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54)
2023(10628)
2022(8935)
2021(8937)
2020(7681)
2019(18196)
2018(18633)
2017(35347)
2016(19856)
2015(22927)
2014(23249)
2013(22307)
2012(20435)
2011(18457)
2010(19452)
2009(18310)
2008(18631)
2007(17051)
2006(15615)
2005(14194)
作者
(53299)
(43607)
(43484)
(41905)
(27984)
(20614)
(20288)
(16801)
(16547)
(16355)
(14820)
(14746)
(14157)
(14107)
(13437)
(13428)
(12845)
(12816)
(12816)
(12725)
(11196)
(10746)
(10711)
(10147)
(10146)
(9975)
(9902)
(9895)
(8942)
(8434)
学科
(72062)
经济(71968)
管理(59473)
(50361)
(43874)
企业(43874)
方法(31330)
数学(26805)
数学方法(26143)
中国(24692)
(22740)
(20231)
(19797)
业经(16709)
理论(15902)
(15312)
银行(15301)
(14560)
教育(14508)
(13522)
财务(13447)
财务管理(13399)
(13205)
贸易(13192)
(13164)
地方(13089)
(13039)
金融(13038)
(12840)
(12638)
机构
大学(268223)
学院(264484)
(102204)
管理(99506)
经济(99445)
研究(87039)
理学(81535)
理学院(80550)
管理学(78812)
管理学院(78253)
中国(71992)
(59936)
(56827)
科学(49212)
(44265)
(43522)
财经(41536)
中心(40684)
北京(39590)
(38793)
师范(38519)
研究所(37928)
(37481)
(35815)
(35302)
业大(32378)
(31726)
师范大学(30628)
财经大学(30556)
经济学(30181)
基金
项目(152707)
研究(121596)
科学(118400)
基金(105236)
(88711)
国家(87907)
科学基金(74955)
社会(72321)
社会科(68198)
社会科学(68176)
教育(60481)
(60297)
编号(54059)
基金项目(53763)
(50589)
成果(48259)
自然(45663)
资助(45377)
自然科(44522)
自然科学(44513)
自然科学基金(43683)
课题(39057)
重点(34500)
(34463)
项目编号(33203)
(32741)
(32071)
大学(31800)
(31589)
(31375)
期刊
(127878)
经济(127878)
研究(91602)
中国(68606)
教育(52207)
(47064)
管理(43379)
学报(34125)
(32961)
科学(31016)
(30914)
金融(30914)
大学(28504)
技术(27841)
学学(24163)
农业(21983)
财经(21084)
业经(20633)
图书(20474)
经济研究(19771)
(18257)
问题(16044)
书馆(15145)
图书馆(15145)
职业(14373)
(14033)
理论(13689)
(13605)
统计(13324)
(13231)
共检索到446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路  刘志民  
目前,我国大学普遍采取校、院两级学科管理模式,但在工作实践中,院际层面的学科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无论是采取"院长负责制"、"院长+点长负责制",抑或是"点长(学科带头人)"负责制,院际学科建设工作均落不到实处,导致管理效率不高。英、美、澳三国的经验表明,在学院中采取"学科负责人团队管理"模式、"专业研究生院管理"模式和"专业学院管理"模式对学科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借鉴其经验,我国大学的学科管理模式变革势在必行,基本的路径有:确立学科专人负责的管理责任机制,改革院际学科建设的责任主体;成立专业研究生院,对校-院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改革集权制管理体制与机制,科学分配学科管理的权、责、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殷朝晖  郑雅匀  
学科是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集合体,学科建设的本质是促进知识的发展。知识发展的逻辑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知识可以被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而隐性知识由于具有高度个性化而难以格式化的特点,其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存在着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这将会影响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阻碍知识创新。美国哈佛大学在重视显性知识发展的同时,兼顾隐性知识的生产和转化,成功地抓住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机遇发展学科,为我国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因此,在我国"双一流"建设进程中,我们应关注知识生产模式2和3对于学科建设的影响,从关注促进学科隐性知识的转化、加强学科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提高学科组织知识管理的能力等方面加强学科建设,以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双一流"的建设步伐。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何敏  王启立  何亚群  杨峰  
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MRI实验室为例,探讨了目前美国大学在大型综合共享实验室方面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以安全为第一准入制度确保实验的安全开展,以完善多样的培训制度提供浸入式的学习机会。该模式的实验室网络管理平台负责实验全过程的事务性工作,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大型实验室管理平台的建设现状,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庞青山  薛天祥  
在分析一流大学学科结构形成史的基础上,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大都经历了单科性到多科性和综合性的发展历程,但是它们并非都是学科门类齐全的大学,它们走向综合性大学的途径和综合化程度各不相同;各大学的主体学科与强势学科不同,强势学科多为主体学科和特色学科;同类学科在不同类型的大学定位不同;各大学还建立了雄厚的文理基础学科,强大的有特色的应用学科,注重发展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翟亚军  
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的实证分析,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是一个由主体学科、主干学科、特色学科和支撑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其中主体学科是大学的基础,主干学科是大学的品牌,特色学科是大学的优势,支撑学科则预示了大学发展的潜力。学科之间互相联系,互为支撑,有机地统一于一体。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翟亚军  王战军  
大学学科建设理念指引着大学学科建设模式。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模式遵循着大学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和创新过程的共同理念,秉承着坚守与创新兼顾、和谐与一流同步、优异与广博并存、坚持操守与经世济纶相结合的共同原则。而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水平之所以一流,还源于其共同理念下衍生的特色理念以及由此生成的不同的学科建设模式。理念的高远,模式的恰切,成就了一所所世界一流大学。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占华  朱艳  姚霞  侯喜林  徐翔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着不适应社会需求、受传统培养模式制约和机制体制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深入发展。南京农业大学典型交叉学科"农业信息学"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该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表明,适应需求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根本,适切的培养模式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健全的机制体制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保障,坚强有力的导师团队是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关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秦竹  何立芳  
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来受人关注,其科研领域的优势和成就也十分凸显。特别是一战以后,相当部分大学都积极参与联邦政府部门主导的各类科研项目,拓展了大学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石明  
跨学科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大学实行跨学科人才培养已是大势所趋。探究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选取七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大学,通过文献搜集和调查分析,对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这七所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构建完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并在课程体系、跨学科培养项目、组织形式和培养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而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上还有诸多不足,甚至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建立健全学科群、增加跨学科教育多元投入,以及改革教学方式和壮大跨学科师资队伍,是我国大学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经之路。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李燕  魏群义  孙锐  王英  
高校图书馆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资源保障策略包括:建立一流学科文献资源保障制度、开展多维度的一流学科文献需求调研、采用立体式文献采访系统、建设智慧型资源门户。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服务模式架构包括:设立学科馆员制度及学科服务范式、建设课程图书馆、打造专题图书馆、建设服务型机构知识库、建设学者库、开展专题信息素养培训。高校图书馆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的资源保障与服务创新应该理论结合实践、稳抓工作重点,注重细节,关注元数据管理中的资产权益问题,并建立新型高校图书馆服务联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杨  
科研评价是大学科研创新活动的风向标,健全的科研评价体系不仅为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保障,提高大学科研创新能力,而且为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科研发展信息。对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韩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其科研评价过程、评价指标及特点、评价结果与拨款关系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目标导向、评价指标、评价专家、评价方法等4个方面设计完善我国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政策,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剑平  李功强  张德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是世界大学管理的大趋势。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注重发挥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文化管理,是我国大学实现管理现代化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金勇,李莉  
创建大学科技园已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我国由于受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大学科技园取得的收益较为有限。本文主要从大学科技园的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入手,深入地分析了大学科技园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其能够高效运作和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浩  尤玉军  马吉骁  
美国一流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举世瞩目。本文总结了美国一流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和启示: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共同发力,树立新理念;加强政策研究,在政策法规层面营造新环境;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在中介、网络平台、学校内部机制等方面打造新组织构架。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杨胜利  杨杰  
通过分析采矿工程的学科特点及其在一流学科建设需要,探讨了建设采矿模型实验室的必要性及其对采矿模型的建设要求。结合采矿工程特点,以大型现代化矿井为背景,开发了煤矿开采综合模型、金属矿开采综合模型,开拓、准备、回采及灾害模型,以及涵盖月球采矿、煤炭地下气化、海洋采矿、地下水库等采矿新技术模型等。整个实验室具有系统先进、内容全面、智能自动化、集成度高等特点,为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实验室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