6013)
(5884)
(5675)
(5585)
(5573)
(5523)
(5035)
(4764)
(4605)
(4512)
(4408)
(4407)
(4349)
(4232)
(3914)
(3800)
学科
(34812)
经济(34751)
(23765)
管理(21469)
中国(15715)
(15531)
企业(15531)
方法(15135)
(14245)
数学(12811)
数学方法(12721)
农业(10283)
(10075)
(9172)
业经(8144)
(7999)
银行(7997)
(7766)
理论(7735)
(7137)
贸易(7129)
(6988)
(6952)
金融(6952)
收入(6822)
(6267)
教育(5981)
(5842)
(5466)
(5120)
机构
大学(128567)
学院(127471)
(56281)
经济(55088)
管理(45789)
研究(41953)
理学(38633)
理学院(38257)
管理学(37824)
管理学院(37579)
中国(34143)
(30625)
(27049)
财经(23632)
(21455)
科学(21285)
(20108)
经济学(18989)
中心(18885)
(18701)
北京(18077)
(18040)
师范(17916)
财经大学(17646)
研究所(17615)
经济学院(17257)
(15563)
(15421)
(14919)
师范大学(14478)
基金
项目(73378)
研究(61124)
科学(57433)
基金(52008)
(43229)
国家(42783)
社会(39044)
社会科(36754)
社会科学(36749)
科学基金(36156)
教育(29924)
(27351)
编号(26713)
基金项目(26301)
成果(23941)
(22930)
资助(21095)
自然(18978)
课题(18927)
自然科(18431)
自然科学(18422)
自然科学基金(18108)
(17822)
(16806)
重点(16653)
国家社会(16502)
(16199)
项目编号(16047)
教育部(16012)
(16008)
期刊
(65387)
经济(65387)
研究(44956)
中国(26692)
(22114)
教育(21811)
管理(17805)
(15433)
(15083)
金融(15083)
学报(14578)
科学(14208)
财经(12633)
大学(12489)
技术(12120)
学学(11305)
经济研究(11007)
(10961)
农业(10505)
业经(10324)
问题(9695)
(8257)
理论(7184)
职业(7165)
国际(6563)
实践(6339)
(6339)
商业(6247)
图书(6182)
经济问题(5940)
共检索到200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平卫英  罗良清  张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就业扶贫作为最直接最有效并能激活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脱贫方式,在我国减贫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历史演进视角出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扶贫实践历程划分为"统包统配""就地转移""东西部劳务协作""精准对接、稳定就业"4个阶段,并进一步分析就业扶贫政策创新完善所基于的现实基础和背后的理论逻辑。最后,梳理总结我国就业扶贫政策体系形成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本文的研究为乡村振兴阶段就业帮扶战略调整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适合的就业减贫之路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柏振忠  宋玉娥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高度组织化的规模主体,在中国农村科技推广、扶贫攻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分析中国农村科技扶贫现实意义和困难挑战的基础上,认为加快构建合作社科技扶贫体制机制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从提高异质化贫困农户科技使用效率、推动政府科技扶贫工程实施、降低农业科技对接交易成本及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剖析合作社科技扶贫动力机制,并探讨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应用情况;最后,提出推进合作社科技扶贫实践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兴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综观我国教育扶贫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将其实践逻辑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普及与提高:我国教育扶贫的初始样态与价值追求;(2)起点与过程:我国教育扶贫的点向思维与线性追求;(3)漫灌与精准:我国教育扶贫的粗放模式与精准追求;(4)公平与优质:我国教育扶贫的改革动力与目标追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梁小军  胡多  
2020年我国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减贫治理的重点迈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在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扶贫重点也将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同时面临职业教育之"供"与相对贫困治理之"需"不平衡等问题。其目标转向主要体现在战略导向由"脱贫攻坚"转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功能定位由"技术培训"转向"赋权提能",扶贫对象由"宏观普惠"转向"微观精准"。职业教育在实践上,一是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职教扶贫模式;二是要制度赋能释放发展活力,优化相对贫困治理环境;三是要精准对接相对贫困人口,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四是要"多元主体"共融共建,构建职教扶贫"共同体"。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国家税务总局河北省税务局课题组  马列  冯学亮  马岩  刘彦辰  
税务绩效管理作为政府绩效管理的一种实践样本,在基本遵循政府绩效管理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其专业化、系统化、本土化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独具创新价值的特色体系,为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本文从税务绩效管理推行的背景出发,分析税务绩效管理的实践经找寻税务绩效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基于税务绩效管理的理论逻辑,提出了树立战略统领、价值认同的目标导向,构建循环递进、高效运转的闭环流程,搭建互联互通、高度集成的智慧平台,形成通融共进、正向引领的激励机制等进一步完善税务绩效管理的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晓峰  邢成举  
农民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具有益贫性的显著特征,这使其能够成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理想载体。农民合作社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普通农户无股权,使合作社与普通农户之间难以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整合国家财政扶贫资源与合作社进行对接,再吸纳贫困农户的自有资源,一方面有助于依托合作社推动建立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合作金融扶贫与农业科技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贫困农户在合作社中的股权份额,改善合作社的产权构成,使贫困农户能够更好地参与合作组织并逐步提升合作自治能力,推动合作社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走上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徐加玉  左停  
乡村社会是一个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具有自身的内部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进入乡村后常常无法完全按照理想化状态实施,会受到村庄治理逻辑、血缘人情和地方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产生扶贫实践的"偏离",降低了贫困识别和贫困管理中的精准性,阻碍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的贯彻执行与优化配置。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削弱乡村社会中不利因素的干扰,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治理状况,建立多重识别体系,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度和扶贫政策的灵活度,以提高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冬梅  
扶贫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确保精准扶贫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精准扶贫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的项目化与社会生活的不规则性、政策执行的科层逻辑之间的张力。这一巨大的张力使极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的程序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倒逼,从而产生"反科层"的逻辑,进而使精准扶贫资源的配置面临实践的困境。要走出这种困境,精准扶贫资源配置应着力于增强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增强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和因地制宜地发掘地方优势资源,以激发扶贫对象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正松  徐彩瑶  陆雨  王苓  孔凡斌  
系统梳理中国扶贫政策的施政理念、实施效果、政策体系及演变后发现,从2010年开始,中国生态扶贫初步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在价值取向、目标定位、工作机制等方面呈现出积极特征,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生态扶贫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如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内生发展动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长效机制不够健全等不足。为了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需要将生态扶贫纳入国家中长期扶贫与乡村振兴规划,健全生态脱贫成果拓展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脱贫同乡村振兴协同机制,以及生态扶贫成果共建共享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晓翀  杜尔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快速增加、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数字金融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等重要现实基础。理论逻辑表明:金融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是保证生活富裕的擎天巨柱。为充分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应构建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运作机制,提升农业主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发展动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瞿晓理  
改革开放至今,"职业教育"在我国贫困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回顾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的演进历程,可以将其划分为理论提出阶段、贫困农村实践阶段、城乡并举扶贫阶段及精准扶贫阶段。在把握历程的基础上,依据从国情特色到社会定位,从外界要求到自身发展的研究逻辑,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的实践经验是:遵循国家反贫困战略导向,瞄准"三农"情结;服务经济和产业发展,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探索多元主体参与,促进产教协同创新。依据历程和经验,从战略导向、功能定位、教育属性及建设路径4条逻辑主线,研判"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在2020年后相对贫困期的走向,即国际国内"双重"的战略导向逻辑、"相对贫困期"社会的功能定位逻辑、"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教育属性逻辑、"多元主体"共同融合的建设路径逻辑。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璞  邱怡慧  郑逸芳  陈建平  
以"权利贫困"理论、内源式扶贫开发理论与"两山"理论为基础,系统总结兴林扶贫复合效益实现的理论逻辑,并对福建省武平县林业扶贫实践的实施举措与成效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业扶贫复合效益的实现必须在依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赋权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升地区林业发展能力与林业生态扶贫能力,加速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进程;武平县在严格落实"分林到户"、保障农户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新型绿色林业产业,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探索出权利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兴林扶贫的有益经验。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叶胥  蔡睿堃  
消费扶贫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步入新时期,消费扶贫升级为消费帮扶,继续发挥减少相对贫困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消费扶贫和消费帮扶一脉相承,但在减贫逻辑和实践困境上略有差别。消费扶贫的减贫逻辑是在社会公益、政策鼓励和消费需求的作用下,为贫困农户增收提供经济和人力资本支持,协助重构社会网络,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激发扩散效应、存量效应和裂变效应。消费帮扶则注重脱贫地区社会资本积累、迎合市场调整产业和农产品供应链完善。在消费扶贫实践中,农产品供应失调、帮扶协作失序是扩散效应的困境,联结渠道缩窄、定向消费意愿抵触是存量效应的困境,扶贫农产品价高质劣、品牌竞争力弱是裂变效应的困境。而消费帮扶还面临农产品滞销监测困难、社会组织主动性弱和农村数字鸿沟等新挑战。为此,未来要坚持协同治理,提升资本水平;坚持农户主体,培育内生动能;坚持突出亮点,塑造特色品牌;持续推动消费帮扶的路径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