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51)
2023(13917)
2022(11873)
2021(11642)
2020(9969)
2019(23293)
2018(23195)
2017(43455)
2016(23770)
2015(27878)
2014(27718)
2013(27165)
2012(25312)
2011(23143)
2010(22945)
2009(21544)
2008(21371)
2007(18652)
2006(15979)
2005(14604)
作者
(66881)
(55903)
(55786)
(53557)
(35432)
(26880)
(25682)
(21989)
(21178)
(19842)
(18904)
(18875)
(17668)
(17588)
(17551)
(17234)
(16978)
(16519)
(16162)
(16066)
(13960)
(13646)
(13615)
(12784)
(12690)
(12658)
(12380)
(12288)
(11250)
(11129)
学科
(96917)
经济(96812)
管理(61448)
(58898)
方法(47397)
(45963)
企业(45963)
数学(43062)
数学方法(42591)
中国(31807)
(26164)
(24797)
(21746)
贸易(21735)
(21273)
(19254)
(18997)
业经(18300)
(16819)
银行(16789)
农业(16788)
(16153)
(15544)
金融(15541)
地方(15457)
(14704)
财务(14660)
财务管理(14622)
(14377)
企业财务(13842)
机构
大学(346010)
学院(338301)
(146005)
经济(143177)
管理(127379)
研究(118760)
理学(109649)
理学院(108354)
管理学(106426)
管理学院(105778)
中国(90733)
(73586)
科学(69759)
(67119)
(59075)
中心(54297)
财经(53833)
研究所(53772)
(52787)
(49123)
(48187)
(47828)
师范(47424)
北京(47417)
业大(47414)
经济学(46291)
(42576)
经济学院(41932)
农业(41685)
财经大学(40098)
基金
项目(222318)
科学(175860)
研究(164134)
基金(163054)
(141758)
国家(140642)
科学基金(119773)
社会(104532)
社会科(99066)
社会科学(99042)
基金项目(85510)
(83704)
教育(78156)
自然(76351)
自然科(74557)
自然科学(74533)
自然科学基金(73212)
(72973)
资助(67903)
编号(66521)
成果(55704)
(51833)
重点(50872)
(47851)
课题(46329)
(45897)
教育部(44746)
大学(44155)
国家社会(43845)
科研(43311)
期刊
(152489)
经济(152489)
研究(106369)
中国(66065)
学报(51150)
(51123)
科学(47817)
(46652)
管理(45237)
教育(44870)
大学(40135)
学学(36412)
农业(32236)
(31101)
金融(31101)
技术(29147)
财经(26978)
经济研究(26124)
(23255)
业经(23091)
问题(21263)
(20756)
国际(18243)
(18099)
统计(17099)
技术经济(16552)
图书(16439)
理论(16343)
世界(16297)
(15056)
共检索到5068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者卉  孙百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大学教师流动先后经历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市场引导""市场主导"四个阶段。流动历程呈现以下特征:流动目的与流动方式由"政府本位"转向"市场本位";学术职业吸引力与职业门槛渐趋提高,高层次人才职业内流动成为新时期大学教师流动的主要类型;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人才净流失格局尚未扭转,人才资源的区位劣势因"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完善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人才流动机制;完善欠发达地区高校"引才、育才、留才"的良性发展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晓东  李繁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劳动力经历了多元流动阶段,改善了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使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外源污染与农业面源的内源污染的双重夹击,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老人农业""化学农业"非生态农业成为常态。"三唯论"、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模型虽然与我国不同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相吻合,但其固有的生态缺失决定了这些理论不能指导现阶段乡村的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乡村绿色发展需要形成流出、留住、吸引、培育相结合的良性劳动力流动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谷晓洁  祁占勇  
职工教育是依据社会需求,对职工进行再教育的培养培训活动,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职工教育政策经历了以普及文化知识为重心的探索初创期(1949—1965年),以思想政治改造为主线的艰难曲折期(1966—1976年),以全员补偿教育为抓手的恢复发展期(1977—1992年),以职工培训为关键的全面转型期(1993—2001年),以终身职业培训为方向的内涵丰富期(2002年至今)五个时期。面向新时代,我国职工教育政策在注重职工素质、关注弱势群体、构建终身培训体系的基础上,还应切实发挥维权与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段伟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演进,政策价值取向从以社会价值为中心走向兼顾个人价值和知识价值;教师教育模式由单一独立的定向模式走向开放多元的一体化模式;政策目标由增加教师数量变为提高教师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内容由注重知识技能提高转变为兼顾教师精神文化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满足我国教育现代化对于教师队伍的新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将继续强调教育公平,更加重视教师德育,注重教师教育改革,完善教师教育法律法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文富  马树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坚持教书育人与职业培训并重,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教育发展之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间节点,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呈现出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专业教育有序发展支撑了工业体系构建;恢复和发展时期,职业教育积蓄了助力改革开放的能量;新世纪初期,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形成服务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新时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支撑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70年来,国家重视顶层制度政策安排,引导职业教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在不同阶段重视发展不同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构建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重视职业教育实践创新和改革探索,形成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培养模式;重视先试点再推广的渐进式改革发展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为职业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晋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演变构成了理解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重要维度,呈现出了我国践行"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的壮阔图景,其演变历程大致经历了前后连续、相互贯通的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初期,全面变革生产关系,重工业发展与基本民生保障并驾齐驱,呈现出"经济与民生平行"的外在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提高生产力,先行发展经济,为民生水平提高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呈现出"经济先行,民生为标"的外在表现形式;新时代,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呈现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外在表现形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凌琪帆  曹晔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历经了起步探索、恢复重建、改革创新、重点发展、转型发展五个发展时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办学形式不断创新、产教融合能力显著提升、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对象从职前向职后延伸、服务"三农"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转变。农村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帅帅  祁占勇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活动,职业教育地位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因素。70年来,党和国家政策一直致力于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地位在政策的影响下经历了重塑(1949-1957年)、陷入危机(1958-1977年)、调整(1978-1984年)、走向巅峰(1985-1996年)、下滑与复兴(1997-2009年)、深入提高(2010年至今)六个阶段。审视职业教育地位的发展历程,其特征充分彰显了不同阶段职业教育服务的重心、体现了技术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归根了职业教育质量的发展。面向新时代,应不断丰富职业教育政策意蕴,凸显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不断丰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永穆  卢洋  张晓磊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实践的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经历了一个从形成到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其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探索阶段、形成阶段、确立阶段和深化阶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历史演进,呈现出四个典型特征:一是逻辑前提渐趋科学,二是目标取向不断多元,三是核心内容日臻完善,四是发展战略逐步成熟。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莫荣  刘永魁  陈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发展经历了化解失业,统包统配,劳动合同制度改革,劳动力流动有序化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以及就业优先政策实施等六个发展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和就业形势任务,提出相应的就业方针,实现失业风险有效防控治理,就业局势保持长期总体稳定,探索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与政策体系。未来我国就业仍面临劳动力人口总量大、新科技革命就业压力大、新就业形态失业风险大、外部环境对就业结构影响大等挑战,亟需以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为基础,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增强就业发展新动能,引导就业稳定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小云  于乐荣  唐丽霞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蓓  马如秋  刘凯明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随着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食品安全备受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基于"环境变迁—要素涌现—实践特征—演进趋势"系统逻辑,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食品安全演进划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关键阶段、共享阶段四阶段,立足"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剖析我国食品安全市场供给与科技支撑,监管制度与风险归因,多方主体与健康素养,揭示我国食品安全实践特征及关键问题。面对食品安全领域新变化及新挑战,提出落实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愿景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文全  马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发挥了关键作用。结合7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政策文本及重要教育改革事件,探析政策文本视野下中等职业教育在不同阶段承担的历史使命发现: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筹建服务、中等职业教育生存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曲折发展中、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服务、中等职业教育推动新世纪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等共同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辉煌70年。回顾、总结和检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之路与成败得失有助于明晰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为我国今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镜鉴和智慧,能够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小静  刘若阳  姜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制度情境因素的渐进市场化、技术情境因素的全球信息化,以及企业情境因素的供应链协同化发展,我国采购管理经历了"计划经济"、"改革起步"、"市场推进"、"科学管理"和"转型发展"5个阶段。本文在界定采购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采购管理各发展阶段的影响情境因素,总结阶段特征、问题及政策举措,最后对采购管理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汉泽  
"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村贫困人口的关注作为一种初心贯穿着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1949年之后中国的扶贫治理可以分为"救济式扶贫阶段""发展式扶贫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综合式扶贫阶段"以及"脱贫攻坚阶段"五个时期。而且随着阶段不同,国家所采取的扶贫治理措施与手段有着很大的差异。扶贫治理70年,逐渐形成了国家主导下的扶贫治理体制,治理手段也越来越专业化与精细化。中国扶贫领域的治理实践典型地呈现出共产党革命成功经验、中国传统治理资源和西方国家先进治理方法的"三江汇流"之势,同时中国的扶贫经验也为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