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71)
2023(6936)
2022(5767)
2021(5152)
2020(4452)
2019(10200)
2018(10003)
2017(21561)
2016(11413)
2015(12517)
2014(12550)
2013(12831)
2012(11905)
2011(10749)
2010(10748)
2009(10107)
2008(9822)
2007(8961)
2006(8148)
2005(7523)
作者
(32524)
(27231)
(27014)
(26089)
(16913)
(12927)
(12209)
(10458)
(10125)
(9570)
(9316)
(8950)
(8754)
(8598)
(8502)
(8425)
(8088)
(7867)
(7740)
(7730)
(6948)
(6539)
(6515)
(6230)
(6115)
(6026)
(5993)
(5754)
(5514)
(5310)
学科
(59805)
经济(59754)
(28563)
管理(28224)
方法(25684)
数学(24083)
数学方法(23998)
(18748)
企业(18748)
中国(18707)
(16460)
(16171)
地方(15966)
(11638)
农业(11353)
收入(10294)
(10248)
贸易(10242)
地方经济(10149)
(9957)
(9941)
银行(9926)
业经(9824)
(9580)
(9320)
(9236)
金融(9234)
(8600)
环境(8489)
税收(8267)
机构
大学(170012)
学院(169917)
(82558)
经济(81160)
管理(63647)
研究(58759)
理学(55220)
理学院(54578)
管理学(53910)
管理学院(53582)
中国(45141)
(39512)
(35199)
科学(33250)
财经(31575)
(29290)
(28753)
经济学(28494)
研究所(26387)
经济学院(26201)
中心(25789)
(24791)
(24626)
财经大学(23527)
北京(22183)
(21805)
业大(21714)
师范(21623)
(21240)
农业(19314)
基金
项目(110278)
科学(88679)
基金(83083)
研究(80946)
(72007)
国家(71491)
科学基金(61185)
社会(56269)
社会科(53644)
社会科学(53637)
基金项目(43933)
(41569)
自然(36705)
教育(36183)
自然科(35834)
自然科学(35824)
自然科学基金(35194)
(34970)
资助(33972)
编号(31306)
(25948)
(25684)
重点(25114)
成果(24847)
国家社会(24788)
教育部(22481)
(22093)
人文(22050)
课题(21546)
发展(21395)
期刊
(89064)
经济(89064)
研究(55341)
(27570)
中国(26942)
学报(22967)
科学(22771)
管理(22212)
(22004)
(17778)
金融(17778)
大学(17760)
学学(17053)
经济研究(16428)
财经(16041)
农业(14806)
业经(14279)
(13973)
问题(13406)
技术(12468)
教育(11173)
(10563)
统计(9829)
商业(9701)
技术经济(9166)
(8594)
理论(8530)
国际(8223)
经济问题(8099)
决策(7815)
共检索到2486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绪华  马诗萌  白宇泉  
文章立足于收入来源结构的增收效应,基于2003—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以城镇居民收入总额与收入来源结构为对象,通过Eviews软件的协助实证分析了收入结构的增收效应,并对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进行差异比较。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增收效应最明显的是工资性收入,其次是转移性和经营性收入,而财产性收入增长与总收入增长不同步;东中两地区也是工资性收入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转移性和经营性收入,但两地区财产性收入对收入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在西部,只有工资性收入有显著增收作用,财产性收入与总收入增长不同步,经营性与转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洪兴建  罗刚飞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的分解方法,并运用2007—2011年我国城镇分组家庭的消费支出数据,分析了增值税"扩围"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增值税"扩围"后不同收入等级的增值税税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增值税对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支出具有不均等效应,而对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等支出具有均等效应。我国增值税总体上呈现不均等效应,但不均等效应逐步减弱,其中平均税率和消费支出差异的分配效应是决定因素。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樊勇  张宏伟  
本文以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为研究对象,将碳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2007年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运用收入支出法、投入产出表原理测算了两种效应作用下的我国碳税累退性情况,进而在综合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模拟测算两种碳税补贴政策对累退性的纠正效应。测算结果表明,碳税的征收存在明显的累退性,其中,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对碳税累退性的贡献不同,直接效应贡献更大,可以解释大部分累退性。同时,按收入水平的有梯度的碳税补贴政策对纠正累退性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波  李金昌  
文章采用乘数和结构化路径方法系统考察了非正规经济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与作用路径。乘数分析发现,1992—2007年非正规经济有效提升了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但因其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乘数效应弱于高收入居民从而会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2007年后,这种现象有所缓解。结构化路径分析显示,在非正规经济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诸多路径中,经由非正规劳动力的路径是效果最明显,也是效率最高的;非正规经济与正规经济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推进非正规经济与正规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非正规经济提升城镇居民收入的关键。另外,非正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波  李金昌  
文章采用乘数和结构化路径方法系统考察了非正规经济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与作用路径。乘数分析发现,1992—2007年非正规经济有效提升了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但因其对城镇低收入居民的乘数效应弱于高收入居民从而会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2007年后,这种现象有所缓解。结构化路径分析显示,在非正规经济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诸多路径中,经由非正规劳动力的路径是效果最明显,也是效率最高的;非正规经济与正规经济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推进非正规经济与正规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促进非正规经济提升城镇居民收入的关键。另外,非正规经济对城镇居民收入传导过程中,劳动要素发挥主导作用,资本要素作用相对有限。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非正规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完善非正规经济与正规经济之间的协调机制,拓展非正规劳动者获取资本报酬的途径,以充分发挥非正规经济在促进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陆地  孙巍  
文章针对中国居民消费区域非均衡问题,利用CFPS家庭调查数据结合反事实方法将区域间收入分布差距分解为"均值差异"与"分配差异",以此分析其对区域消费非均衡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区域间相对收入均值差距减小,但是其分布比例不平衡程度增强;收入分布离散化水平提高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各收入水平家庭边际消费倾向,说明收入分配不均会对总消费产生抑制。进一步,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区域间消费效应差距主要来源于"均值差异",即区域间整体收入水平差距,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结果;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组群空间分布不均导致的"分配差异"作用程度增强,说明"分配差异"对中高端消费效应具有更显著的影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汪卫霞  汪雷  
文章在对1992—2010年居民信息消费实物量变化进行考量的基础上,运用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结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邹晨  欧向军  
借鉴区域差异相关系数及其构成分解等相关数理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过程、空间结构和来源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异总体呈现缩小趋势,工资性收入是影响收入差异最主要的因素,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间"的差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漫雪  吕康银  王文静  
以2008年中国城镇家庭收入项目中的数据和历年宏观统计数据为研究样本,探讨中学教育质量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学教育质量不仅对城镇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改善教育数量的收入回报,教育数量的收入回报率为11.2%~16.4%,教育质量的收入回报率为0.7%~1.8%;中学教育质量对于城镇居民是否上大学的门槛作用相对更大;对中等收入群体来说,中学教育质量对其收入的影响更加显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牛飞亮  
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揭示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规律 ,取得了各种收入来源对收入差距贡献度的准确数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潼  
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变化情况的直接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逐年增加。从1986年~1997年,全国平均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A8(t)的增长速度为17.1%。各收入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高于15%,远高于同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9.7%。 但是,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也逐渐拉大。最高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增长最快,1986年~1997年12年间,这组居民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达19.3%,而最低收入组居民的收入增长最慢,其平均年增长速度只有15.7%。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黄凤羽  王一如  
个人所得税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效应可以分别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进行考察。对不同口径"税前收入"与"税后收入"的研究均发现,我国个人所得税有助于缩小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但社会保障缴款显示了一定的逆向调节作用。通过结构分析发现,高收入居民的纳税比重、平均税率、税收累进程度均高于低收入组,但差别不大。同时,各收入组间收入结构、赡养人口的差别,影响了税收的再分配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武庆庆  
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带动了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增加,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在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对于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过程中,以消费结构为测度的体系相对直接和明确。文章通过对我国2010-2018年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指标研究的方法明确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其对人均教育支出、居住支出、文化娱乐支出及医疗保障支出在整体支出中所占比例,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消费结构转型较为明显,精神性消费支出规模将明显扩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葛成  刘震  
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改革初期的"纺锤"型逐渐向"金字塔"型过渡,收入分配结构分层不断细分化。本文基于CHIPS数据,对这一变化进行了详细刻画,并探讨如何针对这一变化调整刺激消费的有关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