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57)
2023(2680)
2022(2397)
2021(2325)
2020(2262)
2019(5104)
2018(5338)
2017(11496)
2016(6248)
2015(7349)
2014(7478)
2013(7678)
2012(7497)
2011(6689)
2010(7086)
2009(6996)
2008(7309)
2007(6592)
2006(6201)
2005(5780)
作者
(18541)
(15233)
(15081)
(14681)
(9684)
(7146)
(7117)
(5893)
(5674)
(5619)
(5113)
(4965)
(4875)
(4822)
(4691)
(4627)
(4477)
(4438)
(4387)
(4328)
(3928)
(3785)
(3716)
(3540)
(3495)
(3436)
(3435)
(3277)
(3011)
(2892)
学科
(27420)
经济(27395)
管理(21290)
(20392)
(16489)
企业(16489)
方法(12428)
数学(11276)
数学方法(11201)
(10620)
中国(10118)
(8983)
(7541)
银行(7538)
(7388)
(7202)
(7166)
财务(7158)
财务管理(7141)
企业财务(6783)
(6051)
贸易(6044)
(5968)
(5647)
金融(5647)
(5437)
(4839)
业经(4828)
(4825)
体制(4653)
机构
大学(98434)
学院(97345)
(43959)
经济(43022)
管理(36173)
研究(31785)
理学(30205)
理学院(29919)
管理学(29567)
管理学院(29389)
中国(27498)
(25370)
(21472)
财经(19469)
(17501)
科学(16553)
(16239)
财经大学(14500)
北京(14368)
中心(14277)
(14237)
研究所(14045)
经济学(13997)
经济学院(12703)
(12501)
(11788)
业大(11462)
(11454)
师范(11354)
(11003)
基金
项目(52459)
科学(40822)
研究(40334)
基金(38175)
(32233)
国家(31953)
科学基金(26733)
社会(25763)
社会科(24368)
社会科学(24362)
基金项目(19922)
(19185)
教育(18950)
编号(16976)
资助(16891)
(16406)
自然(16200)
自然科(15773)
自然科学(15769)
自然科学基金(15470)
成果(15394)
(13120)
重点(11723)
课题(11579)
教育部(11491)
(11426)
人文(11028)
(10922)
(10668)
社科(10505)
期刊
(51445)
经济(51445)
研究(34666)
(19944)
中国(16852)
管理(14597)
(13865)
金融(13865)
学报(11882)
科学(11237)
(11074)
财经(10188)
大学(9549)
经济研究(9203)
学学(8988)
(8721)
教育(8607)
业经(8222)
问题(7906)
技术(7513)
农业(7285)
(7141)
理论(6353)
国际(5839)
实践(5605)
(5605)
商业(5489)
会计(5017)
现代(4933)
技术经济(4900)
共检索到155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强  
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经济的运行形势,指出了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下行风险。随后,本文着重探讨了当前物价运行的形势,发现我国本轮物价上涨具有以往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本文认为我国现在处于经济下行风险和物价上涨并存的态势,并对如何采取宏观政策调控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徐海宁  
在分析各种宏观政策可能性的基础上,才能对证券市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在流动性过剩短期内不能根本性缓解的情况下,与通货膨胀、经济过热以及房价高企相比,接受一定程度的股市泡沫也许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从长期来看,化解股市泡沫的根本途径不是打压股市,而是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在大量过剩的流动性从银行存款流向股市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因势利导做两件事,一是调整我国的宏观金融结构;二是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并以此实现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祁祥  
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放权让利"为导向的。改革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改革思路在最初给企业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和将企业从行政附属物地位向自主经营的轨道推入的同时。也埋下了日后微观搞活与宏观失控之间矛盾的种子。一、外赋权力与宏观失控。以往,人们在总结我国改革中出现的"一放就乱、一乱就控、一控就死、一死又放"这一恶性循环的原因时,大都集中在企业的自主权是大了还是小了、国家放权多了还是少了、政府管得宽了还是窄了等方面。然而,在我看来,根本的问题不在于权力的"数量"方面,而在于其"质量"方面。确切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郭万达  
我国房价上涨是一连串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将"经济过热"作为调控目标的大背景下,应明确提出将房地产调控目标从"控制房价上涨"转变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双重目标上来。具体来说,要将住宅与房地产区别开来调控,将住宅当成准公共产品进行规划和开发,要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瑞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几个不同的特点:既有总量目标,也有结构目标;确立了经济和社会两类调控目标;在数量上绝不止4个,且优先顺序相机选定;目标选择灵活,并不拘泥于调控时间以及所谓政治周期。"十二五"规划充实了许多宏观调控指标,也带来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应当继续坚持以GDP指标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目标,科学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万元产值能源综合消耗目标应当采用更加先进的计量标准。当前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无法实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隐忧。
[期刊] 改革  [作者] 昌忠泽  
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与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宏观调控要想实现其预期的目标,必须不断完善其微观基础。理解我国宏观调控的几个关键点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只能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时期边界只能是短期;宏观调控的对象是总量而非结构;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经济稳定而非经济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体现出区域差别。应努力寻求具有内生性制度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勒系琳  
考察从计划体制的行政分权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演变过程,着重分析这一转变过程中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展现我国宏观调控由政府直接控制到间接调控的渐进过程。分析了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有关宏观调控手段实现良性转变提出思考,认为深化政治体制改变、经济体制改革、政府退出直接干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法律手段作用等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高尚全  
如何正确理解宏观调控第一,如何理解宏观调控。有三点值得研究:一种说法,"目前进行的宏观调控,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X次调控",把宏观调控作为一种运动,好像除了这几次以外其他时间就没有什么宏观调控了;另一种看法,认为宏观调控就是砍项目,就是刹车;还有一种,把宏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唐震斌  
根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具体探讨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以便寻求科学的政策取向。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郝中华  
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有一个正确和客观的把握,对于总结经验,明确方向,继续发展良好的经济形势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仍然是失衡状态,总需求仍然超过总供给。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还不能松动银根,必须适度偏紧,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正确把握和灵活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加宁   张承惠   张永生  
自1993年年中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使中国经济避免了1992年大起之后随即发生大落的危险,而且还有效地防止了一场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说这一次的宏观调控比以往的历次调整都要成功得多,成熟得多。但是,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予以进一步完善。主要是:第一,宏观调控力度时紧时松。自去年年中加强宏观调控以来,虽然从总体上采取的是偏紧的货币政策,但总量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长才  
本文在其他学者研究隐性失业的基础上得出:总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与隐性失业率之和)与经济增长率存在着一个稳定的奥肯关系,即由于宏观调控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我国的总失业率实际上在以较高的速度下降。由于总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这种稳定的关系,因此总失业率可以做为一个内生变量进入笔者根据泰勒模型改造的宏观调控模型。本文暗示的政策建议是: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会使隐性失业率迅速下降到一个临界值,之后才会使登记失业率下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