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79)
- 2023(9078)
- 2022(7016)
- 2021(6459)
- 2020(5287)
- 2019(11832)
- 2018(12100)
- 2017(23607)
- 2016(12777)
- 2015(14561)
- 2014(14444)
- 2013(13864)
- 2012(12733)
- 2011(11438)
- 2010(11855)
- 2009(11528)
- 2008(11572)
- 2007(10544)
- 2006(9722)
- 2005(9105)
- 学科
- 济(55571)
- 经济(55512)
- 管理(39008)
- 业(38688)
- 企(31576)
- 企业(31576)
- 方法(21438)
- 中国(21150)
- 数学(17750)
- 数学方法(17597)
- 农(16539)
- 贸(15600)
- 贸易(15591)
- 易(15295)
- 财(14426)
- 业经(14312)
- 技术(14043)
- 制(13460)
- 出(12305)
- 银(11687)
- 银行(11674)
- 行(11312)
- 农业(10444)
- 学(10267)
- 融(10121)
- 金融(10121)
- 理论(9982)
- 技术管理(9929)
- 地方(9770)
- 体(9191)
- 机构
- 大学(188151)
- 学院(186528)
- 济(84695)
- 经济(83080)
- 管理(70193)
- 研究(62392)
- 理学(59433)
- 理学院(58846)
- 管理学(58020)
- 管理学院(57668)
- 中国(49704)
- 财(42290)
- 京(39909)
- 科学(33561)
- 财经(32836)
- 所(30258)
- 经(29708)
- 江(28428)
- 经济学(28078)
- 中心(27349)
- 研究所(26821)
- 北京(25679)
- 经济学院(25366)
- 范(24690)
- 师范(24524)
- 农(24251)
- 财经大学(24201)
- 州(22886)
- 院(22443)
- 业大(22035)
- 基金
- 项目(112243)
- 科学(89671)
- 研究(87741)
- 基金(81646)
- 家(69257)
- 国家(68680)
- 科学基金(59084)
- 社会(58344)
- 社会科(55393)
- 社会科学(55380)
- 省(43197)
- 基金项目(42122)
- 教育(40105)
- 编号(35788)
- 划(35585)
- 自然(33704)
- 自然科(32939)
- 自然科学(32929)
- 自然科学基金(32342)
- 资助(32210)
- 成果(30296)
- 创(25791)
- 部(25695)
- 发(25280)
- 重点(25208)
- 课题(25076)
- 国家社会(24895)
- 创新(24347)
- 制(22877)
- 教育部(22740)
共检索到2949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遥 雷良海
第二次现代化标志着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紧迫的瓶颈压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决定着我国新型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必然是第二次现代化道路。我国新型现代化的发展应在以要素组合优势推动技术竞争优势提升、以知识创新体系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以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现代化发展战略建构三个路径上实现突破,以推动我国第二次现代化和综合现代化的进步与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凤,何传启
人类社会正大踏步地向知识社会迈进。如果说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移是第一次现代化 ,那么 ,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移是第二次现代化。在21世纪 ,人类将全面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国家创新系统是促进和进行创新的国家系统 ,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 ,是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国家战略。本文分析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阐述了我国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 ,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 ,是我国21世纪初的正确选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盛毅 王玉林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第二次现代化征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涉及要求、任务、动力、举措、体制五个方面,在实践中需要准确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紧密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中国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起步晚,在建设中既要补第一次现代化的课,又要实现第二次现代化,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六项任务为基础,重点从科技、新经济、分区域部署、开放、制度等的协同推进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系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
第二次现代化 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特色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乃荣 ,杨魁信
第二次全国人口理论科学讨论会的中心议题是:我国四个现代化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与会同志解放思想,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七个专题的分组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鲍小平
如果从解放生产力角度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的第一次大变革,那么从发展生产力角度说城镇化就是我国农业的第二次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是我国农业一定时期内的增产,而城镇化所带来的是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城镇化的条件,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相关政策、抓住机遇大胆改革,我国就能够实现农业的第二次大变革。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富余劳动力 户籍制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广大农民群众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就是在“五期同至”新的历史阶段,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探索“多权合一的纯集体模式”、“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两权合一的新经典模式”、“两权合一的现代模式”和“两权分离的混合模式”等集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形式,努力实现“第二次飞跃”,以推动乡村振兴,有效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三重挑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蒋耒文
人口转变始于欧洲 ,人口转变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欧洲人口转变历史的研究。近年欧洲人口转变出现新的形式和特点 ,并发展出“欧洲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国内学者对我国人口转变问题的讨论中 ,却几乎还没有触及这一新情况和新理论。本文总结“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比第二次人口转变和第一次人口转变的特征 ,分析其转变的内在动因 ,及其未来的走向 ,并提出对世界和中国未来家庭及人口发展的思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武惠恩 王志明
产业化: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战略选择武惠恩,王志明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自强自立,实现腾飞的必由之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引导千家万户农民进入日益发育的市场,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自强自立的高效益产业,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又一次重大而深...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辜胜阻 易文
《保险法》修订将对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系统性的法律修订需要着重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规范保险市场主体行为,加强对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推进保险业市场化进程,完善保险监管体系,优化市场环境,防控市场风险,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保险法》 保险业 保险监管 法制环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先哲
社会转型要求高等教育秩序发生相应变革。在以GDP增长主义为导向的中国社会第一次转型中,我国高等教育秩序面临失序之困局,其表征为高等教育价值失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高等教育制度失范。中国社会已开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第二次转型,应重树高等教育价值、重整高等教育结构、重建高等教育制度,并以此重建高等教育秩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志仓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业开始的,农业的生产力在改革的初期得到了较好的释放,农业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农村土地流转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改革的一个侧重点。如何认识这次改革,以及此次改革将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这将是本文的着重分析所在。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唐贺强
第二次纳税义务制度是大陆法系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域外立法在范畴界定、立法体例、责任范围等方面各具特色,对税收债权实现具有重要保障作用。作为税收债务体系向第三人扩张的方式之一,第二次纳税义务具有从属性、补充性、替代性和法定性等特点。结合域外经验,我国第二次纳税义务的制度设计应突出补充性原则,着眼平衡国家与纳税人、不同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相应调整《税收征管法》的体例选择,确定第二次纳税义务的类型,对主体、时间和欠缴税款等构成要件作出规定,并解决与《民法典》等法律的抵牾之处,强化第三人权利救济等程序性规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於嘉 谢宇
近20年来,第二次人口转变是用于解释全球范围内家庭领域发生新变化的最主要的理论框架。文章通过分析人口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我国第二次人口转变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初婚年龄、同居率、离婚率以及生育方面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次人口转变在我国的发展与西方有着不同的轨迹,不同方面的家庭行为的变化程度差异较大。结婚与同居这些更为个体化的家庭行为经历了较为剧烈的变化,男性与女性不断推迟进入初婚的时间,同居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养育子女方面,婚外生育与已婚不育仍然非常少见。离婚率虽然有所上升,但整体还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文章提出,对我国家庭领域变化的理解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独特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
关键词:
第二次人口转变 出生队列 家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