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06)
- 2023(14871)
- 2022(13177)
- 2021(12613)
- 2020(10520)
- 2019(24459)
- 2018(24473)
- 2017(48046)
- 2016(26327)
- 2015(29807)
- 2014(29925)
- 2013(29591)
- 2012(27825)
- 2011(25144)
- 2010(25365)
- 2009(23531)
- 2008(23271)
- 2007(20879)
- 2006(18787)
- 2005(16786)
- 学科
- 济(105544)
- 经济(105420)
- 管理(75512)
- 业(71074)
- 企(57909)
- 企业(57909)
- 方法(44999)
- 数学(38775)
- 数学方法(38236)
- 中国(32019)
- 农(30052)
- 财(26276)
- 地方(25093)
- 业经(22752)
- 学(21873)
- 制(21757)
- 贸(20239)
- 贸易(20226)
- 易(19613)
- 农业(19526)
- 理论(17457)
- 银(17153)
- 银行(17117)
- 策(16756)
- 和(16723)
- 环境(16692)
- 行(16358)
- 技术(15621)
- 务(15586)
- 财务(15511)
- 机构
- 大学(377391)
- 学院(375224)
- 济(148651)
- 管理(147430)
- 经济(145002)
- 研究(127479)
- 理学(126376)
- 理学院(124872)
- 管理学(122717)
- 管理学院(122008)
- 中国(96494)
- 京(82601)
- 科学(78257)
- 财(70838)
- 所(63933)
- 中心(58061)
- 研究所(57672)
- 农(57202)
- 江(56705)
- 财经(55878)
- 业大(53271)
- 北京(53020)
- 范(52397)
- 师范(51998)
- 经(50502)
- 院(46751)
- 州(46559)
- 农业(44556)
- 经济学(43289)
- 师范大学(42078)
- 基金
- 项目(246534)
- 科学(193349)
- 研究(182887)
- 基金(177277)
- 家(153003)
- 国家(151702)
- 科学基金(130270)
- 社会(113386)
- 社会科(107313)
- 社会科学(107284)
- 省(95045)
- 基金项目(94716)
- 自然(84679)
- 教育(83964)
- 自然科(82629)
- 自然科学(82608)
- 自然科学基金(81080)
- 划(80737)
- 编号(76521)
- 资助(73202)
- 成果(63287)
- 部(54424)
- 重点(54421)
- 课题(52828)
- 发(52792)
- 创(50025)
- 教育部(46596)
- 创新(46586)
- 项目编号(46492)
- 科研(46188)
- 期刊
- 济(171450)
- 经济(171450)
- 研究(117213)
- 中国(72340)
- 学报(55109)
- 管理(54849)
- 科学(52464)
- 农(51957)
- 财(51923)
- 教育(44639)
- 大学(42042)
- 学学(39003)
- 融(36072)
- 金融(36072)
- 农业(35815)
- 技术(32470)
- 业经(28087)
- 财经(26492)
- 经济研究(26159)
- 问题(24168)
- 经(22618)
- 图书(21683)
- 理论(19402)
- 贸(18433)
- 现代(18181)
- 技术经济(18117)
- 业(17834)
- 实践(17750)
- 践(17750)
- 资源(17229)
共检索到5682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段选 杨家文
契合城市空间拓展趋势、顺应交通通道功能变化调整道路通行政策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以青岛市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为例,梳理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由地方政府推动的通行费调整过程、政府行为、收费功能变化及其影响,通过访谈与案例对比分析探讨其价格调整策略、逻辑和驱动力。研究发现,其跨海通道通行费调整是以城市空间拓展需求为核心,道路功能为锚点,基于边际成本定价思想,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实现分阶段调价,此外道路的管理权限、运营方的经济属性等都会对价格调整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世泰 王淑婧 张丽
制约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国家级城市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及其与外部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弱,而沿海综合交通走廊发育得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之所在。基于对该工程的简要分析,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现状,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指出了跨海通道将完善城市群的城市等级体系和综合交通走廊,从而形成以"三五三"为主体的空间结构网络体系,以此来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立新 杨效忠 姚慧 卢松
骨干交通设施是旅游发展的主要媒介和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网络通达性指数、三步深度值、空间距离通达性指数等3个指标和点的中间中心度、线的中间中心度2个指标分别定量分析跨海通道对环渤海区域高速公路网、铁路网通达性的影响。综合考虑交通通达性、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旅游线路变化等多种因素,认为:大连、烟台成为新的旅游交通枢纽和旅游增长极;跨海通道旅游发展轴将凸显,此轴辐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形成山东山水圣人与齐鲁文化旅游辐射带和辽中南旅游辐射带;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由"双核、四轴、三块、五区"演变为"双核、二轴、三块、六区、两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泽东 孙海燕 徐建斌 秦伟山 田光辉 李鹏
系统梳理国内外交通可达性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其在中小尺度的问题探究及其与区位、规模、交通质量等关系探讨,借助ArcGIS技术平台及相关方法,对胶州湾跨海通道开通前后的栅格可达性变化格局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计算节点的累积节省时间能够大致描绘多条跨海通道的空间作用边界,胶州湾跨海通道的优势影响范围划分表现为跨海大桥对海底隧道的空间袭夺。(2)跨海通道开通后,登陆点附近交通圈的可达范围遵循距离衰减规律非均衡地向外扩展,重点强化了环胶州湾地区的1 h交通联系,并在市北区—城阳区、市南区—崂山区等形成沿通道、岸线延伸的"交通走廊"。(3)可达性水平与节点区位、交通设施便捷程度相关,二者强度博弈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对可达性变化的约束与平衡。(4)跨海通道建设局部性地改善了青岛市交通可达性环境,对节点不利区位的改造能力集中于沿海地区并产生马太效应。其中,可达性、区位抗阻能力均较差的平度新河镇—莱西马连庄镇沿线被认为是青岛市真正的交通边缘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九春 孙峰华 柳新华 姚琛
利用日常可达性、加权平均时间,基于TransCAD比较有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两种情况下区域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显示,跨海通道将扩展出行时空范围,区域整体可达性大幅优化,形成均衡的可达空间格局。跨海通道的主要辐射范围为东北物流区域、山东半岛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跨海通道建设后通道两端的区域间时间成本显著降低,区域交通可达性由中心—外围的圈层式格局演变为以大连—烟台为中心的条带式空间格局,相应变化遵循空间递减规律,跨海通道对区域可达性提升幅度依次为东北物流区域、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良忠 柳新华
日本由于岛国的独特地理特征,为了促进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二战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跨海桥梁以及海底隧道建设,实现了四大主岛陆路交通的联结。日本一系列跨海通道的建设,在技术、经济、社会等领域均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对我国当前的五大跨海交通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日本 跨海通道 海底隧道 跨海大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玉梅 丁俊新 孙海燕 杨小瑞 刘良忠
从"城市物流质量"和"交通距离"两个方面修正传统的引力模型和引力势模型,构建了城市物流联系引力模型和城市物流地位模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大城市群的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大半岛城市群物流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使两大半岛城市间的物流联系引力明显增强,各城市的物流地位显著提升,通道直接连通的烟台和大连物流引力和地位提升幅度最大,而与通道有较好区位关系的城市次之,距离衰减规律明显;两大半岛城市物流联系的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多层次的物流联系网络格局逐步形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玉梅 丁俊新 孙海燕 杨小瑞 刘良忠
从"城市物流质量"和"交通距离"两个方面修正传统的引力模型和引力势模型,构建了城市物流联系引力模型和城市物流地位模型。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大城市群的1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两大半岛城市群物流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使两大半岛城市间的物流联系引力明显增强,各城市的物流地位显著提升,通道直接连通的烟台和大连物流引力和地位提升幅度最大,而与通道有较好区位关系的城市次之,距离衰减规律明显;两大半岛城市物流联系的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多层次的物流联系网络格局逐步形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玉梅 李世泰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的特大战略性工程,工程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意义,但是也必将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对各界专家一致推荐的"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对工程建设进行环境影响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与工程决策生命周期的耦合过程,以便从工程源头控制环境影响的产生;初步探讨了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识别内容,结果表明:采用"伏贴式隧道和隧道桥"方案,相对于其它方案对资源、生态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是最小的;并提出了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为工程的环保施工与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渤海海峡 跨海通道 环境影响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何小洲 刘超平 杨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空间拓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便捷、畅达、高效、绿色和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城市公交发展的困境和近期公交改善的目标和原则,然后以镇江市为例,对镇江市近期公交需求发展态势和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分别从健全体系、提高服务、完善设施以及保障政策等方面提出了镇江市公共交通整体提升的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
公共交通 改善策略 措施 镇江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解旭东 王贵杰 张万良
借鉴"控规五线",结合滨海区独特的地域性,将城市滨海区游憩空间景观进行了色彩分层,分为"蓝"、"黄"、"绿"、"灰"、"紫"五带。以青岛为例,通过色彩分层解析,探讨了城市滨海游憩空间景观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
滨海区 游憩空间 色彩分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树莲 段治平
青岛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但再生水利用率平均每天还不到5万立方米,需要通过完善再生水价格政策,大幅拉开再生水与自来水的比价,促使再生水作为常用水源进入水资源市场。文章就以再生水能够替代城市供水的属性出发,基于效能价格比模型,结合青岛市实际,给出了两种供水方式的效能指标,计算得出再生水与城市供水比价关系的合理取值范围界于0.393:1到0.387:1之间,并就再生水反阶梯水价等再生水与城市供水比价关系合理化途径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合理比价探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再生水 城市供水 比价关系 效能价格比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靖宇 张晨瑶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辽鲁两省领受国家使命,跟进时代潮流,倾力推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这一重大战略工程项目,使之成为国家开创21世纪东北方向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蓝色新干线",以促进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互动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战略大后方;强化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与协同发展,做大国家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与全面小康,建设全国重量级战略基地;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靖宇 张晨瑶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辽鲁两省领受国家使命,跟进时代潮流,倾力推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这一重大战略工程项目,使之成为国家开创21世纪东北方向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蓝色新干线",以促进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互动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战略大后方;强化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与协同发展,做大国家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与全面小康,建设全国重量级战略基地;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创建开放与发展新格局;力挺中国东北方向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进一步完善亚欧市场合作开发大格局,从而逐步实现其区域开发战略价值。为此,应当使之进入国家战略通道,打开政策扶持走廊,全面谋划布局,落实主体责任,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人力资源、高新技术等各种要素进行投入,所以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其区域开发战略价值加以论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海燕 李少琦 时超 丁俊新 秦伟山 尹鹏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作为跨区域大型交通工程,自1992年首次提出即得到各方重视,并开展了近30年持续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CiteSpace、ArcGIS等软件对近30年来渤海通道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全方位总结了近30年渤海通道研究的相关进展。结果表明:(1)渤海通道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提出—启动研究阶段(1992—2000年)、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01—2007年)、战略规划研究阶段(2008—2014年)和项目论证研究阶段(2015年至今);(2)渤海通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学、工程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大类,其中以渤海通道建设的区域影响、建设方案比选、工程地质条件为研究热点领域;(3)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主要包括数理统计模型构建、空间统计分析、工程地质实测及建模,学科交互性和综合应用趋势渐趋普遍。渤海通道前期已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因渤海通道尚处探索阶段,目前多为前瞻性研究。未来仍需整合创新预测方法,提高渤海通道研究的科学性;深入微观视角,探索渤海通道建设的环境影响;响应国家低碳政策,开展渤海通道的交通减排研究,为渤海通道论证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