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71)
2023(5512)
2022(4692)
2021(4376)
2020(3761)
2019(8769)
2018(8801)
2017(18102)
2016(9910)
2015(11070)
2014(11345)
2013(11520)
2012(10765)
2011(9939)
2010(10160)
2009(9727)
2008(9648)
2007(8675)
2006(7812)
2005(7063)
作者
(30796)
(25278)
(25247)
(24176)
(16151)
(12280)
(11686)
(9893)
(9474)
(9137)
(8591)
(8427)
(8144)
(7973)
(7837)
(7753)
(7709)
(7330)
(7324)
(7252)
(6354)
(6241)
(6160)
(5781)
(5682)
(5676)
(5613)
(5608)
(5274)
(5013)
学科
(44838)
经济(44794)
管理(26812)
(25051)
方法(21446)
数学(19819)
数学方法(19596)
(18965)
企业(18965)
中国(16534)
(10754)
(10049)
(9676)
地方(8840)
(8410)
(8359)
银行(8350)
(8011)
(7633)
贸易(7629)
(7432)
业经(7173)
环境(6949)
(6924)
金融(6924)
城市(6754)
(6274)
财务(6261)
财务管理(6241)
农业(6227)
机构
大学(152626)
学院(150940)
(63238)
经济(61702)
管理(56873)
研究(52354)
理学(48630)
理学院(48019)
管理学(47208)
管理学院(46911)
中国(39631)
(33307)
科学(32352)
(31439)
(26886)
财经(25173)
研究所(24297)
(23637)
中心(23053)
(22774)
业大(21689)
(21556)
北京(21272)
经济学(19799)
(19692)
师范(19509)
(19191)
农业(18844)
财经大学(18805)
经济学院(17999)
基金
项目(96798)
科学(75934)
基金(70574)
研究(67921)
(61915)
国家(61474)
科学基金(51979)
社会(43937)
社会科(41773)
社会科学(41757)
基金项目(37485)
(36949)
自然(33847)
自然科(33068)
自然科学(33055)
自然科学基金(32401)
(32001)
教育(30836)
资助(29689)
编号(26347)
(21844)
重点(21739)
成果(21493)
(20747)
(18964)
课题(18916)
科研(18455)
教育部(18333)
国家社会(18274)
(18141)
期刊
(67836)
经济(67836)
研究(47608)
中国(25114)
学报(22698)
(22278)
科学(21499)
(20060)
管理(19719)
大学(16921)
学学(16112)
(15235)
金融(15235)
农业(13668)
财经(12353)
教育(12158)
技术(12063)
问题(11638)
经济研究(11499)
业经(10619)
(10597)
统计(9570)
(8561)
技术经济(8047)
(8018)
理论(7873)
决策(7857)
商业(7627)
现代(7553)
(7349)
共检索到221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尚海洋  宋妮妮  丁杨  
文章通过建立城市服务视角下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网络分析法(ANP)构建评估模型,系统评估2005年、2010年、2015年我国31个省会城市的适宜性等级,划分了特征城市组群,预测2016—2020年城市适宜性发展及特征城市组群的变化趋势;同时,采用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3期城市适宜性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从2005—2015年,处于高度适宜等级的特征城市组群变化较小,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不适宜等级的特征城市组群主要处于西北地区,整体适宜性程度有所提高;31个省会城市适宜性整体空间分布呈现东北—西南格局,且2010年在东北—西南方向出现分散,2015年在东北—西南出现极化;而到"十三五"末的2020年,高度适宜等级的特征城市组群分布趋势又有所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芳  尚海洋  宋妮妮  
文章建立城市服务视角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网络分析法(ANP)系统评估了我国31个省会城市的适宜性。研究表明:天津、上海等5个城市属于高度适宜等级,海口、北京等5个城市属于比较适宜等级,西安、武汉等8个城市属于一般适宜等级,沈阳、济南等10个城市属于临界适宜等级,兰州、呼和浩特等3个城市属于不适宜等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小娜  宫雪  田丰昊  李明玉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快速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每年使得很多生态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结果导致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需合理规划以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是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鉴于此,论文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限制三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因子构建阻力评价体系,运用"阻力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可分为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素红  方洁  苑颂  
运用R聚类和变异系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概念为基础构建城市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对2014年全国35大中城市的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中心性值可将35个城市分为养老地产开发适宜程度不同的4类,各类城市的养老地产开发均受到三方面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涛  郑新奇  
本文阐述了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与人居环境优化的关系 ,并对城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嘉巍,刘惠清  
本文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因素分析,确定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人与自然相协调的长春市建设用地评价系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小娜  宫雪  田丰昊  李明玉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快速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每年使得很多生态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结果导致一系列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发展需合理规划以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城市合理规划的前提是认清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鉴于此,论文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限制三方面选取了12个评价因子构建阻力评价体系,运用"阻力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及其等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可分为重点建设区(538.55 km~2)、优化建设区(743.53 km~2)、限制建设区(1 887.46 km~2)和禁止建设区(1 919.16 km~2)。论文明确各区空间分布并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延龙图地区城市土地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技术、决策支撑与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轶  赵楠琦  李贵才  
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应对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入手,针对不同地域类型的特征,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研究认为,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研究难点。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素红  方洁  苑颂  
运用R聚类和变异系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中心性概念为基础构建城市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对2014年全国35大中城市的养老地产开发适宜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中心性值可将35个城市分为养老地产开发适宜程度不同的4类,各类城市的养老地产开发均受到三方面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恬  谷达华  郑财贵  郭欢欢  杨丽娜  马世五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正面临着城市建设空间已趋饱和,建设成本不断加大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合理使用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方法]评价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度、地质灾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GDP、交通便捷性和距建成区距离等指标对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1)重庆市受耕地保护限制的区县9个,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受生态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14个,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受耕地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4个;受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限制的区县2个,分别为长寿区和江津区。(2)限制性等级划分结果为6个区县限制性等级为弱, 5个为较弱, 9个为中等, 7个为较强, 9个为强。(3)重庆市适宜建设区面积有限,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5%,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渝东北地区;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所占比例较高,多数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及生态限制。[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限制性主导因素有耕地保护限制、坡度限制和生态保护限制,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渝东南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馨宇  张琪  杨再强  韩佳昊  
[目的]为明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播期内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可能遭遇的主要灾害类型、合理利用全国的气候资源、布局设施农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我国692个标准气象站1990—2019年逐日气象资料,针对设施农业全年皆可生产的特性,将全年分为12个播期(每月1日移栽),考虑高温、低温、日照、大风4个方面,对各个播期进行单气象要素适宜性评估,运用集优法对各个播期进行综合气候适宜性评价,采用各省设施西红柿的生产成本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低温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以及华东北部和西南北部地区7月—次年2月的播期;高温不适宜区主要在我国华东南部、中南南部地区,西南部分地区和新疆中南部2—7月的播期;日照和大风的不适宜区不随季节发生较大的改变,日照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地区、华东南部地区和西南东部地区,大风不适宜区主要出现在我国青海地区和内蒙古北部地区。(2)在7月—次年2月的播期,综合不适宜的主要地区出现在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以及华北南部地区;3月—6月的播期中,综合不适宜的主要地区变为我国华东南部地区以及中南、西北和西南的部分地区。(3)各省设施西红柿的多年平均生产成本与综合气候适宜性等级呈负相关,固定资产折旧费与低温、大风适宜性等级呈负相关,且大多数播期都达到了0.05显著性水平,验证了气候适宜性评估结果的合理性。[结论]我国设施农业在不同播期下遭受的主要灾害类型不同,对于7月—次年2月开始的播期,综合气候不适宜主要是由低温、大风造成;对于3—6月开始的播期,综合气候不适宜主要由高温、寡照带来。研究结果为设施作物生长提供最优气候条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蒋育昊  
红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和生态树种,同时也是国家储备林树种,所以对于红松的研究很有必要。目前我们国家林业资源数据庞大,数据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于传统林业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势在必行。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一类和二类林业调查数据,获得红松分布点信息,同时结合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对于红松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潜在分布预测,绘制潜在分布范围结果示意图,同时对影响红松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另外在辽宁省内,选择红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燕飞  
生态适宜性评价在各种尺度的城乡规划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其分析结果往往与城市的发展意图存在较大差距,导致不能真正起到指导城市用地布局的作用。本文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在工程地质、生态和经济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GIS软件Arcgis的分析功能对三种适宜性进行组合分析,对不同适宜性组合类型的土地提出利用原则和发展策略。适宜性组合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从一个方面深化了生态适宜性评价,较好地解决了各种适宜性评价结果难以协调的矛盾,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静  冯金侠  卞新民  臧敏  胡大伟  
在分析了400多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因子的限制原理,在生态因子的稀缺性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变动赋权原理和方法,克服了传统主观赋权法的不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作物地域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