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19)
2023(6555)
2022(5491)
2021(5354)
2020(4363)
2019(9923)
2018(10161)
2017(18211)
2016(10265)
2015(11892)
2014(11897)
2013(11171)
2012(10555)
2011(9534)
2010(10061)
2009(9317)
2008(9053)
2007(8373)
2006(7615)
2005(6845)
作者
(27044)
(22379)
(22313)
(21266)
(14076)
(10508)
(10230)
(8582)
(8367)
(8206)
(7413)
(7356)
(7152)
(7078)
(6864)
(6835)
(6634)
(6582)
(6577)
(6418)
(5846)
(5472)
(5453)
(5342)
(5143)
(5094)
(5059)
(4996)
(4515)
(4483)
学科
管理(31928)
(31015)
(30826)
经济(30791)
(25894)
企业(25894)
中国(15787)
技术(15575)
方法(12360)
技术管理(11579)
教育(11289)
数学(10529)
数学方法(10447)
(10372)
理论(9660)
教学(9219)
(9210)
(8281)
银行(8271)
业经(8267)
(8218)
(8031)
(6775)
贸易(6763)
(6643)
(6571)
金融(6571)
农业(6394)
学法(6065)
教学法(6065)
机构
大学(142058)
学院(139875)
(54079)
经济(52692)
管理(51925)
研究(44224)
理学(43761)
理学院(43285)
管理学(42630)
管理学院(42344)
中国(33550)
(30182)
(27810)
科学(23954)
(22986)
(21587)
师范(21432)
财经(21403)
(20759)
北京(20087)
中心(19904)
(19287)
(18618)
研究所(18290)
技术(17912)
教育(17808)
师范大学(16794)
(16698)
业大(16534)
(16303)
基金
项目(83376)
研究(70574)
科学(65654)
基金(55186)
(45580)
国家(45074)
社会(42188)
社会科(39796)
社会科学(39787)
科学基金(38776)
教育(37125)
(35917)
编号(31131)
(29635)
基金项目(29159)
成果(27301)
(24066)
课题(23950)
自然(21608)
资助(21227)
创新(21224)
自然科(21108)
自然科学(21101)
自然科学基金(20748)
(20390)
重点(19102)
(19084)
项目编号(19047)
规划(18568)
大学(18448)
期刊
(63291)
经济(63291)
研究(50698)
教育(38477)
中国(38447)
管理(23421)
(19800)
技术(16689)
学报(16155)
(15523)
科学(15413)
(14599)
金融(14599)
大学(14400)
学学(11539)
业经(11198)
职业(11134)
农业(10897)
财经(10676)
经济研究(10088)
科技(9451)
(9281)
图书(9043)
(8774)
论坛(8774)
问题(8563)
技术经济(7767)
(7663)
高等(7330)
理论(7052)
共检索到227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戚业国  
当今时代,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备受瞩目。为推动我国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各种举措不断推出,大量的投入、各类"工程"都在实施中。这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创新人才培养除了不断增加投入外,还需要做什么?影响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究竟有哪些?本文就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现实矛盾,从社会学视角提出实践反思。一、大学文化:传统精神与现代躯壳的纠结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研究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最主要是通过大学形成的创新文化实现的:大学提供的年轻人没有约束地思考、交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任喜峰  
研究型大学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基础厚实、知识广博、学问精深、思维创新的人才,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对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两个“一二三”特色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母小勇  
交往实践是大学生创造性本质力量生成的原点,"自由劳动"是大学生创造性本质力量生成的保障。人的"非特定化"为大学生通过交往实践获得个性化发展做好了准备,大学自由的探究与学习氛围和开放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实现提升创造性本质力量提供了可能性。"大学—大学生—社会"交往实践机制与"自由组合"课程机制,让大学生有更多发展路径的选择,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成为创新人才。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程淑华  李欣  韩毅初  刘焕利  
大学生自主学习日益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新的突破口。学生投入到科学研究、提升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丰富和完善自身,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结合传统课堂教学的丰富理论性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认为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该广泛实施,弥补传统教育教学过分侧重理论的倾向,进而探索并践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雪飞  
美国大学的课程改革经历了创设选修制与核心课程,自由教育和普通教育以及整合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设置等五个阶段,其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实质上是指向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设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宇  王国红  徐铁峰  
明确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科学合理的定位,不仅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但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的需求,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要探索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思路。宁波大学信息学院在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引进"倒逼机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学科竞赛引入教学计划,和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等,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性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煜  汤智  
以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为比照,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危机意识、生源选拔机制、学习自由环境、实践体系等方面进行反思,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变革路径:以师资队伍为核心构建创新基础、以评价机制为导向培育创新环境、以实践为关键环节培养创新能力。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赵海霞  李天  傅新红  丁春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四川农业大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和转专业政策、加强实践环节和实施五大计划等措施,力图在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中探索基于兴趣和自主选择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耿有权  刘道镛  曹蕾  
认为研究生教学督导在改进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引导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介绍了东南大学加强教学督导功能和作用,使教学督导实现"四个转型"的做法。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正文  顾明华  袁涛  黄荣韶  江立庚  贤振华  于文进  蒋代华  沈方科  
为顺应广西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广西大学在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昂海松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度的支持,需要培养体制的建立,需要教育模式的研究,但学校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最终落实在教师身上。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教师,面临着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感到培养创新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刘东  刘嫄春  孙楠  徐光君  
培养水利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是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水利类本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农业大学水利类本科人才培养实践,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创新课程体系、优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等途径,搭建了实现水利类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框架。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李玉清  邹静  
推动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行业特色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给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农业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出农业高校顶层设计、政府投入力度以及评价体系构建对农业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陶辉锦  尹健  周珊  叶旭斌  
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全方位培养,多层次交流"的管理理念、"导师负责制"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在开放型实验室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