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68)
- 2023(5122)
- 2022(4330)
- 2021(4201)
- 2020(3540)
- 2019(7832)
- 2018(8103)
- 2017(15815)
- 2016(9266)
- 2015(10999)
- 2014(11284)
- 2013(10495)
- 2012(9833)
- 2011(9119)
- 2010(9471)
- 2009(8938)
- 2008(8783)
- 2007(8221)
- 2006(7485)
- 2005(6920)
- 学科
- 济(30150)
- 经济(30104)
- 管理(24264)
- 业(20153)
- 企(15370)
- 企业(15370)
- 中国(13128)
- 方法(11979)
- 制(11633)
- 农(10613)
- 数学(10516)
- 数学方法(10382)
- 财(9507)
- 体(9227)
- 教育(8050)
- 银(8029)
- 银行(8009)
- 行(7772)
- 学(7057)
- 融(6531)
- 金融(6524)
- 体制(6522)
- 业经(6504)
- 贸(6415)
- 贸易(6411)
- 易(6281)
- 理论(6207)
- 农业(5797)
- 度(5280)
- 制度(5279)
- 机构
- 学院(132658)
- 大学(132290)
- 济(49813)
- 经济(48475)
- 研究(46054)
- 管理(44517)
- 理学(37289)
- 理学院(36789)
- 管理学(36062)
- 管理学院(35811)
- 中国(35509)
- 京(29230)
- 财(28080)
- 科学(26988)
- 所(23753)
- 农(21788)
- 财经(21333)
- 研究所(21163)
- 江(20992)
- 中心(20271)
- 范(19495)
- 师范(19293)
- 经(19141)
- 北京(19123)
- 业大(17957)
- 农业(17152)
- 州(17041)
- 院(16850)
- 技术(15892)
- 财经大学(15569)
- 基金
- 项目(78017)
- 研究(62148)
- 科学(59456)
- 基金(52568)
- 家(45281)
- 国家(44814)
- 社会(37003)
- 科学基金(36247)
- 社会科(34687)
- 社会科学(34677)
- 省(31426)
- 教育(30783)
- 编号(27809)
- 基金项目(27003)
- 划(26817)
- 成果(25570)
- 资助(21784)
- 课题(20947)
- 自然(20845)
- 自然科(20252)
- 自然科学(20241)
- 自然科学基金(19843)
- 重点(17864)
- 部(17862)
- 年(17491)
- 项目编号(16944)
- 性(16813)
- 发(16631)
- 创(15779)
- 大学(15730)
共检索到210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扬 任海涛
回顾我国学生欺凌治理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学生欺凌法治体系是法律制度与欺凌治理实践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我国的学生欺凌治理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完善,最终实现法治化的整体过程,确立了学生欺凌多层次立法和“预防-认定处置”二分的治理框架。学生欺凌立法目前在欺凌的认定、欺凌严重程度的判定、惩戒措施选取以及程序性规定等具体问题上还存在矛盾冲突或缺漏。对此,需要进一步准确界定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等主体的职责和协作方式,形成学生欺凌的分级处置机制,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学生欺凌法治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孟凡壮 俞伟
目前我国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初步建构了校园欺凌的松散型法律规制体系,但这一法律规制体系未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层级过低,校园欺凌预防机制不健全,报告机制和处理机制不够全面,缺乏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展望未来,我国可在参考域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反校园欺凌法》,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进一步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理机制,强化校园欺凌的协同治理机制,在社会、政府、学校与家庭之间形成以"学校"为轴心的防治校园欺凌的综合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孟凡壮 俞伟
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校园欺凌被视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未受到足够重视。1999年科伦拜高中枪击案以后,如何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关注的重要问题。囿于公共教育的州权自治传统,美国在联邦层面至今未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是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法律加以规制。联邦层面的法律规制以事后救济为主,不足以让校方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在州层面,美国各州通过专门立法对校园欺凌予以规制,在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
关键词:
校园欺凌 立法规制 协同治理机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晓燕 梁纪恒
校园欺凌是全球性问题,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最易遭受欺凌的人群之一。英国为抵制校园欺凌,建立了以学校为主、上承中央与地方法规政策、下启家庭与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的综合性治理体系,以促进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国在防治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园欺凌方面可以借鉴英国的实践与经验,创建平等、非歧视的文化氛围,制定完备、全面的校园欺凌法律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作的校园欺凌防治体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耿申 王薇
欺凌行为的形成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轻到重的酝酿、发生和发展过程。欺凌"先兆"是欺凌种子—欺凌初发—欺凌萌芽的欺凌行为生发过程,这一过程是防止产生严重后果的标准欺凌事件的关键。经过北京市朝阳区三轮实验研究,形成"识别要素"+"消解策略"的欺凌"先兆"应对框架。在学校预防实践视角下,认识到欺凌"先兆"的普遍性和欺凌是可防可控的基本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细化和操作化,是预防欺凌应当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
关键词:
欺凌先兆 识别 消解 实验研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朔镔
近年来频发的学生欺凌事件本质上是深植于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的教育病灶。传统族群生活方式瓦解滋生的隐忧、学校教育制度变迁带来的困境以及大众传播媒介泛滥导致的症结是其深层诱因。传统蒙学"友道"教育建构了"和而不同、守信重义"的人际交往观念、"以学为友、同道相求"的人格完善模式、"以友辅仁、成材达德"的人文化成路径,对学生欺凌文化治理提出了新的思路。基于文化治理的相关理论,应发挥家庭在"友道"文化观念建构中的引导作用、学校在"友道"文化惯习养成中的化育作用以及社会在"友道"文化符码交换中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
蒙学“友道”教育 学生欺凌 文化治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林克松 沈家乐 杨磊
全面而深入地调查我国中职校园欺凌问题对于营造安全稳定的中职校园环境、保障广大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全国12个省48所中职学校8208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的实证调查,揭示了我国中职校园欺凌的实然状况,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和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使用广义阶层线性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学生及学校层面主要因素对中职学生经常遭受校园欺凌频率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中职校园欺凌的发生率属于正常水平,中职校园欺凌以"隐性欺凌"行为为主,中职校园欺凌主要受学生因素影响,班级氛围对中职校园欺凌有较强的干预作用。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校园欺凌 广义阶层线性模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尹力
近年来,连续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折射出反校园暴力与欺凌法律缺失、刑事惩罚和教育矫治弱化、学校法制教育和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有必要完善有关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法律法规;合理适用收容教养、教育矫正等少年司法制度;公安、教育等部门加强工读学校设置和管理、校园暴力数据库与快速处置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学校要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开展法制教育,并建立暴力预警与处理机制;在提升父母家庭教育能力的同时,建立对拒不履行监护职责父母的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耿申 龚杰克
学生欺凌行为的生成与学生自身成长阶段特点、个性心理特征和社会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当前特别需要以此为基础对标准欺凌之前酝酿阶段的行为或事件作出界定,以便于学校针对学生欺凌行为之前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采取相对应的教育措施,避免学生间的正常玩笑打闹行为演变为欺凌行为。未萌欺凌行为是萌芽欺凌行为产生的土壤,萌芽欺凌行为是标准欺凌行为形成的基础,从未萌欺凌行为和萌芽欺凌行为入手落实早期发现原则,有助于学校和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措施,达到消解学生欺凌行为于萌芽阶段的预防目的。
关键词:
未萌欺凌 萌芽欺凌 标准欺凌 早期发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卜建华 潘云梦 张宗伟
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且呈现出欺凌类型多样化、欺凌对象弱势性、欺凌行为残暴化、欺凌影响广泛化以及欺凌原因日益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是引发校园欺凌现象的个体因素,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现象的家庭因素,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是引发学校校园欺凌的社会因素。预防学校校园欺凌现象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建立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给予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积极开展学校安全教育,着力净化社会整体风气。通过学生自身、家庭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学生行为 心理分析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亮
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显示,美国对学生网络欺凌的规制以"实施手段以言语欺凌为主""实施时间和地点无限制"和"旁观者助长欺凌效应"等特征作为前提,规制的逻辑基础是学校对学生的言论规制权。在规制范围方面有限且适度,既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又要兼顾保障学生的言论自由;在规制模式方面,推行以社会共治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协同监管模式。
关键词:
学生 网络欺凌 言论自由 法律规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方伟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欺凌问题已经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文章阐述了网络欺凌的内涵、形式和特征,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欺凌存在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影响网络欺凌的因素较为复杂、网络欺凌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三大特征,进而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有效途径:开设专题课程,提高学生对网络欺凌及其危害的认识;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反网络欺凌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行价值引领;加强应对措施,建立网络欺凌事后应对机制;家校联合,加强网络欺凌防治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欺凌 网络欺凌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廖婧茜 靳玉乐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和探讨校园欺凌问题,时至今日,已形成制度治人、服务助人、教育立人、文化育人、个性塑人的综合治理模式。美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根植于其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体现了"全人教育"视野下,培养"整体的人"的教育目标。对比美国,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治理面临制度失守、社会失范、教育失真等现实难题,亟须在完善制度保障的基础上集中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建立反校园欺凌多元防治系统,逐步实现以法治人、以爱助人、以道引人、以情感人、以性塑人。
关键词:
校园欺凌 经验 启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会会
教师是预防、干预校园欺凌的关键力量与能动主体,其参与之于校园欺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生态系统模型和理性选择的制度主义框架作为理论框架与编码依据,分析了教师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和实际参与欺凌治理的现状,发现教师的知行困惑为:认知"止于文本"而应对现实情境中各类欺凌的能力不足,身处学校场域与执行一线而感到角色"不堪重负",因正式制度舞台中既有规则对权能的框束而选择参与"浅尝辄止",受非正式制度舞台中家庭与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而认为合作"有心乏力"。为打通教师欺凌认知与防治行动的藩篱,可提供直接与间接支持增强教师知能对全面反欺凌的适应性;细化实体与程序规定为教师设置明确、恰切的反欺凌角色;加快建立教育惩戒制度,赋予教师参与校园欺凌治理所需的权力;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规则,优化"家-校-社"合作的合法性逻辑。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黄亮 赵德成
文章基于PISA 2015我国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市数据,系统评估了校园欺凌对于学生学业成绩和非认知领域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遭受欺凌使学生数学、阅读成绩分别降低5. 73分和0. 57分,对科学成绩几乎没有影响;不同类型欺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不同;遭受欺凌使学生珍视关系的合作意向、珍视团队的合作意向、学校归属感分别降低0. 07分、0. 14分和0. 28分,使学生学业焦虑、成就动机分别升高0. 15分和0. 02分;不同类型欺凌对学生非认知表现的影响效应不同。为了避免或减轻欺凌对学生教育表现的影响,本研究建议国家应加强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力度,切实维护学生发展权益;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开展校园欺凌监测和诊断,帮助学生克服校园欺凌;学校应加强反欺凌制度建设,多方合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