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29)
2023(9316)
2022(7424)
2021(6710)
2020(5450)
2019(12029)
2018(12102)
2017(23575)
2016(13016)
2015(14521)
2014(14692)
2013(14590)
2012(13813)
2011(12513)
2010(12660)
2009(11883)
2008(11657)
2007(10762)
2006(9767)
2005(9245)
作者
(37421)
(31243)
(31186)
(29833)
(19363)
(14638)
(14042)
(11923)
(11770)
(11174)
(10710)
(10242)
(10074)
(10047)
(9734)
(9594)
(9234)
(9151)
(9139)
(8940)
(7925)
(7623)
(7490)
(7216)
(7047)
(7023)
(7000)
(6946)
(6164)
(6098)
学科
(51496)
经济(51409)
管理(46444)
(37644)
(31110)
企业(31110)
方法(18788)
中国(17859)
(17792)
(17284)
数学(16526)
数学方法(16368)
(14743)
环境(13847)
业经(13081)
(11895)
银行(11875)
(11537)
(11399)
(10483)
贸易(10474)
(10301)
(10174)
(9869)
金融(9867)
体制(9770)
(9734)
(9675)
财务(9654)
财务管理(9628)
机构
大学(189280)
学院(188858)
(82129)
经济(80414)
管理(70541)
研究(65035)
理学(59296)
理学院(58688)
管理学(57898)
管理学院(57558)
中国(52118)
(44608)
(40078)
科学(35843)
财经(33526)
(32304)
(30198)
(29446)
中心(29335)
研究所(28445)
(28347)
经济学(26050)
北京(25913)
业大(24974)
财经大学(24743)
(23994)
经济学院(23464)
(23164)
(23015)
师范(22943)
基金
项目(117643)
科学(93045)
研究(89438)
基金(85698)
(74413)
国家(73837)
科学基金(62483)
社会(58284)
社会科(55293)
社会科学(55281)
(45112)
基金项目(44575)
教育(41080)
(38745)
自然(37886)
自然科(36885)
自然科学(36871)
自然科学基金(36202)
编号(35884)
资助(33842)
成果(30437)
(28575)
(27351)
重点(27209)
(26174)
课题(25904)
(24788)
国家社会(24632)
教育部(23679)
(23449)
期刊
(96523)
经济(96523)
研究(62123)
中国(41348)
(35153)
管理(28974)
学报(26570)
(26507)
科学(25309)
(22716)
金融(22716)
大学(21053)
教育(20788)
学学(19898)
农业(17436)
财经(17312)
技术(15876)
经济研究(15425)
业经(15407)
(14883)
问题(13227)
(11427)
理论(9804)
国际(9661)
现代(9044)
技术经济(8782)
实践(8676)
(8676)
商业(8666)
(8582)
共检索到2998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博文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碳排放“双控”的出发点。通过厘清碳排放“双控”的渐进逻辑、转型部署和制度取向,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渐进式决策理论框架下,碳排放“双控”渐进过程的核心是能源结构转型与减排技术创新的互动,应当形成以政府规制为基础,以企业履约和碳市场驱动发展为抓手的转型思维。鉴于此,我国碳排放“双控”转型部署与制度取向应当围绕三条主线展开:一是构建统筹碳排放“双控”与新型能源安全的转型发展格局,纠偏地方政府“运动式减碳”行为,因地制宜制定减排规则;二是完善我国碳排放“双控”数据报告核查标准,做好区域碳预算;三是建立全国碳市场多层次协同与双循环运行机制,完善跨区域碳配额流通市场体系,深化碳市场资源配置。通过加快推动我国碳排放“双控”顶层制度设计与部门耦合机制的建立,赋能新质生产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郑震龙  胡美军  郑振东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姜烨  
中国经济体制决定了中国国有银行体制的选择集合和选择空间。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各参与方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变化,由于国家选择在集中金融资源、控制金融风险和引进市场竞争等因素之间的动态权衡,中国国有银行同样经历了一场渐进演进的逻辑过程。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然形成,如何在中国经济渐进转轨的整体框架下继续将改革向前推进,如何随着中国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而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国有银行未来改革的关键所在。在未来改革方向的选择上,中国应该立足于培育国有银行的金融功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潇文   肖磊  
碳排放权的属性定位对碳排放权权能范围与利益形态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法律属性定位为当前学界研究提供了不同的切入视角,但仍存在各自的解释论困境。基于对碳排放权公共政策目的之价值导向与数据产权结构的理论逻辑分析,碳排放权在市场交易阶段体现出浓厚的数据产权特性。加强碳排放权的数据产权保障,需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明确碳排放权的主体制度,建立健全大气环境容量数据化交易制度,强化碳排放权常态化监管制度,进而优化碳排放权法治化路径,确保我国减污降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靳涛  
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和演化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转型方式和策略的争论也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本文在对转型策略争论回顾的基础上,认为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方式取决于原计划体制内部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积累程度。本文明确提出转型的激进程度取决于原计划体制内部的矛盾积累程度。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张羽  李黎  
本文旨在从多角度探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内在逻辑,以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文章主要观点有三:第一,制度变迁具有内在渐进性的逻辑,国有银行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变迁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逻辑;第二,转轨经济下国有银行并非完全缺乏效率,这使得国有银行改革事实上并非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么急迫;第三,国有银行改革的关键是提高自生能力,而这恰恰需要时间。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有其内在的渐进逻辑,期望通过一次“震荡性”疗法来完成商业化改革注定会无功而返。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武志  
经过十年发展,中国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已成为其主基调。并以此影响着制度安排的全盘设计。在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不免付出了巨大代价,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姚荣  
有别于美国社区学院以制度性利益与市场机制驱动的自主变革的转型逻辑,我国本科高校的转型则受到行政管控制度逻辑的支配。以计划、指标、项目乃至指令的方式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能够实现高校转型的"运动式治理",彰显"国家视角"的超强合法性及其资源配置与动员能力。然而,行政管控的制度逻辑往往忽视高校的自主性与差异性以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全局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建构以国家制度能力培育为前提,以制度性利益为核心,以复合共治的网络治理为权力结构,以高等教育与经济松散耦合关系为理想状态,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方法论的本科高校自主变革的制度逻辑,是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应然选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磊  
中国承诺入世后5年过渡期内实现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包括地域、业务范围和合资股权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自由化之路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QFⅡ制度符合我国渐进资本开放之路,但在市场制度缺陷条件下存在一系列障碍和不足,并会造成对我国调控政策的影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胡锋  
农业兼具碳排放和碳汇双重属性,既能通过碳减排助力碳达峰,又能借助碳增汇贡献碳中和。深度挖掘农业碳减排潜力并激励农业碳汇产出是实现农业碳中和,进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加强农业碳汇法治保障,巩固和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并促进农业碳汇价值实现。具言之,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协同立法模式并加强农业碳汇相关立法的内部衔接与协调;采取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监管体制,建立农业碳汇交易“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机制;明晰农业碳汇产权归属,从国家制度框架、地方政策体系及具体规则设计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碳汇市场交易机制;适度发挥司法能动功能,建立农业碳汇司法救济机制;健全农业碳汇生态保护补偿、社会多方参与等配套实施机制。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雷俊生   曹玉娟  
在实施碳中和、建设生态现代化的进程中,碳税以其权威直接、覆盖广、见效快等优势成为重要的治理工具。碳税制度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直接影响到减碳成效,我国目前的碳减排制度靶向不明、碳税缺失,不能满足双碳承诺、能源转型和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建议构建渐进型碳税制度,在征税范围上,从未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的行业入手,逐渐向其他碳排放领域拓展;在课税对象上,从化石能源的生产者入手,逐步向销售者、消费者拓展;在计征方法上,从产品的含碳量入手,逐步转向课税对象的碳排放量。在碳税开征初期,考量产业政策、碳排放量等因素,借鉴碳交易价格,分行业设置差异化的比例税率,从低税率起步,逐步调增,同时,设置必要的碳税优惠。此外,碳税应与环境保护税、资源税和消费税等相关税种统筹,与碳交易、碳补贴等相关措施协调,共同促进生态现代化的平稳实现。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晓辉  
在我国现实的经济与制度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该采取自愿平稳的渐进转型策略。同时,为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转型,现阶段应将人民币兑主要货币的"个别"浮动区闻,整合为一个"单一"的、兑一篮子货币的浮动区间。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姜秀谦  
我国资本市场将逐步走向全面开放,但资本市场的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应采取循序渐进、稳步开放的战略。实施QFII制度可以改变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壮大资本市场,提高资本市场活力,优化投资者结构,稳定资本市场,推动资本市场的稳健开放。我国应当尽快建立QFII制度框架,制定与QFII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为QFII制度的实施创造条件。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魏玮  史耀疆  
信用即具有明示契约关系,也包括隐契约关系,其中隐契约关系是市场交易必不可少的部分,转轨过程中信用扭曲和缺失是一种体制性的问题。因此,信用的建立必须以明晰产权制度为前提,在制度层次上完善相应的规则和制度,并与此配套建立信用管理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阎凤桥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而"双一流"建设可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具体内容。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具有"后发外生型"和"集中管理型"的特征,两种制度共同作用表现为以西方国家为参照系的追赶和跨越式发展模式,两种制度约束导致在大学制度建设上表层目标与深层目标实现程度不同步,即出现所谓的"脱序"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