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08)
2023(11639)
2022(9732)
2021(9187)
2020(7836)
2019(17873)
2018(17605)
2017(34864)
2016(17969)
2015(20261)
2014(19727)
2013(19544)
2012(17737)
2011(15812)
2010(15743)
2009(15038)
2008(13464)
2007(11563)
2006(10191)
2005(9020)
作者
(48010)
(39896)
(39568)
(38060)
(25116)
(19016)
(18372)
(15508)
(15261)
(13948)
(13426)
(13259)
(12600)
(12358)
(12298)
(11931)
(11666)
(11526)
(11474)
(11368)
(9733)
(9569)
(9335)
(9158)
(9139)
(9129)
(8720)
(8444)
(7873)
(7691)
学科
(72829)
经济(72753)
管理(54857)
(52669)
(43390)
企业(43390)
方法(36804)
数学(33569)
数学方法(33180)
(27389)
金融(27388)
中国(26742)
(26025)
银行(26014)
(25156)
(22515)
(19323)
(18235)
业经(15510)
(15037)
财务(14989)
财务管理(14956)
企业财务(14320)
(14254)
贸易(14241)
(13998)
地方(13325)
农业(12869)
(11513)
中国金融(11471)
机构
大学(249093)
学院(248454)
(109874)
经济(107736)
管理(101896)
理学(88670)
理学院(87856)
管理学(86464)
管理学院(85998)
研究(75962)
中国(66859)
(53616)
(50172)
财经(43445)
科学(41404)
(39616)
中心(38863)
经济学(35283)
(34933)
(34150)
(33411)
财经大学(32839)
业大(32656)
经济学院(32207)
研究所(31430)
北京(31304)
(29119)
师范(28842)
商学(28074)
(28039)
基金
项目(167883)
科学(134815)
基金(126016)
研究(124977)
(108006)
国家(107139)
科学基金(94080)
社会(82428)
社会科(78410)
社会科学(78393)
基金项目(66784)
(63571)
自然(59835)
自然科(58522)
自然科学(58508)
教育(57816)
自然科学基金(57484)
(53685)
资助(51505)
编号(50197)
成果(39688)
(38816)
重点(37111)
(35715)
(35518)
国家社会(35030)
教育部(34321)
人文(33738)
创新(33399)
课题(33070)
期刊
(110171)
经济(110171)
研究(73749)
中国(42359)
(40840)
(39692)
金融(39692)
管理(37673)
学报(31581)
科学(31048)
(28799)
大学(25774)
学学(24463)
技术(21816)
财经(21731)
教育(20900)
经济研究(18894)
农业(18811)
(18537)
业经(18037)
问题(15298)
理论(14322)
实践(12947)
(12947)
统计(12808)
(12537)
技术经济(12212)
商业(11680)
(11520)
国际(10867)
共检索到3616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货币信贷处课题组  王鲁滨  霍帅  
从理论上讲,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最大的区别在于逆周期调节,熨平金融周期波动,实现金融稳定。从实践上讲,我国从2011年开始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和宏观审慎相联系,2016年正式升级为MPA。然而,政策目标效果实现与否尚缺乏实证,在应对近期"宽货币、紧信用"方面面临挑战,表现为宏观审慎评估政策目标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行为之间偏差较大。这种偏差在削弱数量型货币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时,是否说明金融遇冷期宏观审慎评估逆周期调节存在一定边界,导致宏观审慎评估目标难以实现呢?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以往的宏观审慎理论研究易于忽视经济周期信息;宏观审慎评估在金融周期的收缩阶段,释放一定的资本缓冲,可以给予金融机构一定"宽松"的信用创造环境,但经济下行以及金融在上一轮经济繁荣阶段的扩张带来的"过度透支"与内生性信用创造受损导致的经济金融周期"双紧缩"可能导致逆周期调节"失效",最终影响政策目标实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科  刘静平  何理  
金融系统固有的顺周期性导致金融失衡的累积与释放,放大了经济的波动,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不稳定,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机制,成为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VEC模型及互谱分析,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行为现状,结果显示,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顺周期行为,经济繁荣时扩张信贷,衰退时惜贷,针对该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逆周期资本监管建议,包括动态资本监管、前瞻的贷款损失拨备、全周期信用评级等。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陶冶  
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是为了降低市场的波动性而提出的一个方案,其意义在于对目前越来越多的经济过热或金融危机现象进行合理调控,发挥其在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保持宏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该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动态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率、混业经营这5个方面的调控,以逆周期的方式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发展,但同时要关注因动态拨备覆盖率缺乏一致标准、混业经营对风险控制的不利影响等因素对该制度的冲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继晔  李依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逆周期资本缓冲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手段,旨在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降低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风险积累。巴塞尔协议Ⅲ建议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计提和信贷/GDP与其长期趋势之间的正缺口(GAP)挂钩,一些国家已经据此建立了逆周期资本缓冲制度。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出台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逆周期资本要求为风险加权资产的0-2.5%,由核心一级资本来满足,但并未就该规定提供实施细则。本文认为:以社会融资规模(增量)/GDP指标及其6季度移动平均值作为逆周期资本缓冲挂钩指标可以细化逆周期资本计提具体标准,能够有效预测到金融体系的脆弱时期并抑制信贷的过度扩张,从而在经济上行周期增加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健全金融监管,经济下行周期降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以服务实体经济,是典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指标,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硕  赵德起  刘承洋  
为减缓银行顺周期行为、防范风险传染,央行于2016年推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开展了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实践,而如何对此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是当前面临的前沿问题。本文以MPA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120家商业银行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顺周期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后,中小银行的顺周期行为明显降低。具体地,与国有大型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宏观审慎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的顺周期信贷行为,提高了其流动性水平和多元化经营水平。为提高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保持宏观审慎政策的定力,在效率和公平的角度上适度考虑在区域经济上的政策差异,并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陆岷峰  葛虎  
金融危机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周期性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经济因素的顺周期性,致使产生危机的因素不断积累。因而如何从逆经济周期的角度对产生金融危机的因素进行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当今各国金融当局关注的首要职责,而构建预警体系成为进行监管的首要内容。本文以此为背景,就构建我国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预警体系进行了探析。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包勇恩  
金融业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成为当今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学界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基本理论问题、监管工具、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关系、监管组织机构改革和国际协调制度这五方面。虽然学界在上述五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众多不足,今后需特别重视从制度构建层面出发,研究国际监管合作和国内制度。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陈立兴  唐海亮  
本文从立足发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作用的角度,在总结中国近几年宏观审慎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出发,对宏观审慎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做了一些研究。本文的创新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研究的角度创新,研究的思路创新,提出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路径依赖问题;结合2011年信贷增长和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蒋海  罗贵君  
近期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Ⅱ》,不能有效解决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还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金融当局和学界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金融管理制度的目标。为了反映这一最新研究进展,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对微观审慎监管缺陷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归纳、梳理了关于逆周期宏观审慎银行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毛昊翔  方意  左传长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引入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基于股票收益率数据的尾部依赖模型所构建的传统前瞻性系统性风险指标不具有逆周期性质,难以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本文从股票收益率生成过程中的驱动因子这一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根源出发,研究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内在驱动机制。基于驱动因子对系统性风险的预测能力,本文构建出全新的逆周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发现:①在空间维度上,平安银行、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弱,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中信银行的金融稳定性最强。据此,监管当局可以针对银行金融稳定性的异同,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②在时间维度上,本文所构建的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不仅具有有效的风险预测能力,能够提前半年发出风险预警信号,而且具有传统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所不具备的良好逆周期性质。据此,监管当局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监测系统性风险的累积状态,制定逆周期的时间维度宏观审慎监管政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震  牟雯波  
本文采用DSGE模型,考虑银行部门存在杠杆率监管约束的情况下,研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波动和信贷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将法定准备金率作为逆周期货币政策工具更倾向于放大银行部门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但是有利于稳定实体经济波动;在贷款价值比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上述结论依旧成立;时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安排将会有效地降低银行部门的顺周期特征,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本质上来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属于行政调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资金供求关系,造成融资效率损失并且放大了银行部门主要指标的波动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翠燕   曹廷求  
监管部门良好的沟通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但针对宏观审慎沟通区域效果的研究仍属空白。本文直接从监管部门官方网站获取沟通语料,结合监管部门领导沟通倾向,运用监督学习的方法构建宏观审慎沟通指数,基于Bersvendsen&Ditzen (2021)模型实证分析2009年第二季度至2020年第四季度宏观审慎沟通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沟通对金融周期波动的影响具有区域非对称性,且对区域内金融周期波动逆周期调节作用有限。只有当区域自身处于萧条时,宏观审慎沟通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才显著发挥作用,对区域间金融周期波动溢出联动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较为明显,说明宏观审慎沟通主要通过对区域间金融周期波动溢出联动进行逆周期调节,达到熨平整体金融风险的目的。为更精准防范区域金融风险,需在宏观审慎监管基础上逐步推行中观审慎监管,提高政策调控有效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璐   温兴春   王晋斌   石广平  
基于坚持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本文研究全球金融周期进入衰退期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韧性和宏观审慎政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首先,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全球银行、国内银行及国内企业的理论模型进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以全球不确定性为代表的全球金融周期衰退(即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宏观经济将造成负面影响,中国经济韧性提升能够缓解该负向影响,更严格的宏观审慎政策可以进一步缓解该负向影响。其次,基于微观数据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不确定性对企业产出有显著负面影响,中国经济韧性提升能够缓解该影响,包括贷款价值比、贷款损失准备要求、针对特定交易的税收要求、区分不同货币的储备要求等宏观审慎政策更严格能够进一步缓解该影响。基于宏观数据的分位数向量自回归(QVAR)模型结果表明:全球不确定性冲击会给中国经济周期带来负面影响,当中国经济韧性处于较低分位数时影响更大,而更严格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缓解上述负向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策建议,长期应更加关注通过提升经济韧性来应对全球金融周期的不利冲击;短期应侧重宏观审慎政策的合理使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刘震  牟雯波  
本文采用DSGE模型,考虑银行部门存在杠杆率监管约束的情况下,研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宏观经济波动和信贷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将法定准备金率作为逆周期货币政策工具更倾向于放大银行部门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性,但是有利于稳定实体经济波动;在贷款价值比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上述结论依旧成立;时变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安排将会有效地降低银行部门的顺周期特征,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本质上来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属于行政调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资金供求关系,造成融资效率损失并且放大了银行部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齐稚平  
本文梳理了外债顺周期性触发(或加剧)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制,并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外债顺周期属性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论表明无论外债规模还是外债结构均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其中外债规模对国内生产总值最为敏感,而外债结构受外汇收入和汇率水平影响更大。这说明在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的现状下,构建逆周期外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具有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逆周期外债宏观审慎管理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