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01)
2023(16757)
2022(14512)
2021(13583)
2020(11467)
2019(26515)
2018(26387)
2017(51752)
2016(27902)
2015(31233)
2014(31109)
2013(30876)
2012(28308)
2011(25324)
2010(25374)
2009(23179)
2008(22520)
2007(19347)
2006(16921)
2005(14496)
作者
(79148)
(65626)
(65349)
(62172)
(41893)
(31376)
(29856)
(25690)
(24855)
(23305)
(22320)
(22056)
(20759)
(20345)
(20260)
(19974)
(19815)
(19477)
(18819)
(18797)
(16067)
(16032)
(15911)
(14916)
(14681)
(14600)
(14544)
(14420)
(13264)
(12975)
学科
(108434)
经济(108311)
管理(81015)
(77923)
(62723)
企业(62723)
方法(52611)
数学(46344)
数学方法(45755)
中国(32262)
(29626)
(29138)
业经(23589)
(22706)
(21760)
地方(21286)
(20596)
贸易(20582)
(20030)
农业(19370)
(19111)
财务(19036)
财务管理(18998)
(18834)
银行(18794)
企业财务(18033)
(17860)
理论(17588)
技术(17323)
环境(17026)
机构
大学(393679)
学院(390993)
管理(156713)
(156290)
经济(152785)
理学(136477)
理学院(134978)
管理学(132592)
管理学院(131867)
研究(127042)
中国(95552)
(83533)
科学(78789)
(73056)
(62452)
(61178)
财经(59336)
业大(58370)
中心(58267)
研究所(56950)
(55357)
(54092)
北京(52213)
(51193)
师范(50712)
农业(48206)
经济学(47615)
(46733)
(45408)
财经大学(44561)
基金
项目(271646)
科学(214289)
基金(198459)
研究(197347)
(172889)
国家(171506)
科学基金(148095)
社会(125230)
社会科(118707)
社会科学(118676)
基金项目(105775)
(104814)
自然(96992)
自然科(94777)
自然科学(94752)
自然科学基金(93032)
教育(90862)
(88756)
资助(81574)
编号(80500)
成果(64410)
重点(60476)
(60368)
(57171)
(56108)
课题(54293)
创新(52421)
科研(52409)
教育部(51954)
国家社会(51735)
期刊
(162645)
经济(162645)
研究(113311)
中国(69007)
学报(61109)
科学(56029)
管理(55646)
(54805)
(53818)
大学(46831)
学学(43953)
教育(40143)
农业(37420)
技术(33380)
(33292)
金融(33292)
财经(28223)
业经(27347)
经济研究(26726)
(24171)
问题(23190)
图书(22213)
理论(19219)
(18690)
技术经济(18419)
科技(18104)
(17863)
商业(17807)
实践(17635)
(17635)
共检索到557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国平  李广新  张丽  
本文从行业比较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在大城市内部扩散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处于发展严重不足的阶段。从影响因子的计量比较看,第二产业发展规模、政府干预、土地成本对生产性服务业由中心区向郊区扩散发展的影响最为广泛,而城市化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影响则相对分散。具体来说,第二产业规模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中心区向郊区集聚的最大促进因素,政府规模则会妨碍生产性服务业向郊区的扩散,土地成本则因为行业不同产生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如城市土地成本上升,将有助于金融业向郊区县的扩散发展;但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而言,只会放慢其向郊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姜达洋  
西方的工业化围绕着制造业的发展,实现资源与人口在地理区域的集聚,催生和促进了城市化。制造业获得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延伸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进而增加其产业增加值。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化伴随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化而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使得产业布局摆脱以往工业化时期对空间距离的限制,也使企业远距离获得资源与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服务业产业化又促进产业在空间上的扩散,使产业布局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范围分布与协调,使单一的城市化转向城市群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晓萍  罗俊  江飞涛  陈强远  
对于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来源,现有研究主要将其归结于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的影响,但忽略了城市间行业结构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行业结构差异纳入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的分析框架,对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来源进行理论建模,然后通过反事实构造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行业结构差异的贡献进行分解,进而利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方法和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其贡献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城市间行业结构差异,平均看可以直接解释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8.24%,而与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共同作用的间接贡献则达到9.2%。因此,忽略城市间行业结构差异的影响,会导致大城市集聚效应的高估。在考虑行业结构差异后,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仍是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主要来源。分行业的结果表明,各行业普遍存在集聚效应和分类效应,但选择效应可能不显著甚至为负,这一结果对于实现城市间行业的合理分工及企业合理布局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研究为剖析大城市生产率优势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解释,也为避免集聚效应的高估以及探寻生产率提升的产业空间分工路径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个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新目标。同时,在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加快动力转换的关键领域。城市群既是科技创新的集聚区,也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载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条件较好的城市群集聚发展,是提升城市群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考察了中国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着重分析科技创新水平不同的城市群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其经济增长效益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与经济增长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袁中华  
由制造业内部结构决定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异质性程度是影响城市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基本因素,但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模式还需结合其高端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做进一步判断。基于2006-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分组检验结果支持上述机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应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不同类别制造业均衡发展的城市应围绕重点功能需求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集聚经济圈核心城市应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以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城市应发展与特定制造业集群体系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詹浩勇  冯金丽  袁中华  
由制造业内部结构决定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异质性程度是影响城市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的基本因素,但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模式还需结合其高端服务要素禀赋状况做进一步判断。基于2006-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和分组检验结果支持上述机理。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应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不同类别制造业均衡发展的城市应围绕重点功能需求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以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集聚经济圈核心城市应发展高级生产性服务业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晓华  张欣钰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本文首次尝试运用灰色网格关联度模型测算中国2003—2013年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两产业在时间演化趋势上总体呈现M型的波动形态,两者的关联度存在阶段性变化,整体关联度不高,各细分子行业间内部关联发展存在差异性。鉴于此,应积极调整和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提高两行业关联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积极互动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文新  韩春燕  潘明明  王帅  
本文利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模型,实证分析2005-2012年西北五省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西北五省生产性服务业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全要素生产率偏低,提升仅依靠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效率的作用非常微弱。制约发展因素各异,甘肃金融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宁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相对薄弱;青海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陕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房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疆各行业发展结构过于平均,缺乏主导产业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贾舒雯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的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在三大城市群内部集聚均呈不均衡的极化发展趋势。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处阶段影响,十余年间,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幅度最大,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区位吸引力最强;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最高;珠三角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集中程度,相对于全国的平均占有率均较低,行业发展的相对优势有所减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贾舒雯  
选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利用多个指标模型综合评判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认为,三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总体呈现经济上的分异和空间上的趋同。2003-2014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平均相对专业化程度均有增加,并主要表现为外围地区拉动;京津冀、珠三角中心城市的相对多样化程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城市职能趋向综合化,外向生产性服务能力增强。进而三大城市群形成了"专业化中心+专业化外围"和"多样化中心+专业化外围"两种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空间集聚特征测度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唐晓华  张欣钰  李阳  
研究目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灰色GM(1,N)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演化发展程度以及制造业各子行业TFP的变化情况,运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两产业间协同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差异性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良好协同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影响,但在不同产业规模、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的门槛区间内,其两产业间协同效应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研究创新:针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互动关系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孟宪礼  李玄  胡宝民  范新安  
产业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可能属于多个不同类型的子集群。这些子群在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及技术扩散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以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安平丝网产业集群为例,选取其中三个不同的子集群,并选取其在ZWJ系列轻型金属丝网织机的技术扩散中的四个方面:集群环境、企业间相互学习、企业间相互作用下的采用决策、企业内部的采用决策行为,使用李科特7级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然后对所获取的数据应用SPSS18.0进行企业技术扩散原因性分析,从而为提高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的速度和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叶舜赞  
大城市和国际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的探讨──关于“生产转包”的研究评介叶舜赞大城市是城市体系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对其集聚和扩散作用的研究,要在把握城市体系发展趋势背景和城市发展不同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世界的最初20多年是工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斯婕  张萃  
从行业异质性角度切入,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城市生产率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基于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通过自身来对城市生产率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有着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关联的其他行业生产率影响,来对城市总体生产率产生影响。基于2003—201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六个细分行业的集聚对城市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显然与各子行业的特性差异密切相关。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盛逖  
本文定义并使用宽口径服务消费支出定义,利用AIDS模型对北京市居民服务消费结构和服务消费价格弹性进行了动态分析,在分析现阶段北京市服务消费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增加服务消费供给、多渠道稳定服务消费价格等方面提出了扩大城市居民服务消费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