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26)
- 2023(12482)
- 2022(11018)
- 2021(10292)
- 2020(9207)
- 2019(21162)
- 2018(21363)
- 2017(40952)
- 2016(22912)
- 2015(26181)
- 2014(26568)
- 2013(26090)
- 2012(24595)
- 2011(22127)
- 2010(22562)
- 2009(21284)
- 2008(21105)
- 2007(19361)
- 2006(17260)
- 2005(15852)
- 学科
- 济(90810)
- 经济(90697)
- 管理(57551)
- 业(57032)
- 企(40832)
- 企业(40832)
- 方法(39018)
- 数学(34663)
- 数学方法(34320)
- 农(31563)
- 中国(27998)
- 财(25096)
- 地方(21959)
- 农业(21356)
- 制(20886)
- 学(20881)
- 业经(18216)
- 贸(16905)
- 贸易(16895)
- 银(16649)
- 银行(16596)
- 易(16316)
- 行(15911)
- 融(15108)
- 金融(15100)
- 体(14073)
- 理论(14049)
- 收入(13632)
- 和(13313)
- 环境(13292)
- 机构
- 大学(325638)
- 学院(324256)
- 济(130220)
- 经济(127097)
- 管理(117366)
- 研究(113754)
- 理学(99283)
- 理学院(98034)
- 管理学(96207)
- 管理学院(95600)
- 中国(87839)
- 京(72585)
- 科学(70984)
- 财(63727)
- 农(62464)
- 所(59086)
- 中心(53499)
- 研究所(53281)
- 江(52757)
- 业大(51471)
- 农业(49202)
- 财经(48966)
- 北京(46346)
- 范(45398)
- 师范(44899)
- 经(44098)
- 州(41546)
- 院(40576)
- 经济学(40132)
- 省(36957)
- 基金
- 项目(208174)
- 科学(160817)
- 研究(152230)
- 基金(147353)
- 家(128860)
- 国家(127706)
- 科学基金(106922)
- 社会(94070)
- 社会科(88776)
- 社会科学(88748)
- 省(82558)
- 基金项目(78322)
- 教育(70681)
- 划(69780)
- 自然(68236)
- 自然科(66543)
- 自然科学(66519)
- 自然科学基金(65305)
- 编号(63787)
- 资助(60766)
- 成果(53918)
- 重点(47225)
- 部(45782)
- 发(45680)
- 课题(45198)
- 创(42055)
- 科研(39792)
- 创新(39431)
- 教育部(38509)
- 大学(38505)
- 期刊
- 济(151081)
- 经济(151081)
- 研究(100175)
- 中国(69928)
- 农(57576)
- 学报(55759)
- 财(49678)
- 科学(48635)
- 大学(41532)
- 管理(40853)
- 教育(39690)
- 学学(38671)
- 农业(38156)
- 融(33486)
- 金融(33486)
- 技术(27780)
- 业经(25212)
- 财经(24170)
- 经济研究(23867)
- 问题(21505)
- 经(20874)
- 业(19438)
- 图书(18316)
- 版(17259)
- 贸(16372)
- 理论(16206)
- 技术经济(15438)
- 统计(15435)
- 实践(14566)
- 践(14566)
共检索到503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扬 赵春雨
本文以城镇低收入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市1992—2008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为依托,对17年来北京市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规模变迁、贫困程度演进及微观致贫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17年间,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规模和贫困程度均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现阶段,城镇低收入群体比重基本维持在20%左右,低收入群体规模逐渐增大,贫困程度日渐加深。同时,在城镇低收入群体中,贫困人口比重不足10%,而非贫困低收入群体比重则超过了90%。最后,从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微观致贫因素考察,家庭成员与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就业状态以及家庭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规模变动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龙莹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两极分化现象凸现。收入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等收入群体,才能体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强民富",体现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根据1992~200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住户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部分排序法,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从绝对量上看,北京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绝对数量偏少;从相对量上看,北京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比重上看,北京市还未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扬 赵春雨 邹伟
在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又是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矛盾。本文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布已经初显M型发展趋势;城镇低收入群体规模呈现较大的波动性,贫困治理的难度逐渐增大,如何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制度,减少分配效应对低收入群体的冲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低收入群体 收入分布 因素分解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晗霖 蒲彦鑫 侯青青
对低收入群众返贫致贫风险研判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但当前政策对于防止返贫致贫的瞄准办法较泛化,其识别效果有待考证。该研究综合采用了收入比例法、VEP、BP神经网络分类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众的返贫致贫风险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取出高风险群体并归纳其共性与特性,与现有帮扶政策进行匹配。研究表明,当前西部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众有20%~30%概率在未来返贫或致贫,各地区之间风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收入、家庭内部异质性均会直接影响整体风险水平;当前我国执行的“人均纯收入低于6 600元”和“两不愁三保障”的宽口径识别标准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易返贫致贫群体的甄别是合理的,可瞄准大部分高风险群体,但还应将反映维稳能力的其他类风险、疾病风险、失业风险以及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存量情况纳入识别体系之中,并持续重点关注建档立卡脱贫户的生计状况。在相对贫困线划定方面,若参考OECD国家标准,则应将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标准设定为居民收入中位数的40%。
关键词:
西部欠发达地区 低收入群体 返贫致贫风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敬宝
近三年的连续调查表明,北京高校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不高,创业大学生的经营状况也比较困难,没成为我国创业型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大学生创业率较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具有生存型创业意愿的分别占43.9%、45.8%、42.9%,宁可失业也不选择创业的占32.2%、20.6%、25.7%;二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90%的大学生不具备足够的创业能力;三是创业环境较差。应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要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要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加大宣传,扩大创业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
关键词:
创新意愿 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向前 王正早 毛显强
以北京市为例,探讨几个主要因素对城镇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路径和效果大小。低碳消费行为主要考虑了节水、节电、废物有效处置三类行为,影响因素考虑了低碳心理意识、低碳行为知识、实施便利程度、宣传教育和社会参照规范等通过管理措施可调控的因素。方法上,首先对三类行为的影响机理分别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拟,然后整合成一个综合模型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宣传教育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效果最大,实施便利程度对低碳消费行为有一定影响,低碳行为知识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微弱,低碳心理意识和社会参照规范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不明显。据此,建议在引导居民践行低碳消费行为时,对宣传教育和实施的便利程度等给予重点关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颜秉秋 高晓路 季珏
养老设施规划配置的关键应着眼于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多主体模拟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前期研究的梳理,归纳出养老机构配置问题中需要考虑的老年人、养老机构等主体的时间变异和空间差异特征、其行为规则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了多主体微观模拟模型,对2010-2030年间养老机构需求与供给态势进行了预测,并讨论了养老设施布局的评估指标,通过设施利用率、百人床位数和空间匹配度等指标,对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政策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多智能体模拟技术对把握人口动向及养老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特征而言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研究工具,能够很好地体现各种要素的空间属性。对于北京市的"9064"养老服务规划和养老设施专项规划的分析表明,如果仅仅对养老模式的分担比例和百人床位数进行控制,而忽视对空间布局的管控,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有可能出现继续上升的趋势,为此,必须制定城市中心区养老机构的比例,同时对养老机构的定价、选址和服务质量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灿 汤惠君 王枫 张凤荣
为深入探索城镇化空间推进的过程及其特征,利用顺义区1992、1999和2009年3期遥感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率指数,并运用900m×900m网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和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研究发现:1)耕地在研究期间减少突出,减少幅度达24.26%,建设用地和林地增加幅度明显,分别上升了15.34%和11.37%;其他土地、水域和林地的动态度相对突出,分别为5.82%,4.16%和2.78%;林地在空间上新增和减少的规模变化最为明显,空间分析模型显示为20.52%;相对于整个研究区而言,耕地和建设...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晓静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就业性质、行业和职业状态等微观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且文化程度已取代年龄成为影响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因素。这些变化说明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快,适应市场竞争的因素逐渐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变量。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泰尔指数 微观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仪凤 吴梦然 潘建伟
农民工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特殊群体,占我国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他们从事城市基础建设、制造行业以及部分服务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本文以消费这一普遍经济活动为切入点,对北京市农民工展开实地问卷调查,从影响农民工消费行为的个体、经济、社会、心理四方面因素出发,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农民工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态度、消费意愿的具体因素,为保障农民工消费、引导农民工合理消费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消费行为 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立剑
采用多元阶层回归分析法,以社会救助需求为因变量,分别以影响社会救助需求的人口因素、生存因素和发展因素所包括的15个微观因素为自变量,运用1087份问卷调查数据,依次分组进入回归方程,得出各个微观因素对社会救助需求的影响力。研究发现影响城镇低收入人群社会救助需求的积极因素依次为:收入水平、养老投入、文化程度、月收入的储蓄比例、年龄、婚姻状况;消极因素依次为:性别、找新工作的难易程度、住房面积、职业性质、未来生活预期、家庭人口数、户籍类别、社会支持、支出水平。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罗婧 黄太刚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早在1998年,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相应政策就已经出台,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却并不顺利。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为了从信贷支持的角度来探究推动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广西桂林为例,进行了相关调研,并基于桂林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水平,借助过滤理论分析桂林市经济适用房住房保障及其信贷支持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于萍
交通尾气是北京市的主要雾霾污染来源。针对遥感数据对雾霾污染物的研究存在的非立体、非微观、非单源等不足,采用虚拟实验和模拟的思想,从街区这一微观角度对交通尾气扩散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第一,水平分布上,交通尾气随着距道路长度的增加而降低,距道路100m范围内的交通尾气质量占比达到90%以上;第二,垂直分布上,交通尾气随距离地面的高度增加而降低,0-10米区间是尾气污染物质量占比最大的高度区间,尾气污染物主要集中在[0,50]米的高度区间。
关键词:
尾气 扩散 模拟 微观 雾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康蕊 吕学静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家庭规模的缩小,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为应对这一社会问题,北京市政府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凭单制购买服务、政府拨款或补贴、公私合作与公办民营等三种方式,扩大了养老服务的供给规模,但发展中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对服务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北京市16个区县的社会资本参与环境进行了测评,通过聚类分析方法预测了未来各区县的发展空间。结果显示:北京市的16个区县可分为三大类,中心城区的发展环境较为完善,其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不大。结合北京市未来人口疏解的战略要求,建议社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居家养老 养老服务 公私合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嵩 焦宝松 王建
近年来,农民工收入过低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决定农民工收入的户籍制度、教育水平和工作年限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通过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降低农民受教育的成本,成立农民工技能认证机构等途径可以改善农民工收入过低的状况。
关键词:
农民工 收入 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