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10)
2023(4618)
2022(3865)
2021(3674)
2020(3243)
2019(7224)
2018(7245)
2017(15111)
2016(8213)
2015(9173)
2014(9274)
2013(9399)
2012(9155)
2011(8429)
2010(8721)
2009(8076)
2008(8149)
2007(7293)
2006(6573)
2005(6227)
作者
(24825)
(20469)
(20349)
(19761)
(13101)
(9815)
(9391)
(7882)
(7526)
(7514)
(6883)
(6787)
(6643)
(6576)
(6420)
(6380)
(6080)
(5977)
(5887)
(5772)
(5144)
(5110)
(4943)
(4739)
(4737)
(4576)
(4529)
(4487)
(4215)
(4027)
学科
(35378)
经济(35334)
管理(22348)
(21985)
方法(17023)
(16078)
企业(16078)
数学(15554)
数学方法(15447)
中国(12634)
(9723)
(9341)
(9309)
(8641)
银行(8633)
(8355)
(7551)
贸易(7547)
(7430)
金融(7430)
(7423)
(7418)
业经(6081)
农业(5831)
(5767)
(5469)
财务(5463)
财务管理(5447)
企业财务(5234)
技术(5125)
机构
大学(127268)
学院(125365)
(55830)
经济(54700)
管理(45341)
研究(43702)
理学(38749)
理学院(38288)
管理学(37723)
管理学院(37473)
中国(34240)
(29133)
(27024)
科学(25194)
财经(23203)
(22499)
(21096)
研究所(20195)
(19529)
中心(19106)
经济学(18562)
(17627)
北京(17504)
财经大学(17469)
经济学院(16956)
业大(16943)
(15970)
师范(15815)
农业(15558)
(15396)
基金
项目(77146)
科学(60840)
基金(57494)
研究(55816)
(50278)
国家(49895)
科学基金(41762)
社会(36882)
社会科(35017)
社会科学(35008)
基金项目(30022)
(28262)
自然(26147)
教育(25788)
自然科(25551)
自然科学(25541)
自然科学基金(25103)
(24726)
资助(24395)
编号(21538)
成果(18618)
(18473)
重点(17392)
(16480)
(16368)
教育部(15909)
国家社会(15732)
(15468)
课题(15198)
人文(15177)
期刊
(60028)
经济(60028)
研究(41521)
中国(21364)
(20734)
学报(19744)
科学(17839)
(17348)
管理(17013)
(15828)
金融(15828)
大学(14927)
学学(14205)
财经(12047)
农业(11626)
教育(11530)
经济研究(11232)
(10320)
业经(9362)
问题(9153)
技术(8858)
(8175)
理论(7231)
国际(6639)
统计(6601)
商业(6532)
实践(6391)
(6391)
技术经济(6117)
(5713)
共检索到188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夏新斌  曾令华  
文章厘清了不同层次流动性的含义,运用Thorsten Polleit&Dieter Gerdesmeier提出的货币过剩法对我国1978~2010年的宏观流动性状况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我国M1、M2两个层次上的宏观流动性基本趋于同向波动;M2层次上的宏观流动性波动幅度大于M1,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步扩大之势;宏观流动性波动具有基本平衡(1978~1994年)、相对短缺(1995~1998年)、相对过剩(1999~2005年)、急剧短缺及逐步回复(2006~2010年)四个明显的阶段。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高新宇  
随着全球货币条件的持续宽松,加强流动性管理已成为全球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文章从多个角度衡量了我国宏观经济的流动性状况,从国内外两个背景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流动性增加的原因,并从完善央行与公众沟通策略、利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回收流动性、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等角度,提出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秉德  庞晓波  李文  
文章在应用"双重目标,双重工具"货币模型基础上分析了宏观流动性对银行系统流动性的影响机制。选择Copula方法测度了二者的相依结构:国内方面,M2/GDP同SHIBOR之间具有Clayton Copula的相依结构,即银行系统不能适应"收缩"的货币政策;国际方面,外汇占款同SHIBOR之间具有t Copula相依结构,即外汇占款对银行流动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于央行研究与施行宏观审慎监管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巴曙松  姚飞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债券市场流动性问题受到广大研究者和金融从业人士的高度关注。从宏观层面来看,债券市场分割、利率市场化程度、股票外汇等金融市场发展以及货币政策等因素对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有较大影响。一、债券市场分割对债券市场流动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世华  王媛  
以金融衍生品、影子银行、资本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对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利用货币供应量进行宏观流动性管理造成多方面冲击,导致货币供应量与价格之间稳定关系弱化。应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指标进行修正、加强对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监测等途径,创造有利于价格型指标发挥作用的积极条件。加强社会融资规模研究,探讨兼顾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的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元春  闫衍  朱戎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步入了"高位回稳"、"经济常态化"、"价格偏高"、"结构良性化"的运行轨道。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一方面延续了2010年经济运行的逻辑,另一方面将出现货币政策的全面转向、外部环境的变异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启动等新因素,这决定了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呈现"复杂但却平稳"的态势。本文利用模型对于相关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伍戈  
在宏观调控层面判断流动性是否合理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流动性是否能保证通货膨胀维系在合理水平,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际通胀率以及可容忍的通胀率可能都存在差异。流动性的波动较大,甚至受心理预期、投机等多种因素影响,往往难以预测。从近年来的现实来看,我国的流动性管理和宏观调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调控思路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基本相符。我国逐步"试错"的渐进性宏观调控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科学性和中国式哲学的逻辑性,甚至在传统货币政策理论方面,也作出了创新性的贡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雅丽  
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全球宏观经济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遇到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更加依赖金融市场,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甚至出现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不足的突然转化。有效管理商业银行流动性需要各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者以及商业银行经营者的共同努力。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华  
本文试图引入宏观审慎管理理念,从支付系统整体流动性入手,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来测度与评估支付系统流动性风险。实证结果显示,系统参与者整体流动性风险概率水平波动较为频繁,但处于较低状态。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人民银行应重点关注系统性风险,把系统潜在的流动性风险降到最低层次。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陈传兴  
近年来,流动性过剩对我国通货膨胀和国民经济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已引起高层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调控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成为宏观经济的热点课题。通过对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有效调控当前流动性过剩首先要从源头上减缓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因此,稳健的汇率政策与偏严灵活的外资和外贸政策相配合,旨在减缓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运用从紧的货币信贷政策以抑制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运用偏松的财税政策抵消从紧货币政策对总需求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建潮  
2000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持续扩大,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长期高企,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过剩问题开始凸显。从宏观行业的角度,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外汇占款的增长迅猛、银行间企业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不良贷款的剥离、现金需求比率的下降以及证券市场的长期低迷是引发我国银行业存贷差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天顶  龙鑫  
伴随着美联储年内连续加息及后续缩表计划细节的对外公布,全球流动性动态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再次成为国际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和研究者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首先,本文利用现实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数据和金融市场数据分别从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两个不同维度对全球流动性动态进行了测量,借助于测量结果并结合全球流动性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对近三十年来全球流动性动态进行了探讨。其次,本文用全球流动性测量结果构建了Panel-VAR模型,经验分析了全球流动性动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全球流动性的正向冲击在短期内会推动经济增长、促进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维安  周恩源  
金融资产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货币与产出、物价的相关性下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逐步降低。因此,本文提出宏观流动性理论,将货币与金融资产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并为其管理政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认为,由于融资过程中形成的资金流量与产出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宏观流动性的内涵在于信用扩张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界定了宏观流动性。之后,本文通过对比宏观流动性分析和货币分析框架指出,货币分析是特殊的宏观流动性分析。对中国的实证研究表明,宏观流动性分析更具优势。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明章  张明辉  张戈  
流动性过剩与物价上涨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中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流动性过剩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并对如何从根本上治理流动性过剩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于春涛  
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是未来五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宏观审慎的监管原则着眼于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目的在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的调控工具仍处于调研和摸索阶段。到目前为止,资本缓冲,尤其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已经定位为宏观审慎的新工具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监管的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