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44)
2023(5205)
2022(4456)
2021(4353)
2020(3740)
2019(8156)
2018(8272)
2017(16170)
2016(8641)
2015(9956)
2014(9647)
2013(9599)
2012(9127)
2011(8485)
2010(8860)
2009(8866)
2008(8697)
2007(8071)
2006(7415)
2005(6889)
作者
(27483)
(22936)
(22688)
(21562)
(14507)
(10820)
(10218)
(8716)
(8434)
(8097)
(7748)
(7658)
(7527)
(7362)
(7133)
(7063)
(6758)
(6729)
(6619)
(6596)
(6054)
(5610)
(5453)
(5250)
(5173)
(5158)
(5102)
(5086)
(4728)
(4548)
学科
(33738)
经济(33712)
管理(27824)
(26363)
(22071)
企业(22071)
方法(13748)
中国(12956)
(12469)
技术(12383)
数学(11613)
数学方法(11479)
(9308)
技术管理(9234)
(8749)
银行(8722)
(8720)
(8442)
(8202)
业经(7259)
(7028)
贸易(7019)
(6838)
(6835)
金融(6834)
理论(6033)
(5531)
(5483)
环境(5214)
农业(5163)
机构
大学(135930)
学院(132939)
(54251)
经济(53060)
管理(48051)
研究(47817)
理学(40013)
理学院(39578)
管理学(38921)
管理学院(38669)
中国(37504)
(29919)
科学(29887)
(27472)
(25377)
研究所(22916)
(21826)
财经(21367)
(20706)
中心(20700)
北京(19811)
业大(19361)
(19171)
农业(17463)
经济学(17414)
(17408)
(17365)
师范(17120)
(16751)
财经大学(15772)
基金
项目(80316)
科学(61815)
研究(57918)
基金(56673)
(50490)
国家(50110)
科学基金(41061)
社会(35805)
社会科(33861)
社会科学(33854)
(31530)
基金项目(29274)
(26991)
教育(26324)
自然(26011)
自然科(25348)
自然科学(25335)
自然科学基金(24882)
资助(23223)
编号(22810)
成果(20101)
(19208)
重点(18543)
创新(18290)
(17593)
(17543)
课题(16578)
计划(15373)
科研(15230)
国家社会(14843)
期刊
(62624)
经济(62624)
研究(43438)
中国(26427)
学报(23374)
管理(20624)
科学(20106)
(19717)
(18836)
大学(17173)
学学(15799)
教育(15111)
(14507)
金融(14507)
农业(12747)
技术(12300)
财经(10939)
经济研究(10817)
业经(10159)
(9461)
问题(8601)
图书(8226)
科技(7886)
(7620)
技术经济(7482)
理论(7459)
实践(6709)
(6709)
商业(6686)
(6486)
共检索到2091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浩斌  杨杰銮  杨森  梁冠宇  李江涛  李清清  林蠡  梁日深  
为完善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实验报道了采集于我国大陆沿海水域(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汕头市)的新记录种——鞍头裸胸鳝,目前该裸胸鳝世界上仅日本及我国台湾东部有分布记录。通过对采集样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特征分析,综合利用DNA条形码COⅠ及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分类研究。结果显示,鞍头裸胸鳝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色浅褐色,眼后头顶有一个暗色马鞍状斑纹,背鳍起点前有一黑色三角形大斑块,腹部有黑色条纹从鳃孔下方延伸至肛门,背鳍、臀鳍边缘均为白色;体修长,全长为体高的19.06~19.60倍;上下颌齿均单行,上颌齿每侧8个,下颌齿12~14个,总脊椎数为162~168。基于COⅠ及16S rRNA基因分析,鞍头裸胸鳝与其他裸胸鳝遗传距离分别为COⅠ (0.120~0.255),16S rRNA (0.059~0.132),其中COⅠ遗传距离已远大于Herbert设定的2%最小物种鉴定遗传距离,揭示鞍头裸胸鳝为独立物种。进化树上,鞍头裸胸鳝与白缘裸胸鳝聚为一支,两者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研究结果阐明鞍头裸胸鳝在我国大陆沿海也有分布,为有效新记录种,为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修订提供相关分类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何浩斌   杨杰銮   杨森   梁冠宇   李江涛   李清清   林蠡   梁日深  
为完善中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实验报道了采集于中国大陆沿海水域(福建省厦门市和广东省汕头市)的新记录种——鞍头裸胸鳝,目前该物种世界上仅日本及中国台湾东部有分布记录。通过对采集样品进行详细的形态学特征分析,综合利用DNA条形码COⅠ及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分类研究。结果显示,鞍头裸胸鳝主要鉴别特征为:体色浅褐色,眼后头顶有一个暗色马鞍状斑纹,背鳍起点前有一黑色三角形大斑块,腹部有黑色条纹从鳃孔下方延伸至肛门,背鳍、臀鳍边缘均为白色;体修长,全长为体高的19.06~19.60倍;上下颌齿均单行,上颌齿每侧8个,下颌齿12~14个,总脊椎数为162~168。基于COⅠ及16S rRNA基因分析,鞍头裸胸鳝与其他裸胸鳝遗传距离分别为COⅠ(0.120~0.255),16S rRNA (0.059~0.132),其中COⅠ遗传距离已远大于Herbert设定的2%最小物种鉴定遗传距离,揭示鞍头裸胸鳝为独立物种。进化树上,鞍头裸胸鳝与白缘裸胸鳝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研究表明,鞍头裸胸鳝在中国大陆沿海也有分布,为有效新记录种。本研究为中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修订提供相关分类基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民  齐兴柱  尹绍武  霍蕊  张本  陈国华  
为探讨中国南海裸胸鳝属(Gymnothorax)鱼类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扩增产物克隆到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获得黄边裸胸鳝(Gymnothorax flavimarginatus)、斑点裸胸鳝(G.meleagris)、波纹裸胸鳝(G.undulatus)、云纹裸胸鳝(G.chilospilus)、匀斑裸胸鳝(G.reevesi)5种裸胸鳝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全序列1140bp。结合GenBank中的蠕纹裸胸鳝(G.kidako)Cyt b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1140个位点中共有367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2.2%);(2)序列...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黄飞  王吉  骆剑  张本  陈国华  
裸胸鳝(Gymnothorax)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鱼类。本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技术对匀斑裸胸鳝(G.reevesii)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匀斑裸胸鳝口咽腔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杯状细胞和味蕾,表层细胞表面具有微脊;食道上皮形成黏膜皱褶,黏膜上皮部分区域衬着有单层柱状上皮,且含有丰富的杯状黏液细胞;胃呈"┫"形,可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贲门部与盲囊部含有丰富的胃腺,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胃表面具有丰富的胃小凹;肠道较短,肠道系数为0.33,黏液细胞数量从前肠往后肠逐渐增多,肠道微绒毛和纤毛的数量从前肠往后肠逐渐减少。匀斑裸胸鳝的齿、食道、肠道系数、胃肠结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静  卢萍  王金妞  金凤  恩和巴雅尔  
提取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 DC.)、小叶小花棘豆(O.glabravar.tenuis)、刺叶柄棘豆(O.aciphyllaLedeb.)、砂珍棘豆(O.racemusaTurcz.)、多叶棘豆(O.verticillaris(L.)J.N)、黄毛棘豆(O.ochranthaTurcz.)基因组DNA,扩增其5.8SrDNA/ITS序列并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疏毛棘豆(O.pilosa)和长白棘豆(O.anertii)5.8SrDNA/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利用MEGA4.0软件采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旨在为棘豆属下种间及种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匡梅  王素娟  曾呈奎  
红藻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匡梅,王素娟,曾呈奎(上海水产大学,20009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关键词红藻,分子系统学ADVANCESINTHESTUDYOFMOLECULARSYSTEMATICSINRHODOPHYTA¥Kuan...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小东  马媛媛  程汝滨  
动物线粒体DNA(mt DNA)具有在细胞中大量存在、缺少重组、多为母系遗传、缺少内含子以及进化速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比较和进化基因组、种群遗传、物种鉴定和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系统发生学研究。头足类作为软体动物门中的重要经济种类,其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历来是热点领域。本研究主要对头足类动物mt DNA组成与特点(包括基因组成、重排等)、常用mt DNA标记对其不同分类阶元的适用性以及线粒体基因片段和全基因组在头足类系统演化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富英  罗晶  罗信昌  
对侧耳属18个种52个菌株以及双孢蘑菇、香菇和亚侧耳各1个菌株的28S rDNA 5’端、ITS和IGS1进行PCR扩增,扩增4个属的28S rDNA 5’端均得到一长度为1.46 kb的片段,侧耳属ITS扩增片段长680 bp,亚侧耳700 bp,双孢蘑菇和香菇720 bp,侧耳属IGS1扩增片段长度发生变异,红平菇和桃红侧耳为1.1 kb,其他侧耳为1.0 kb,亚侧耳700 bp,双孢蘑菇和香菇1.3 kb。对扩增片段分别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双孢蘑菇、香菇和亚侧耳可与侧耳分开,18种侧耳分为五大类:具核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鲍鱼菇和囊盖侧耳,金顶侧耳,其他侧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彭云秀  周文宗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世贵  刘红艳  苏天凤  龚世园  
从鲷科鱼类中黄鳍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真鲷(Pagrosomus major)和平鲷(Rhabdosargussarba)的线粒体DNA扩增出约430 bp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经Clastal X同源排序后得408 bp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分析并结合GeneBank中黄鲷(Taius tumifrons)、灰鳍鲷(S.berda)、犁齿鲷(Evynnis japonica)和高背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的该区段DNA序列比较,共发现126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0.7%),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云霞  兰芙蓉  常朝阳  郭泽坤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系统学关系,为该属植物的研究提供分子系统学方面的资料。【方法】以青藏高原16种棘豆属植物27个地理种群标本为试材,提取其总DNA后,分别对ITS序列和trnL-F序列进行PCR扩增、纯化及测序,并对所测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用Kimura 2-parameter距离模型计算各序列间的进化距离,以乌拉特黄耆(Astragalus hoantchy)和多枝黄耆(A.polycladus)为外类群,利用MEGA软件构建基于ITS序列和trnL-F序列的青藏高原棘豆属植物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ITS序列对位后长度为710bp,有58个简约信息位点,G+C平均含量为54...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骏  陈家骅  郑敏琳  宋东宝  姚俊丽  
草蛉茧蜂属(Chrysopophthorus)属于膜翅目茧蜂科优茧蜂亚科,是脉翅目草蛉科成虫寄生蜂.该属在中国大陆的区系分布迄今尚无报道.记述了草蛉茧蜂属在中国大陆一个新记录种——柄草蛉茧蜂(Chrysopophthorus petioles Chou),且提供了该属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的3个已知种分种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益虫研究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洪忠  肖芳萍  危粹凡  
猪克氏伪裸头绦虫(Pseudanoplocephala crawfordi)属圆叶耳,膜壳科,许壳属。寄生于人和猪的小肠内引起疾病,对于该病原的了解具有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该虫在我国从1956年起陆续有报道.贵州于1992年报道曾于1957年在贵阳发现,以后又在其他县市发现,但无详细的形态学描述。我们将采集到的病原制作成光镜观察标本,并进行了观察。其形态如下:虫体扁平、细长、带状,新鲜虫体乳白色,甲醛固定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仕江  鲁增辉  廖玉凤  黄戈  殷幼平  
以我国重要的中药资源芫菁科7种斑蝥为研究对象,分析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探讨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鉴定药用斑蝥基源方面的可行性。采用MEGA 5.0软件分析了不同种之间的碱基组成、遗传距离,利用邻位相连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分别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PCR扩增获得长约700 bp,GC含量为37.8%~41.4%的COI基因片段。7种斑蝥种间遗传距离较大,介于0.10~0.23之间。系统进化树显示,不同属各自聚为一支,同属不同物种的个体也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在识别芫菁物种方面和形态学一致。本研究表明以COI基因作为芫菁DNA条形码进行物种鉴定具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哲哲  常志敏  
对熊蜂属(Bombus)胸熊蜂亚属(Thoracobombus) 3个种的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比较,并采集整体及局部特征图.结果表明:3种熊蜂在体型大小、触角第4节及毛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如黑足熊蜂(B.atripes)与仿熊蜂(B.imitator)触角第4节长均大于宽,而兴熊蜂(B.impetuosus)宽大于长;阳茎瓣末端、阳茎基腹铗内钩、生殖刺突内钩差异明显,如黑足熊蜂生殖刺突具两内钩,仿熊蜂与兴熊蜂仅具一内钩.进一步对工蜂20个形态指标进行系统测量和分析得出:中单眼与右单眼距离、肘脉指数和跗节指数在3种熊蜂之间差异均不显著;黑足熊蜂中单眼半径(0.161±0.010) mm与仿熊蜂(0.152±0.020) mm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与兴熊蜂(0.127±0.011) mm差异显著;其余16个指标差异均显著,特征大小表现为黑足熊蜂>仿熊蜂>兴熊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