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53)
2023(11965)
2022(10440)
2021(9652)
2020(8364)
2019(19260)
2018(19091)
2017(37717)
2016(20439)
2015(23270)
2014(23564)
2013(23498)
2012(22598)
2011(20905)
2010(21665)
2009(20685)
2008(20737)
2007(19138)
2006(17270)
2005(15917)
作者
(61820)
(51846)
(51575)
(49401)
(33343)
(24485)
(23652)
(19850)
(19430)
(18776)
(17858)
(17211)
(16862)
(16495)
(16466)
(16074)
(15461)
(15201)
(15079)
(15014)
(13231)
(12951)
(12655)
(11912)
(11839)
(11778)
(11442)
(11405)
(10444)
(10343)
学科
(104027)
经济(103916)
管理(55930)
(54945)
(41443)
企业(41443)
方法(39482)
数学(34999)
数学方法(34640)
(28026)
中国(27164)
地方(23122)
(23020)
(20722)
(19802)
业经(19366)
农业(18556)
(18366)
贸易(18356)
(17788)
(16800)
银行(16765)
(16126)
(15960)
金融(15957)
地方经济(14475)
(13948)
环境(13912)
(13895)
(13046)
机构
大学(313130)
学院(312013)
(141345)
经济(138446)
管理(114951)
研究(113098)
理学(97214)
理学院(96067)
管理学(94423)
管理学院(93822)
中国(87048)
(67088)
(66418)
科学(66375)
(59034)
研究所(53041)
(52093)
财经(52057)
中心(50589)
(49015)
(46910)
经济学(44830)
北京(42774)
业大(42765)
(41750)
师范(41403)
农业(40847)
经济学院(40221)
(39506)
(38411)
基金
项目(190532)
科学(149103)
研究(141462)
基金(137703)
(119596)
国家(118276)
科学基金(99181)
社会(90303)
社会科(85443)
社会科学(85416)
(73125)
基金项目(71455)
教育(64361)
(61991)
自然(61397)
自然科(59859)
自然科学(59832)
自然科学基金(58759)
资助(57920)
编号(57710)
成果(49689)
重点(43295)
(43203)
(42929)
课题(40541)
(38425)
国家社会(37153)
教育部(36959)
(36630)
创新(36094)
期刊
(168056)
经济(168056)
研究(101594)
中国(60110)
(50612)
(48239)
学报(46147)
科学(43269)
管理(42676)
大学(34875)
(34560)
金融(34560)
学学(32866)
农业(32210)
教育(30316)
经济研究(27784)
财经(26791)
技术(25991)
业经(25428)
(23179)
问题(22348)
(19072)
技术经济(17263)
国际(16880)
统计(16570)
(16352)
世界(15810)
理论(15737)
商业(15013)
现代(14353)
共检索到488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维涛  熊小刚  朱椿荣  
我国失独家庭数量已达数百万,并呈上升趋势。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病故及意外身亡是造成家庭失独的最主要原因,并导致失独家庭陷入经济困境。因此,经济扶助已成为失独家庭扶助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具有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保险三重性质。但当前的失独家庭经济扶助政策存在国家扶助标准偏低、区域差异较大、动态调整机制不成熟、政策服务不完善、扶助方式和渠道单一等诸多问题,建议通过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改善政策服务、改进扶助方式、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现有的失独家庭经济扶助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涛  
失独家庭是指其独生子女死亡,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的家庭。这是我国在推行计划生育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独生子女死亡,这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殊困难,已由社会"光荣群体"变为"弱势群体"。开展失独家庭扶助保障政策研究,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对有效解决这一群体的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采用2017年河南省400户失独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深入分析了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其问题,并从机构职能、制度安排、社会支持网络构筑以及精神抚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失独家庭扶助保障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伟  米红  
目前国家对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扶助措施存在支持力度偏弱、覆盖程度不足的问题。文章以中国现存独生子女总量结构估计为出发点,对城乡独生子女规模、死亡风险、死亡人数、49岁以上失独父母人数、城乡失独家庭扶助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农村的独生子女总量低于城镇,但每个年龄段的农村人口死亡概率都高于城镇,导致农村失独家庭规模大于城镇。文章建议国家提高现行的失独家庭扶助标准,并对农村和城镇失独家庭采取同样的保障标准,地方财政可以在国家扶助制度之外进一步对失独家庭进行扶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慈勤英  周冬霞  
文章通过新闻媒体对失独家庭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关注新闻媒体对失独家庭形象的社会建构,结果发现存在单向的偏重失独家庭苦难的报道倾向,部分建构了一个"无解"、"苦难化"、"特殊化"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媒介形象"和"独生导致失独"的逻辑暗示。而在这种失独家庭媒介关注的"标签化"背后有部分学者研究定位、价值指向和政策建议的支持。媒体和学界对失独家庭的特殊化塑造,或将有碍失独家庭走出丧子之痛融入社会,也使计划生育政策受到误读和抨击。因此文章建议,失独家庭媒介报道首先要去"标签化",学界应把失独家庭放到大的人口结构背景下来研究;失独家庭特别扶助政策应逐渐整合于社会救助体系中;应特别关注独生子女的生命教育和关怀,失独家庭心理层面的社会支持、生命意义的再认知和再建构十分重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吴波  周学馨  
文章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对重庆市失独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有序logistic分析发现,收入、身体健康情况和自理能力是影响失独者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对失独者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忧虑、扶助需求、扶助政策满意度等进行列联分析,发现失独者最为迫切的扶助需求是经济支持、养老问题和医疗问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美林  张玉枝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制定的背景、定位和标准,以及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优抚等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重点阐述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与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应相互叠加,保持合理平衡,并参照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分析研究了特别扶助制度产生的积极社会效应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秦晓强  
目的是从受助医学贫困生的角度评价扶助政策的效果,并分析影响贫困生满意度的因素,提出改进政策的措施。方法是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600名在校受助贫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扶助政策的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受助学生满意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是贫困生扶助政策在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促进学习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也产生增大贫困生压力的负面影响,受助贫困生的总体满意度为65.8%,满意度受对政策的了解程度等6个因素的影响。文章认为应进一步从完善认定方式、加大扶助力度、加强精神扶助等方面改进对贫困生的扶助政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程广帅  易成栋  
我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相关主体面临不同的约束条件,因而其行为逻辑也各不相同。地方政府会在最低标准上积极执行奖励扶助制度;基层执行组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具有某种程度的机会主义倾向;在经济理性主导下出现的为数众多、不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会加大工作的成本。因此,要不断完善奖励扶助制度的运行机制,促进信息共享,推进奖励扶助制度的规范化,以确保该制度的长期稳定。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峥嵘  刘太刚  
失独家庭作为一个隐性的特殊群体,其养老需求的解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由于失独家庭群间与群内的差异性导致了其需求特质,致使政府解决其养老需求溢出的责任定位随之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借助需求溢出理论,基于政府责任承担的现状剖析,提出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应遵循一般性与额外性相结合,即失独家庭一方面享受与其他普通家庭相同的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其额外的人道性和适度性养老需求溢出,在其无法通过个人和市场交换解决时则可由政府介入解决,即形成政府在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中的责任范畴。同时,基于分类的差异化原则,政府责任包括直接性责任和间接性责任。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中政府责任定位的原则指引、内容范围和形式载体等进行讨论,并分析影响政府责任边界的可能性因素。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庞丽娟  夏靖  孙美红  
为维护弱势儿童教育权利,推进学前教育公平和健康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积极采取多种扶助政策保障弱势儿童享有平等的学前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发现,国际弱势儿童学前教育扶助政策主要特点有:1.立法明确并保障弱势儿童享有平等的学前教育权利;2.强化政府扶助弱势儿童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3.坚持公平导向的财政投入原则,优先扶助弱势儿童;4.以公办学前教育为主体确保弱势儿童获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5.建立多种扶助制度,为弱势儿童提供免减和有资助的学前教育;6.依托国家专项行动计划优先发展弱势儿童学前教育。国际政策与经验对于我国制定和完善弱势儿童教育扶助政策,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有益的启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列军  
文章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主要对象,利用经合组织家庭数据库(OECD family database)和欧盟的相关数据库,在介绍发达国家家庭政策形成的经济社会背景基础上,梳理了其政策目标、政策类型和具体做法,并对政策效果进行了基于证据的评估。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婚姻和家庭发生重要变化、总和生育率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发达国家家庭政策分为两大类,一是平衡工作和家庭类,目的是支持家庭生育养育,主要政策工具包括社会化儿童照护支持政策、儿童家庭照护支持政策(产假、育儿假等);二是税收和福利类,目的是减轻家庭育儿负担、防范儿童贫困,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收入税减免,现金福利,医疗、教育、儿童照护费用减免,食物券等实物照顾。虽然发达国家家庭政策对鼓励生育的效果难以确定,但在支持女性就业方面有积极作用,减轻儿童贫困的成效也较为显著。我国应结合自身福利制度特点构建积极的家庭政策,不宜对家庭政策鼓励生育的效果有过高期待,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更加重视政策细节设计,并促进“一老一小”家庭支持政策的有机结合。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振玉  关永红  程绍仁  
近年来,台湾地区在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中,不断加大对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原住民与离岛地区家庭和残障家庭的弱势幼儿群体的教育扶助工作力度,具体通过确保所有幼儿入园机会均等、提升幼儿教学品质、改善幼儿教学环境和关注幼儿日常生活等政策,逐步建立起以切实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价值观的扶助教育政策体系。台湾地区扶助弱势儿童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对大陆地区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完善对弱势儿童教育补偿机制,建立扶助弱势幼儿群体教育项目的评估制度等,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俊军  
随着我国将要面临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消失以及劳动力人口优势消失等问题,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应运而生。从我国人口结构发展变化来看,放开二孩政策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基于人口学理论,放开二孩政策能够缓解人口迅速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结构失衡等社会问题。然而,生育政策的调整是否会引起人口出生的大幅反弹,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事实上,在当前中国家庭生育行为成本巨大等因素的影响下,生育意愿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育行为。为此,本文基于家庭生育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晓芳  张宸瑄  
根据我国居民家庭部门的实际消费情况,构建了将家庭部门分为李嘉图消费家庭和经验主义消费家庭两个部门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实证检验货币政策对我国消费的具体作用效果。通过比较分析经验主义消费家庭占比不同情况下,降低利率对总消费及主要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经验主义消费家庭比例提高,对消费的冲击效应会扩大,同时反应时间却有较大的缩短,另外,央行扩大通货通胀系数引起的损失函数要小于扩大产出缺口系数引起的损失函数,并且在经验主义消费家庭占比不同情况下,均有此规律。因此,在我国消费结构异质性存在的情况下,央行若仍采取扩大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效应的长期存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