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70)
2023(2400)
2022(2103)
2021(1968)
2020(1866)
2019(4354)
2018(4599)
2017(10447)
2016(5589)
2015(6653)
2014(6840)
2013(7040)
2012(6495)
2011(5900)
2010(5961)
2009(5878)
2008(5735)
2007(5294)
2006(4974)
2005(4622)
作者
(15930)
(13217)
(12938)
(12550)
(8163)
(6161)
(6055)
(5011)
(4916)
(4730)
(4419)
(4210)
(4183)
(4118)
(4053)
(4011)
(3818)
(3811)
(3806)
(3779)
(3382)
(3124)
(3124)
(3072)
(3070)
(2943)
(2932)
(2869)
(2704)
(2598)
学科
(25491)
经济(25453)
(14737)
管理(12854)
方法(11795)
中国(11297)
数学(11248)
数学方法(11202)
(10085)
(10039)
收入(8948)
(8087)
企业(8087)
(7121)
农业(6759)
(6078)
银行(6076)
(5884)
(5481)
贸易(5477)
(5392)
国民(5187)
(5005)
(4895)
税收(4776)
国民收入(4711)
(4647)
(4538)
金融(4537)
(4504)
机构
大学(86812)
学院(86514)
(42158)
经济(41338)
管理(32396)
研究(28220)
理学(27317)
理学院(27068)
管理学(26794)
管理学院(26638)
中国(23257)
(22582)
(18462)
财经(17452)
(15752)
经济学(14360)
科学(14310)
(14072)
经济学院(13163)
财经大学(12872)
(12463)
北京(12380)
中心(12241)
研究所(12229)
(11548)
(10727)
师范(10675)
业大(9970)
(9935)
(9726)
基金
项目(48153)
科学(37584)
研究(37447)
基金(35458)
(29705)
国家(29442)
社会(25383)
科学基金(24513)
社会科(24050)
社会科学(24047)
基金项目(18578)
(17417)
教育(16770)
编号(15853)
资助(15168)
(14740)
成果(13478)
自然(13476)
自然科(13099)
自然科学(13094)
自然科学基金(12827)
(11803)
国家社会(10773)
(10742)
课题(10564)
教育部(10313)
社科(10271)
重点(10242)
人文(10135)
(10019)
期刊
(49367)
经济(49367)
研究(31075)
(15007)
中国(14328)
管理(11590)
(11189)
(10843)
金融(10843)
科学(9612)
学报(9240)
财经(8813)
经济研究(8801)
业经(8533)
问题(7878)
大学(7619)
(7561)
农业(7305)
学学(7138)
(6326)
教育(6203)
技术(6195)
商业(5723)
理论(5688)
统计(5019)
实践(5018)
(5018)
国际(4871)
经济问题(4752)
技术经济(4603)
共检索到133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莹  吕光明  
本文借鉴Roemer的环境和努力二元因素分析框架,采用CHIP数据,构建了相对全面的环境集,然后借助事前法构造的反事实收入间接测度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程度及其具体生成渠道,并选取年龄、性别和地区三大环境因素,进一步剖析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异质性特征。结果发现:(1)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中的23. 2%是由环境因素所引致的机会不平等。城镇机会不平等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步积累,但在51~60岁时有所缓和,呈现倒U型特征。女性的机会不平等程度高于男性,机会不平等程度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递减。(2)从生成渠道来看,机会不平等中的78. 3%源于环境因素的直接渠道影响,剩余21. 7%为环境因素的间接渠道影响。两种渠道的相对程度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明显,间接渠道对女性机会不平等的解释力是男性的2倍以上,间接渠道相对程度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递减。旨在缩小机会不平等的政策应致力于补偿年龄、性别和地区等环境因素差异,尽可能使所有人的同等努力得到同等回报。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晓东  黄晓凤  
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问题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教育中介视角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生成机制。基于Roemer的机会平等理论分析框架及分位数回归方法,使用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的相对比重约为17.57%,该比重存在较为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异质性,且机会不平等在收入分布中具有"左尾"偏向性;(2)收入分配机会不平等通过教育传导的比例约为12.24%,在女性群体中这一比例更高,接近所有传导渠道总和的1/4,通过教育渠道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左尾"偏向性;(3)在教育传导渠道中,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所占比重分别为71.60%和28.40%,且在较低收入群体中,教育质量因素所占比重相对更高。本文的政策含义如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以降低收入分配的机会不平等为目标导向,重要举措之一便是在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同时降低居民教育获得的机会不平等程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荣增  何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阶段,实现环境保护和减缓收入不平等的双赢是未来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解决相对贫困机制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本文搜集整理我国2001—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环境规制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显著为正,即环境规制加剧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2)环境规制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存在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门槛效应;(3)在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较低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环境规制有利于减缓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最后,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加强环境规制强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消除制度障碍、建议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瞿晶  姚先国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2002—2007年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②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扩大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日益增强,财产性收入已成为仅次于工资及补贴收入、公共转移支付净收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第三大分项收入,2007年的贡献率约为7.3%。③更高的投资门槛以及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得房产投资比金融资产投资更能扩大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孙敬水  
探讨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形成机理,对于揭示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本质,寻找缩小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途径,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劳动者个人基本特征差异、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地区因素差异、效率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制度因素与垄断等方面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形成机理进行文献回顾与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郭继强  陆利丽  姜俪  
本文针对Ohtake和Saito(1998)考察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影响的经典分解公式存在分解不完全的缺陷,借鉴统计学因素分析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解方法。同时,利用1988~2009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UHS)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效应仅解释了收入不平等变动的16.33%。我们的研究结果显著低于其他学者对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研究结果。分时期的研究结果还显示,人口老龄化效应在逐渐缩小。对收入不平等变动起主导作用的是出生组效应,即出生年代的差异是造成收入不平等变动的最重要因素,且出生年代越晚的组群内部收入越不平等,这可能与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密切相关。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志刚  吕冰洋  
本文运用2002—2009年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数据,对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不平等的构成及其联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导致的;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边际贡献为正,转移性和经营性收入的边际贡献则为负;养老金和退休金是缓解收入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食品、交通通信支出是城镇居民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构成部分,前者的边际贡献为负,后者的边际贡献为正;收入不平等是消费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石子印  
笔者运用泰尔指数对城镇居民初次分配收入、总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不平等状态进行衡量,并分析了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区域间与区域内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的调节,考察了直接税和转移支付这两个工具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调控作用。结论表明,2005年~2007年,间直接税与转移性收入对缩小收入不平等状态都有一定效果,其中转移性收入的作用接近直接税作用的两倍;在不同区域,直接税与转移性收入的调节作用有较大差异。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周鹏飞  贺俊程  
本文主要采用《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11)》的统计数据来测算分析城镇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的不平等性。测算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来源中财产性收入的基尼系数最高,经营性净收入的基尼系数增长幅度最大。为了在"十二五"期间有效地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在优化现有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基础上,配套其他制度设计协同推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娟  孙敬水  
对收入不平等变动研究,目前多数基于对不平等指标的分解,计算结果会因收入数据分组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本文基于收入分布变化分解的视角,对我国地级市以上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分布位置变化对于收入分布变化的影响最大,而收入分布形状变化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影响效果,收入分布的其他变化虽有影响,但程度相对较低。收入分布位置变化有助于缓解不平等程度的加剧,而收入分布形状变化则加速不平等程度的恶化,其影响程度对于不同的收入阶层有所不同。本文认为,经济增长是缓解收入不平等恶化的主要原因,而收入分配的改变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莹  吕光明  
在Roemer的环境-努力二元分析框架下,本文首先将基于参数回归不平等分解的Fields法和Shapely值法拓展运用到机会不平等的测度研究中,然后采集CHIP2008城镇数据构建努力集和环境集,对机会不平等引致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及决定因素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1由Fields法和Shapely值法估计得到的各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排序大体一致。相对而言,环境集中的性别和地区是影响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机会不平等引致程度的决定因素;Shapely值法相比Fields法对收入不平等的分解更加合理准确,因此更适用于估计机会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引致程度。2基于Shapely值法估计得到的机会不平等引致城镇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在1/3以上。尽管机会不平等引致程度在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上述总体判断。以上结论对我国城镇收入不平等的调控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何兴邦  
本研究将环境规制的经济社会影响拓展到收入分配领域,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工具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总体上,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显著加剧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程度较小且不显著。分区域来看,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不同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影响程度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而在不同区域,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都没有显著加剧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因此,要优化环境规制工具设计,鼓励政府决策者利用市场手段,增加企业自主决策空间,实现环境治理和企业发展双赢的局面。同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的使用要积极建立配套政策辅导被规制企业技术升级和从业者转型,避免环境规制带来的冲击而加剧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葛玉好  赵媛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文章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使用分位数分解方法对收入不平等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发现:(1)教育回报率的提高不是造成收入不平等扩大的主要原因;(2)总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不能有效地降低收入不平等的程度;(3)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是主要原因。这些结果意味着,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不应该归咎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所引起的变化(如教育回报率的提高),而应该归咎于非市场性的制度因素(如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志伟  
基于VAR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1982~2004年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负相关,并且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成因;金融发展规模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负相关,并且前者也是后者的Granger成因;金融发展效率与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负相关,并且两者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昭   孙欣  
基于“环境-努力”框架,结合对数偏差均值指数(MLD)以及不公平对数偏差均值指数(AMLD),使用CFPS2020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民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差距MLD指数为0.488,机会不平等所致的份额在51.0%和58.4%之间。分样本看,低年龄组、女性以及中西部农民收入分配中机会不平等成分更高。基于不同口径的测算结果表明,城镇迁移可为农民提供更公平的增收机会。另外,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表明,时代红利、性别歧视和区域分割都会影响个人努力的增收效应。为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需要持续提高生产效率,深入推进区域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引导农民流动以及持续规范劳动力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