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80)
- 2023(5299)
- 2022(4838)
- 2021(4595)
- 2020(4286)
- 2019(10216)
- 2018(10430)
- 2017(21551)
- 2016(11900)
- 2015(13911)
- 2014(14269)
- 2013(14566)
- 2012(13999)
- 2011(12852)
- 2010(13167)
- 2009(12733)
- 2008(12887)
- 2007(11840)
- 2006(10376)
- 2005(9472)
- 学科
- 济(53140)
- 经济(53088)
- 业(31456)
- 管理(31353)
- 方法(27330)
- 数学(24912)
- 数学方法(24737)
- 企(23264)
- 企业(23264)
- 农(15693)
- 中国(15517)
- 财(13785)
- 贸(11927)
- 贸易(11923)
- 制(11631)
- 易(11620)
- 学(10168)
- 农业(9846)
- 银(9790)
- 银行(9768)
- 地方(9396)
- 业经(9372)
- 行(9326)
- 融(8419)
- 金融(8415)
- 和(8037)
- 务(7855)
- 财务(7840)
- 财务管理(7812)
- 企业财务(7321)
- 机构
- 大学(185670)
- 学院(183809)
- 济(79106)
- 经济(77437)
- 管理(68568)
- 研究(61541)
- 理学(58398)
- 理学院(57738)
- 管理学(56859)
- 管理学院(56510)
- 中国(47774)
- 京(39161)
- 财(38309)
- 科学(36888)
- 所(32437)
- 农(31825)
- 财经(30372)
- 研究所(29133)
- 中心(28379)
- 江(27476)
- 经(27259)
- 业大(26845)
- 农业(25450)
- 北京(25351)
- 经济学(25113)
- 范(23845)
- 师范(23635)
- 经济学院(23044)
- 财经大学(22260)
- 州(22176)
- 基金
- 项目(111405)
- 科学(85596)
- 研究(82463)
- 基金(79184)
- 家(68302)
- 国家(67729)
- 科学基金(55976)
- 社会(50971)
- 社会科(48188)
- 社会科学(48170)
- 省(42985)
- 基金项目(42082)
- 教育(38512)
- 划(36680)
- 编号(35514)
- 自然(34842)
- 自然科(33903)
- 自然科学(33889)
- 资助(33385)
- 自然科学基金(33276)
- 成果(30312)
- 部(25919)
- 重点(25171)
- 发(24609)
- 课题(23779)
- 创(22290)
- 教育部(21973)
- 性(21757)
- 科研(21581)
- 项目编号(21248)
共检索到272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荣清
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掌握少数民族人口动态变化,是我们了解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原因,把握今后变化趋势及采取相应对策的前提。本文研究的是人口动态的一个方面——初婚变动。首先叙述了少数民族37年(1950—1986年)来总和初婚率的变动,并提出了判定年平均总和初婚率和终身已婚率关系的一个准则;然后对少数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天路,陈秀英
本文对中国少数民族妇女文化素质进行了纵向、横向,以及与同族男性的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虽然某些民族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和文盲比率已优越于汉族妇女,但更多的民族妇女文化素质问题还相当严重。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借用人口年龄金字塔方法绘制出人口文盲金字塔。它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妇女文盲较男性严重,而且可反映文盲的类型:属于文盲消除型的只有4个民族,9个民族为文盲转变型,其他40多个民族则还属于文盲扩展型。只有扫除妇女文盲和提高她们的文化教育水平,其家庭和社会地位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光灿
中国是个民族传统文化极其丰富的国家,它对妇女地位的变化有着深远影响。在少数民族中,“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妇女的统治和禁锢,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这里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四权”仍是捆在少数民族妇女身上的四根绳索,妨碍着妇女的解放;并分析了“四权”存在的原因,就如何铲除“四权”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一星
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占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分析和研究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构成现状及其与人口发展的关系,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更好地进行四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此作一简要分析。 一、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素质 解放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原因,除个别民族的文化和汉族差不多外,大多数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文盲率高。除内蒙古、新疆各有一所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伯华,朱钢
一引言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少数民族,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农村少数民族在地理分布、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卫生与健康水平等方面同农村汉族相比均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农村少数民族妇女与汉族妇女的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水平必然存在着相应的差别。在制定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虽然从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但是在具体要求和做法上,与汉族有一定区别。同时,由于各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及现有人口的规模、人口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生育率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对各个不同少数民族的具体要求也不完全一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姚宗桥
我国傣族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有傣族人口102.5万,云南省有101.43万,占98.9%,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云南省的傣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滇南和滇西南靠近边境的弧形地带,以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自治州为最多,属于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类型。典型的傣族人口的大多数多居住在水土条件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本文应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讨论了农村妇女初次外出时间与初婚年龄的关系。所用数据来自2000年安徽、四川省4个县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妇女的外出经历及外出时间对她们的初婚年龄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婚前曾经外出的妇女初婚年龄较大。婚前外出的流入地为外省或城市的妇女,初婚年龄大于其他婚前外出过的妇女。本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流动有助于提高农村年轻妇女的初婚年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尔生,杨娟
本文利用1988年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对中国主要少数民族(壮族、回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和满族)的生殖状况作一综合分析并与汉族加以对比。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地理气候、传统习俗及文化水平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生殖状况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虽低,但实际人口绝对数很大,1990年有7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超过500万,其中壮族人口已愈1000万。由于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发展不平衡。做好少数民族的生殖健康工作,对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意义重大。本文应用1988年的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对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生殖状况作一简要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段威
作为政治、经济、职业、性别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的一个社会群体,我国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村少数民族发展中,应坚持经济发展是关键、精神发展是根本、政治发展是保障的根本理念;同时,应遵循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政府扶持与自立发展、关注共性与立足个性、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查瑞传,刘金塘
任何人口现象总是出现在一定的时间(时点或时期)。对人口现象本身的观察、描述、分析和研究,以及对人口现象与社会经济现象关系的研究,都必须明确规定所观察与研究的时间范围。对人口现象的研究绝大多数也是就某一时点或时期来进行的,即人口学中所称的时期分析。我们也常常把不同时点或时期的人口现象进行动态对比,以考察人口的发展变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巫锡炜
由于常规生存模型假定删截和事件发生相互独立,导致研究者常常忽略删截案例中可能还包含经历事件的风险为零的"长期存活者"。忽略这一总体异质性会导致有偏的参数估计。文章介绍并应用分割总体生存模型来探究初婚初育史对中国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个体特征和所处文化背景特性的情况下,对于有可能生育二孩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初育为女孩的情况都将导致二孩生育间隔的缩短;所属初育队列越晚、初育孩子健康、初育后哺乳时间越长、间隔期内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则都会显著延长二孩生育间隔。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查瑞传
婚姻和生育是密切相关的现象。从人口学角度来看,在正常情况下,结婚是生育的前提。初婚则是一生当中婚育生活的开始。初婚开始的早晚,平均初婚年龄高低,终身不婚者的比例,都是由当时当地社会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所决定。它们又对生育年龄的迟早、生育子女数的多少等等起着重要制约作用。在研究妇女生育模式的变化时,不能不同时考察妇女婚姻模式之变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央吉
本文是作者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而作。文章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妇女与发展是我国民族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受不良生存环境以及多生多死低(负)增长的严酷人口再生产现实等因素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始终处于高生育、低素质、无发展的境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五十年,特别是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历史变革的后二十年,少数民族妇女同全国人民一样,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翻身解放和发展机遇。党和国家低生育高素质的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使少数民族妇女在短短数十年中真正走出了无发展的历史困境,同时以崭新的姿态迈向二十一世纪。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关于中国妇女从1950年以来初婚的变化及其给妇女生育率带来的影响,已有不少论述。 本文试图建立衡量人口已婚状态的几个指标,以此来阐明人口已婚数量及构造与人口初婚指标的相互关系。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鸿雁,吴玲,董情
妇女生育率是人口再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国自1979年“一对夫妇一个孩”的人口政策实行以来,人口的生育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城市与农村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有一定的差异,客观地揭示这些差异的原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城乡间影响生育率水平的诸因素,指导计划生育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