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56)
- 2023(14434)
- 2022(12381)
- 2021(11395)
- 2020(9532)
- 2019(22065)
- 2018(21901)
- 2017(42678)
- 2016(23132)
- 2015(26464)
- 2014(26544)
- 2013(26821)
- 2012(25762)
- 2011(23783)
- 2010(24296)
- 2009(22752)
- 2008(22528)
- 2007(20333)
- 2006(18380)
- 2005(17175)
- 学科
- 济(116805)
- 经济(116695)
- 管理(57978)
- 业(55389)
- 企(40648)
- 企业(40648)
- 方法(40547)
- 数学(35661)
- 数学方法(35396)
- 中国(34837)
- 地方(32506)
- 农(31000)
- 学(24007)
- 业经(23160)
- 财(22796)
- 制(20953)
- 农业(20889)
- 贸(19697)
- 贸易(19681)
- 易(18922)
- 银(18128)
- 银行(18093)
- 地方经济(17676)
- 融(17639)
- 金融(17636)
- 行(17512)
- 环境(17154)
- 和(15732)
- 发(15693)
- 体(14155)
- 机构
- 学院(343424)
- 大学(342955)
- 济(148936)
- 经济(145624)
- 研究(128658)
- 管理(122681)
- 理学(102845)
- 理学院(101435)
- 管理学(99809)
- 管理学院(99129)
- 中国(98283)
- 科学(78547)
- 京(75360)
- 财(68917)
- 所(67530)
- 研究所(60867)
- 农(59557)
- 中心(57544)
- 江(57183)
- 财经(53228)
- 业大(49003)
- 范(48671)
- 北京(48354)
- 师范(48226)
- 经(47837)
- 农业(46551)
- 经济学(46482)
- 院(46071)
- 州(44060)
- 经济学院(41667)
- 基金
- 项目(214548)
- 科学(166898)
- 研究(158105)
- 基金(152040)
- 家(132507)
- 国家(131373)
- 科学基金(110026)
- 社会(99312)
- 社会科(93907)
- 社会科学(93878)
- 省(85198)
- 基金项目(81012)
- 划(71537)
- 教育(70872)
- 自然(68949)
- 自然科(67109)
- 自然科学(67089)
- 自然科学基金(65819)
- 编号(64990)
- 资助(61825)
- 成果(53959)
- 发(52472)
- 重点(49341)
- 部(47014)
- 课题(46307)
- 创(43306)
- 发展(42185)
- 展(41550)
- 创新(40673)
- 国家社会(40440)
- 期刊
- 济(181505)
- 经济(181505)
- 研究(112101)
- 中国(72880)
- 农(54691)
- 学报(52292)
- 财(51782)
- 科学(49144)
- 管理(44697)
- 大学(38670)
- 农业(36903)
- 融(36340)
- 金融(36340)
- 教育(36264)
- 学学(36127)
- 技术(29522)
- 经济研究(29219)
- 业经(28747)
- 财经(26611)
- 问题(25618)
- 经(23036)
- 业(19822)
- 贸(19634)
- 技术经济(18159)
- 资源(17999)
- 国际(17191)
- 商业(16634)
- 图书(16540)
- 现代(16503)
- 世界(16397)
共检索到546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勤政 吕斌 刘津玉
城市由滨河到跨河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和工程技术条件,即达到门槛值,以往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较少论及或阐述的较为模糊,尤其缺乏系统的定量分析。在总结国内外城市跨江河发展的时空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判断城市能否跨河发展的主要依据是城市自身是否达到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而与跨江河直接相关的自然地理条件、工程技术因素的约束力呈下降趋势。创建并应用了城市跨江河发展可行性评价体系,对济南市北跨黄河发展的条件、时机和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制订城市发展战略、空间管制规划和开发风险预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跨江河发展 门槛条件 可行性评价 济南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弘 赵燕霞 张西玲
发展设计服务业对提升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北京设计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饰设计、平面设计等若干重点领域,但还有待提升。北京要通过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等措施,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设计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设计服务业 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 国际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坚强 朱渊 王勇
运用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分析1840年以来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归纳得出"新城—协作"与"扩展—回波"两种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并对它们的内涵、区别、经济学分析等展开探讨。研究发现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门槛后,某种程度上,"新城—协作"的城市形态发展模式要比"扩展—回波"式更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与实际需要。这为我国一些大城市调整"摊大饼"式的空间发展路径依赖,摆脱"单中心"蔓延发展导致诸多"城市病"的发展困境,实现城市形态优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波,李王鸣
1 国内外跨江河城市空间发展机制研究 1.1 诱导城市空间跨江河发展的动力机制 1.1.1 输出导向增长:城市腹地发展是城市跨江河发展的主动力 任何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依靠向区域输出产品、技术、信息和服务而发展,即所谓“输出导向增长”。城市输出所覆盖的范围(即城市的经济影响腹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腹地不能接受城市的输出,则城市往往趋向衰落,这种输出接受阻滞通常有二个原因:腹地范围狭小和输出网络缺损。跨江河城市的发展同样如此,城市发展受到河流两侧腹地发展的诱导。从国内外跨江河城市的发展看,滨江河城市的发展有二种情况:①城市总是在腹地范围广大、城市辐射网络较完善的河流一侧首先发展;②凡江河两侧腹地都较广阔的城市,则往往跨江河两侧均衡发展。如武汉三镇的形成和发展,是由汉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鹏 郭杰浩
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意义重大。文章利用改进熵权法测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绝对β收敛模型、空间条件β收敛模型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三大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提升,京津冀的数字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单核心特征,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数字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多核心特征;(2)三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差距“波动下降”;(3)长三角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京津冀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绝对β收敛特征不显著,珠三角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绝对β发散特征;(4)创新能力显著抑制了三大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收敛速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志强 韩纯 余慧 王俊帝
公园、人口、建设用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运用系统分析视角,将四者纳入统一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理论及模型,以我国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复合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阶段性特征,经历“加速发展-稳步提升”;各城市群发展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差距先扩大后缩小。(2)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耦合协调演变,人口、用地是长期保障,经济、公园是后发动力。(3)针对“齐头并进型”“人口-经济主导型”和“土地-经济主导型”三类城市群提出优化策略,为实现城市“人-城-境-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志林 张艳 柴彦威
以北京为案例城市,基于2007年对北京市内6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居住地和就业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职住距离(job-housing distance)作为职住分离程度的测度指标,描述了北京市职住分离格局,除社会经济属性外,重点比较了不同居住社区类型、住房产权属性、居住搬迁年份的居民的职住分离程度,以期反映影响居民就业可达性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孟向京,贾绍凤
就城市与其存在的区域关系而言,一方面城市存在于一定的区域中,需要一定大小的区域面积作为腹地,以区域的人口和经济为条件,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又必需城市的带动。本文尝试对城市与区域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具体对中国分省和经济区非农人口50万以上大城市的非农人口数与相应区域的总人口、国土面积、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及其组合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城市非农人口与区域总人口、区域经济规模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我们定义的城市综合服务对象变量与大城市非农人口规模的相关关系更好,这一良好的相关关系充分说明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依赖关系,城市的发展需要区域的支撑,区域的发展必需城市的带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连玉明
大城市既是碳排放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国家和区域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借鉴DPSIR模型构建了低碳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Spearman秩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35个重点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跃迁的良好势头,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及利用仍然是决定现阶段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
低碳城市 指标体系 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蒋南平 曾伟
围绕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分别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视角探讨了土地资源与我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期存在的急剧增长的城市土地需求引致以占用耕地为主的城市土地供给增加,进而带来与农业用地及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化解该矛盾依赖于优化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城市化发展方式以及协调土地资源利用;我国不应盲目追求高城市化率,应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应走"内涵型"城市化拓展道路,坚持"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保护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等相适应。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源于我国城市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汤正刚
近几年来不断涌现的“文明城市”、“先进乡镇”和各种模范街区或乡村的工作实绩表明。社区建设的好坏是决定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能否真正落实、公民素质能否全面提高的重要环节,社区建设是决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否发挥和社会秩序能否稳定的一项基础建设。一、社区与社会假定可以把“社区”看成“由占据同一地域并享有共同文化的相互作用的许多人组成的群体”,所谓“社会”则是一个以社会化的人为主体,以特定地域为生存发展空间、以一定的文化为共同特征、以社区为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华晟 魏佳丽 徐雪雅 李伟
创意产业园已经成为不少城市新的投资增长区。文章通过对京沪等地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我国大城市创意产业园的开发模式与集聚动力,指出了园区发展在产业定位、引资方式、地产经济与土地产权等方面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市场、政府和开发商三方探讨其成因,继而提出创意产业园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创意产业园 政府治理 创意集群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段晋苑 冯邦彦
城市再生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概念,它不同以往的"旧城上建旧城"的实践内容令其很难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显著一面,但是城市再生作为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过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能够焕发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文概括了城市再生的一般内涵和适合中国大城市旧城区再生的主题内容,着重分析我国大城市旧城区再生的经济意义,并得出结论——旧城区再生是我国走上内涵式、质量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