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4)
- 2023(12104)
- 2022(10698)
- 2021(10208)
- 2020(8540)
- 2019(19957)
- 2018(19982)
- 2017(38920)
- 2016(21043)
- 2015(23583)
- 2014(23583)
- 2013(23416)
- 2012(21630)
- 2011(19712)
- 2010(19818)
- 2009(18232)
- 2008(17931)
- 2007(15637)
- 2006(13953)
- 2005(12274)
- 学科
- 济(82856)
- 经济(82751)
- 管理(59231)
- 业(58465)
- 企(45728)
- 企业(45728)
- 方法(39686)
- 数学(34516)
- 数学方法(34106)
- 农(25253)
- 中国(23508)
- 财(20903)
- 学(18905)
- 业经(18334)
- 农业(17421)
- 贸(16032)
- 贸易(16025)
- 制(15959)
- 地方(15788)
- 易(15580)
- 理论(13751)
- 银(13681)
- 银行(13640)
- 和(13565)
- 环境(13331)
- 行(13052)
- 技术(13007)
- 融(12522)
- 金融(12520)
- 务(12458)
- 机构
- 大学(310063)
- 学院(306513)
- 管理(122108)
- 济(120132)
- 经济(117503)
- 理学(106311)
- 理学院(105099)
- 管理学(103273)
- 管理学院(102725)
- 研究(101361)
- 中国(74508)
- 京(65940)
- 科学(64020)
- 财(56630)
- 所(51088)
- 农(48661)
- 研究所(46801)
- 业大(46010)
- 财经(46006)
- 中心(44874)
- 江(42958)
- 北京(41841)
- 经(41747)
- 范(41664)
- 师范(41311)
- 农业(38248)
- 院(36598)
- 经济学(36022)
- 州(35476)
- 财经大学(34340)
- 基金
- 项目(209630)
- 科学(164396)
- 研究(153649)
- 基金(152207)
- 家(132581)
- 国家(131487)
- 科学基金(112204)
- 社会(95673)
- 社会科(90537)
- 社会科学(90514)
- 基金项目(81568)
- 省(80981)
- 自然(73281)
- 自然科(71539)
- 自然科学(71520)
- 教育(70390)
- 自然科学基金(70231)
- 划(68816)
- 编号(63436)
- 资助(62289)
- 成果(52091)
- 重点(46693)
- 部(46527)
- 发(44293)
- 创(43317)
- 课题(43136)
- 创新(40406)
- 科研(40001)
- 教育部(39754)
- 项目编号(39073)
- 期刊
- 济(129974)
- 经济(129974)
- 研究(91208)
- 中国(51799)
- 学报(49481)
- 科学(45845)
- 农(44423)
- 管理(43776)
- 财(39585)
- 大学(37174)
- 学学(34947)
- 教育(33857)
- 农业(31182)
- 融(25411)
- 金融(25411)
- 技术(25066)
- 业经(22018)
- 财经(21760)
- 经济研究(20707)
- 经(18420)
- 问题(17832)
- 图书(16639)
- 理论(16208)
- 科技(14950)
- 实践(14936)
- 践(14936)
- 业(14896)
- 技术经济(14699)
- 版(14219)
- 现代(14068)
共检索到436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承 彭新万 陈华脉
2020年后,缓解相对贫困是我国反贫困事业的重点内容。基于收入维度先行剥夺的视角下依据福利维度的剥夺数量来判断相对贫困的类型,并在修正MPI框架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结合2018年CFPS数据运用A-F、logit方法分析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及其驱动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多维相对贫困问题总体上比较突出,但遭受极端剥夺的多维相对贫困情况较少,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要略高于城镇。受教育程度与医疗卫生维度为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主要贡献因子。(2)八大经济区域的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各维度的贡献率各有差异,存在较大的异质性,经济欠发达区域更容易遭受多维度剥夺而陷入相对贫困之中。(3)我国以临界型、脆弱型与一般型多维相对贫困为主体,农村四种多维相对贫困类型家庭数量及人口占比均高于城镇家庭。黄河区域、西南区域、东北区域、西北区域与北部区域的家庭数量及人口占比较高。(4)户主、家庭、乡村(社区)与地区因素均对我国多维相对贫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四种多维相对贫困类型以及城乡家庭的驱动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我国缓解相对贫困应多维度进行政策干预,重视城乡、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家庭制宜精准施策。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文会 周常春 凌欢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研究如何缓解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利用高斯核密度估计函数探讨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变趋势;从数字减贫的视角,利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我国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呈现动态收敛特征,不同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在逐渐降低,其中北方林区多数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低于0.20。(2)数字资本能显著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0077,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3)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资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异质性影响。对于东北林区、农业大省和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而言,数字资本的减贫效果更明显,分别达到0.0132、0.0088%、0.0071。(4)机制检验发现,劳动力流动在数字资本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为0.0004。文章构建了“数字资本-劳动力流动-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进趋势,丰富了数字资本减贫的作用机理。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加强对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治理,促进东北林区、农业大省以及极端多维相对贫困农户的数字资本积累,以降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水平。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该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条件、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工具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逐年改善,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生活保障维度指标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条件与自我发展维度指标的贡献度趋于上升。2)东中西三大区域、各类城市群、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东部地区、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大的城市减缓幅度较大。3)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低-低集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4)农民工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等个性特征与流入地财政支出、医疗服务供给、信息化建设等外部因素均影响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农民工自身教育水平和流入地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有效发挥减贫效应,而且该效应还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特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鑫垚 叶家硕 卓震宇 李杰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 2017—2019年数据,建立了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微观家庭层面与宏观地区层面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状况。并使用离散选择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宏微观结合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收敛性、空间相关性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多维相对贫困消减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性与空间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在微观家庭层面上帮助减贫,还有助于在宏观地区层面上降低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机制分析的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在助力减贫的过程中对公平性问题的处理也相对较好,避免了“精英俘获”现象所导致的减贫效率低下与资源错配;数字普惠金融的多维减贫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家庭收入、就业、消费结构、主观感知与信息获取状况的改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洪 张想想
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相对贫困是“后扶贫时代”中国反贫困的关键问题。理论层面对相对贫困的系统阐述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对贫困内涵、推动相对贫困治理、助力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而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本文在分析相对贫困内涵特征与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贫困识别应重点关注城乡流动人口;一套能够反映相对贫困性质,符合地区发展实际,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相对贫困标准是进行相对贫困测度和治理的重要前提;现有数据库建设不足严重制约了相对贫困的测度与治理;可持续性是衡量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标准;相对贫困治理成效在关注“量”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质”,相对贫困人口对脱贫成效的回答更有力量。据此,本文提出了重视流动人口对城乡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结合地区特色进行相对贫困测度与治理、加强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量化贫困文化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有效发挥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关注三次分配对相对贫困的直接及间接作用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相对贫困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甘晓成 蔡瑶瑶 肖鸿波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3—2019年多维相对贫困的相关数据,采用AF方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及其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扶贫减贫效果显著,2019年重度多维相对贫困省份已经消除,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分解结果表明,经济维度的减贫效果最为明显,社会发展维度次之,而生态环境维度在减贫过程中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中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基尼系数跨度较大并且下降明显,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在缩小;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状况的总体发展态势与三大地区的发展态势具有空间上的一致性。总体来看,我国多维相对贫困的整体状况有所改善,绝对差距也在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晶 高艳云 高燕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的数据,进行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逐级递增的非平衡分布。(2)全国多维相对贫困的区域差距在波动中缩小,贫困分布的空间聚集性在不断减弱,但西部地区省份和部分中部地区省份持续处于高-高集聚区,存在较大的减贫空间。(3)多维相对贫困水平在考察期内持续下降,未来总体上会朝着更低的贫困水平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中等陷阱”和“返贫”现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高健 沈思远 李志鹏
在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并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背景下,研究多维相对贫困的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16年的CLDS数据,以家庭所在城市是否试点实施农村大病保险为依据构造大病保险指标,从健康、教育、生活水平3个维度构造多维相对贫困指标,通过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大病保险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实施大病保险使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3.11%。设置虚假处理组、改变多维相对贫困计算阈值等检验,均表明实证结果具有可靠性。中介效应模型表明,农村大病保险主要通过改善健康水平和提高耐用品消费两个途径来缓解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大病保险更为显著地缓解了低收入、老龄化、西部等高风险家庭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为进一步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应拓宽大病保险的筹资来源、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大病保险政策设计。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英荻 庞金波 衡丹丹
随着现行标准下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将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发挥数字金融优势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A-F方法、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使用数字金融占比为39.7%,说明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以脆弱型和一般型相对贫困群体为主,发展能力已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维度,西部地区仍是我国相对贫困的集中区域。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对脆弱型多维相对贫困缓解效果更好,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金融对缓解发展能力贫困和经济能力贫困影响程度更深;进一步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金融素养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现象。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数字金融能更好降低东部地区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概率。据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金融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针对性指导,推进数字征信在农村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赵红霞 许倩文
本文基于2018年CFPS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家庭单维贫困发生率,采取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我国贫困家庭教育阻隔相对贫困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多维贫困维度分解方法估算经济、教育、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认同等维度对相对贫困家庭的贡献率,并利用OLS模型考察贫困维度个数取值不同下各维度对相对贫困家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单个指标间的贫困发生率差距较大,经济维度不再是相对贫困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多维贫困指数分解看,成人教育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最大;不同临界值下多维贫困家庭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即教育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位列第一。基于上述结果,相对贫困治理时代应该向教育维度加大倾斜力度。
关键词:
多维 家庭 相对贫困 教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海央 冯朝睿 许雨辰
文章采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算2010—2019年西南地区438个县域单元的多维贫困指数,应用时空统计手段验证多维贫困的地缘属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解析其驱动要素。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多维贫困水平存在空间维度的聚集和时间路径的锁定特征,尤以云南和重庆的地缘属性最为突出。空间要素与物质要素都是多维贫困的显著驱动要素,其中物质要素更易与其他要素产生彼此增强的交互影响,是打破多维贫困陷阱的关键。
关键词:
多维贫困 时空跃迁 地缘属性 驱动要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姚兴安 朱萌君 季璐
文章基于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教育投入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效应。结果显示: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程度,并且减缓效应具有典型的门限特征。公共教育投入水平与受教育年限缓解相对贫困的门限效应特征类似,当二者均处于较低层次时,提高公共教育投入能显著降低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但超过门限值后减贫效应不再明显。当教育质量低于门限值时,公共教育投入能明显减缓多维相对贫困,但超过门限值后减缓效应显著减弱。因此应适度增加公共教育投入、优化公共教育体系结构、完善公共教育投入与相对贫困减缓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机制、保障外部条件供给、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个体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咏梅 张萌 赵金凯
为探究“后扶贫时代”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路径,文章依据恩格尔理论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勾勒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化格局,揭示影响多维相对贫困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各省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差异和不平衡分布特征,自内陆向沿海呈逐年缓解的空间格局。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的条件组态表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对外沟通能力等要素缺失是影响居民多维相对贫困的多重并发因素。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高明 唐丽霞
本文使用修正的FGT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测算了贫困村庄建档立卡户与非贫困户的多维贫困指数。研究发现,对贫困地区总体而言,卫生设施、生活用主要燃料和生产性资产是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指标。分指标和农户类型的测度表明,非建档立卡户的多维贫困强度与建档立卡户接近,两种类型农户的多维贫困差异并不明显。与非贫困户相比,建档立卡户在家庭人均纯收入、健康状况、住房以及耐用品拥有量等指标上的贫困程度更深。分区域测度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多维贫困指数并不存在必然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也存在深度多维贫困群体。进而,本文比较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玮 黄春杰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的5期数据,构建了带有收入门槛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行测度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相对贫困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0—2018年,农村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并逐渐趋缓。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存在,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导致的。具体来看,公共服务维度的减贫效果大于个体维度,收入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收入维度依然是多维相对贫困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降低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要从提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向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转变,在系统性地降低相对贫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脱贫能力的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