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39)
- 2023(5900)
- 2022(5005)
- 2021(4679)
- 2020(4191)
- 2019(9602)
- 2018(9781)
- 2017(20639)
- 2016(10892)
- 2015(12686)
- 2014(12806)
- 2013(13148)
- 2012(12712)
- 2011(11656)
- 2010(11879)
- 2009(11394)
- 2008(11677)
- 2007(10338)
- 2006(9251)
- 2005(8566)
- 学科
- 济(55140)
- 经济(55075)
- 管理(35744)
- 业(33955)
- 方法(30662)
- 企(28435)
- 企业(28435)
- 数学(27651)
- 数学方法(27517)
- 财(17597)
- 中国(15137)
- 制(12590)
- 农(11810)
- 务(11411)
- 财务(11405)
- 财务管理(11376)
- 贸(11315)
- 贸易(11307)
- 银(11296)
- 银行(11293)
- 易(11031)
- 企业财务(10892)
- 行(10752)
- 融(10346)
- 金融(10346)
- 业经(9613)
- 学(8187)
- 理论(8103)
- 体(7933)
- 农业(7286)
- 机构
- 大学(173218)
- 学院(169626)
- 济(80252)
- 经济(78785)
- 管理(66276)
- 理学(56774)
- 理学院(56283)
- 管理学(55690)
- 管理学院(55380)
- 研究(52592)
- 中国(45606)
- 财(43081)
- 京(35567)
- 财经(34060)
- 经(31022)
- 经济学(27234)
- 科学(26039)
- 财经大学(25687)
- 所(25392)
- 经济学院(24867)
- 中心(24446)
- 江(23754)
- 北京(23101)
- 研究所(22100)
- 商学(19804)
- 农(19777)
- 融(19690)
- 商学院(19652)
- 范(19552)
- 州(19535)
- 基金
- 项目(99826)
- 科学(79619)
- 基金(75624)
- 研究(75410)
- 家(63485)
- 国家(62988)
- 科学基金(54642)
- 社会(50986)
- 社会科(48514)
- 社会科学(48507)
- 基金项目(39258)
- 教育(35995)
- 省(35834)
- 资助(33179)
- 自然(33041)
- 自然科(32265)
- 自然科学(32256)
- 自然科学基金(31716)
- 划(30572)
- 编号(30072)
- 成果(26103)
- 部(25143)
- 教育部(22669)
- 重点(22090)
- 人文(21725)
- 国家社会(21516)
- 性(20386)
- 课题(20230)
- 创(20170)
- 大学(20118)
共检索到257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贵生 李晓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贵生 李晓华
首先,Invest对GDP和Index有长期影响,而在短期内影响不明显甚至为负向的,可以认为本次以经济高速增长和物价上涨为主要表现的经济过热,并非源自于近期的投资扩张。项目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本身存在较长的投资周期,所以,本轮经济过热的根源来自于1—2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以前的盲目投资扩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少平
著名的货币主义学派的头面人物费里德曼对通货膨胀曾有过颇有影响的判断:“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这一结论对许多国家的通胀都得到了验证。 我国的通胀能否归结为货币现象?即我国的通胀能否归结为货币的过量发行?进一步,我国的通货膨胀到底是有利于经济增长还是有损于经济成长?如何度量这种影响?如此而自然引出的问题是: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与通胀的理想比值是多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黄达
宏观经济问题是国家经济生活中总量方面的问题,诸如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总量,全社会商品、服务的供与求,劳动力的供与求、货币的供与求、预算的收与支、结余或赤字的总量,以及相应的经济增长率、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工资率和就业率、利息率和汇率的总量比率。这些总量和比率,在均衡与失衡、协调与失调、相容与排斥等相关形态的运动过程中,按照怎样的规律趋向或背离均衡点,构成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鸿
在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宏观面临的特殊情况、调控效果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从累计变化看,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远大于价格型工具,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不存在滞后期,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存在一定时滞期。基于此,对优化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提出了改进的方向:主要是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进一步提高完善中央银行宏观审慎调控机制。
关键词:
货币政策工具 调控 改进方向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家义
加强宏观调控与完善财政货币政策的思考刘家义[国家审计署北京100039]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了强劲增长势头,市场机制开始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和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但市场固有的自...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彭兴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中国进入了经济新时代,其最基本特征就是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迈向了高质量的增长。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以7月份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契机,中国金融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总书记特别强调的金融回归本源、要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与此同时,从2016年
关键词:
宏观审慎 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日新 臧跃茹
从当前经济的运行来看,我们不能只看到现金(人民币)是货币,实际上企业的存款和居民的储蓄存款经过一定手续可以成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也是一种货币。尽管经济学界对货币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迄今尚无定论(外国也是一样),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迫切要求回答在宏观调控上究竟主要控制哪个层次的货币指标,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避免前几年出现过的那种宏观严重失控现象。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新
马克思的财政货币理论与宏观调控曹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货币理论和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仅就马克思的财政、货币理论的宏观调控作用作些初浅探讨。一、财政理论与宏观调控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黄启才
泰勒规则作为一种简单的货币政策规则,受到广大学者关注和各国央行的重视。目前,我国央行在宏观调控中尚未运用该规则进行操作,本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从货币政策目标、中介目标、政策独立性、相关机制和技术约束条件出发,深入探讨了泰勒规则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适用性,并依据应用中存在的掣肘因素,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泰勒规则 货币政策 中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晓春 阮文彪
一直以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是否合理这一问题上。本文针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作的宏观调控作用,试建立了关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三者的经济模型,同时做出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响应曲线图。经进一步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中介指标 协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培新
本研究试图利用我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比较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作为核心金融指标的适用性发现:(1)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各自在不同意义上都是最稳定的,没有证据表明何者更具优势;(2)在同时引入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时,大大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解释能力;(3)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依存于信贷规模的变化,表明信贷规模在我国经济金融中占据核心地位。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赵萌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晓蓉 李霞
过去十几年中,房地产行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其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引起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在需要的时候,中国政府往往会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干预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来稳定房价。因此,对这些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基于1998—2008年期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政府实施的税收、信贷、土地供给政策与中国房价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上三种调控政策与房价变动之间均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层面上,税收政策是引致房价波动的格兰杰原因。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徐黎鹰
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波动性。不过这个时期的波动与以前历次波动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过去历次波动通常是由商品市场上的变动引起的:过度投资改变了积累和消费间的比例,在压低消费的同时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80年代的增长波动却与货币市场上的变动密切联系:投资的膨胀或压缩不是通过积累-消费结构的变化,而是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即通过货币数量的膨胀或收缩实现的。过多的货币供给在加大社会供求缺口、拉动物价水平上涨的同时,也支撑了经济增长。于是,通过金融宏观调控以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便出现了。本文试图从货币、信贷供给过程内生性的角度对此发表一些意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