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61)
2023(15187)
2022(12638)
2021(11582)
2020(9696)
2019(22022)
2018(22209)
2017(43173)
2016(23756)
2015(26571)
2014(26703)
2013(26397)
2012(24109)
2011(21867)
2010(21566)
2009(19617)
2008(19015)
2007(16763)
2006(14857)
2005(13047)
作者
(71671)
(59129)
(58979)
(55982)
(37442)
(28417)
(26522)
(23327)
(22484)
(20965)
(19945)
(19932)
(18838)
(18595)
(18215)
(18048)
(18041)
(17706)
(17038)
(16886)
(14997)
(14468)
(14344)
(13373)
(13357)
(13225)
(13116)
(13081)
(11917)
(11728)
学科
(93534)
经济(93426)
管理(68356)
(64387)
(51368)
企业(51368)
方法(42234)
数学(36868)
数学方法(36533)
中国(27919)
(27614)
(23110)
业经(21567)
(21501)
地方(18436)
(18356)
贸易(18348)
农业(18178)
环境(18118)
(18079)
(17858)
(15265)
银行(15198)
(15191)
技术(14792)
(14492)
理论(14077)
(14017)
(13996)
财务(13948)
机构
大学(344196)
学院(341950)
(134579)
管理(134345)
经济(131693)
理学(116902)
理学院(115602)
研究(115393)
管理学(113605)
管理学院(113012)
中国(84442)
科学(74214)
(73749)
(62306)
(61212)
(58833)
业大(56262)
研究所(53994)
中心(51148)
财经(49729)
农业(49296)
(48724)
北京(46390)
(45185)
(44271)
师范(43752)
(41696)
经济学(40142)
(39481)
财经大学(36985)
基金
项目(236946)
科学(184259)
基金(171119)
研究(168617)
(151556)
国家(150320)
科学基金(127178)
社会(105695)
社会科(100084)
社会科学(100057)
(92485)
基金项目(91900)
自然(84299)
自然科(82255)
自然科学(82228)
自然科学基金(80730)
(78781)
教育(76235)
资助(69496)
编号(68510)
成果(54491)
重点(53089)
(51407)
(50759)
(48984)
课题(46843)
科研(45765)
创新(45764)
计划(44302)
教育部(43312)
期刊
(144750)
经济(144750)
研究(98617)
学报(60873)
中国(59904)
(56909)
科学(53456)
管理(47570)
大学(44890)
(43286)
学学(42536)
农业(38941)
教育(34280)
(28491)
金融(28491)
技术(27113)
业经(25241)
财经(23455)
经济研究(23376)
问题(20234)
(19919)
(19353)
科技(17816)
图书(17251)
理论(16837)
(16683)
技术经济(16083)
商业(16042)
业大(16039)
现代(15514)
共检索到486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卢祖丹  
加快城镇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两大重要任务。本文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了我国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研究显示:总体而言,城镇化发展将有利于我国实现碳减排,这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此外,东部地区城镇化在样本期内对碳排放影响不明显,但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加剧,碳排放的趋势却日渐清晰。这种差异与地区间不同的消费模式、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和区域发展政策有重要关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世进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城镇区域拓展、产业聚集、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态建设等内涵,分析了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差异巨大。本文依据分析结果,从提升低碳意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完善碳排放市场等方面提出了政策与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世进  
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镇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重要来源。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选择人口、空间、产业、居民消费结构、生态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碳排放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约束作用。选取1980-2014年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对全国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进而将全国区域省份以城镇化质量为标准划分为三组,通过STIRPAT模型选取城镇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人口集聚、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肖宏伟  
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在2011年首次超过50%,2012年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如何认识城镇化对碳强度带来的影响,在不透支生态环境的背景下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海云  白雪秋  
为了衡量金砖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损害,本文在综合借鉴STIRPAT模型和EKC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考察金砖国家城镇化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计量模型,并对其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对金砖国家整体而言,城镇化率、人口、人均GDP、工业化率、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都是碳排放量的显著影响因素,但城镇化发展是导致碳排放上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金砖国家总体的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关系,但各国城镇化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非线性关系不尽相同。中国和印度在统计上有显著的潜在"倒U"关系,而巴西、南非、俄罗斯为潜在的"正U"关系;目前各金砖国家基本都处于碳排放随着城镇化率上升而上升的阶段,总体...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陶良虎  李星  张群也  
城镇化在促进工业化、增加碳排放量的同时,也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城镇化与碳排放量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并没有明确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为研究二者关系,论文以广东省为例,从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能源消费结构、土地城镇化、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占比、研究与试验发展占比六个方面研究了其对广东省碳排放量的影响。选取1996—2015年的数据建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相关检验及修正。结果显示,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城镇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产业城镇化这一因素影响更大。最后结合实证分析和定性分析,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冬  李健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选择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曲线关系;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人口总量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影响较小。在城镇化发展早期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而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控制人口规模,降低能源强度,均可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小帆  张洪潮  
论文应用汉森的门槛模型,借助我国2006—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分别验证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和二者协同产业不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集聚均对碳排放存在双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表现为强—弱—强的特征,而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碳排放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具有单门槛效应,二者协同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初期具有正相关关系,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最后从构建经济—绿色—低碳城市、推行新型城镇化模式和发挥产业集聚碳减排效用三方面提出几条碳减排措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武春桃  
基于1997年~2011年中国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户籍人口、就业人口和城区建设城镇化等三种指标,本文全面考察了城镇化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化整体降低了中国农业碳排放;但不同渠道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就业城镇化是农业碳排放下降的最主要动力;城镇化对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碳排放的积极影响最为显著,对中部地区则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则很不确定。结论对中国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乐勤  
探索城镇化演进对碳排放影响最小的极限时刻,对制定碳减排规划及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碳源、碳汇两层面,对安徽省1995—2011年碳排放进行了测算;运用KAYA恒等式及因素分解模型,考察了城镇化发展产生的碳排放量;借鉴经济学边际理论及求导方法,构造了城镇化演进的边际碳排放变化率模型,并据此测算了研究时序边际碳排放变化率;借助Excel软件,通过作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方法,对边际碳排放变化率变化趋势进行了刻画,采用二次函数求极值方法,对城镇化演进碳排放影响的极限时刻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1安徽省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2 182.39×104t增至2011年的10 120.20×104t,年均增幅1...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昕  郭薛南  
新兴经济体十六国是重要的发展集团,由“金砖五国”和“新钻十一国”组成,高效低碳的城镇化是其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量贡献的动力保障。借助EKC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这两个国家集团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二者的关系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现出微弱的倒“U”型关系,其中,“金砖五国”已经跨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而“新钻十一国”则处于拐点前期;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方面,城镇化发展对“新钻十一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大于“金砖五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国家,碳排放量越大,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碳排放量逐步降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昕  郭薛南  
新兴经济体十六国是重要的发展集团,由“金砖五国”和“新钻十一国”组成,高效低碳的城镇化是其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增量贡献的动力保障。借助EKC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这两个国家集团城镇化发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二者的关系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碳排放量呈现出微弱的倒“U”型关系,其中,“金砖五国”已经跨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而“新钻十一国”则处于拐点前期;在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方面,城镇化发展对“新钻十一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大于“金砖五国”;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国家,碳排放量越大,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碳排放量逐步降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勤  魏涛远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从居民消费视角定量评估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通过对Kaya恒等式向量形式的扩展,将人口城乡结构及城乡居民消费等变量纳入考察范围;采用LMDI方法将碳排放变动分解为人口规模、人口城镇化、居民消费、消费抑制、能源强度及排放因子六种效应。对1980-2010年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分析表明,居民消费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其他五种效应;199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力已持续超过人口规模的影响;居民消费率的降低由于伴随着投资与出口等相对高碳的经济成分比重的同步上升,对碳排放的驱动大于抑制作用;能源强度的持续下降对碳减排的作用明显,但能源结构调整的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美成  
文章选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影响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发展可以产生正向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碳排放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大于碳排放效应。无论是经济增长效应还是碳排放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均呈现出倒"U"型特征,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响强度最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强度最大,经济增长新常态时期的强度有所下降。研究提出持续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通过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增强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弱化城镇化的碳排放效应等政策建议,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美成  
文章选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影响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发展可以产生正向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碳排放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大于碳排放效应。无论是经济增长效应还是碳排放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均呈现出倒"U"型特征,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响强度最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强度最大,经济增长新常态时期的强度有所下降。研究提出持续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大都市圈和城市群,通过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增强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弱化城镇化的碳排放效应等政策建议,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