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11)
2023(9326)
2022(7171)
2021(6099)
2020(4863)
2019(10942)
2018(10531)
2017(20860)
2016(11107)
2015(12622)
2014(12840)
2013(12855)
2012(12196)
2011(11495)
2010(11710)
2009(11129)
2008(11016)
2007(9711)
2006(9051)
2005(8320)
作者
(34362)
(28597)
(28560)
(27276)
(17977)
(13463)
(13235)
(11080)
(10691)
(9943)
(9727)
(9389)
(9211)
(8899)
(8890)
(8671)
(8319)
(8312)
(8296)
(8258)
(7106)
(6954)
(6864)
(6540)
(6397)
(6314)
(6220)
(6190)
(5801)
(5584)
学科
(59301)
经济(59215)
管理(29614)
(24412)
方法(21177)
中国(20811)
(20043)
贸易(20031)
(19422)
数学(18837)
数学方法(18673)
(17228)
企业(17228)
地方(16084)
业经(14316)
(13761)
(11979)
产业(10940)
(10629)
(10048)
银行(10041)
(9784)
(9243)
金融(9242)
信息(9152)
(9005)
环境(8968)
地方经济(8713)
总论(8642)
信息产业(8562)
机构
大学(178749)
学院(176918)
(80433)
经济(78737)
管理(64042)
研究(62977)
理学(54657)
理学院(53929)
管理学(53185)
管理学院(52822)
中国(47375)
(38165)
(37258)
科学(36026)
(31002)
财经(29523)
研究所(27846)
中心(27724)
(26631)
经济学(26457)
(25872)
(24612)
师范(24440)
北京(24215)
(24204)
经济学院(24176)
(23539)
业大(22480)
财经大学(21673)
(21091)
基金
项目(114324)
科学(90459)
研究(84964)
基金(83679)
(72471)
国家(71965)
科学基金(60920)
社会(57263)
社会科(54475)
社会科学(54464)
基金项目(43831)
(42803)
教育(37278)
(36599)
自然(35975)
自然科(35075)
自然科学(35066)
自然科学基金(34365)
编号(34297)
资助(32959)
成果(27987)
(26479)
重点(26003)
(25658)
国家社会(24964)
课题(23728)
(22961)
发展(22006)
教育部(22006)
(21925)
期刊
(88654)
经济(88654)
研究(57646)
中国(30812)
(24655)
学报(23579)
科学(22913)
管理(22228)
(21144)
大学(18220)
(17558)
金融(17558)
学学(17094)
(15855)
问题(15592)
经济研究(15547)
教育(14960)
农业(14549)
业经(14412)
财经(14336)
国际(13296)
技术(13033)
(12456)
商业(9980)
统计(8882)
理论(8648)
(8604)
现代(8519)
图书(8312)
技术经济(8312)
共检索到268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欣  
本文基于数字贸易的内涵,通过数字贸易环境、基础、结构、潜力四个维度来构建数字贸易水平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分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关中、中原、哈长八大城市群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差异性。研究表明,2015-2021年,八大城市群数字贸易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向好发展,但城市群之间的差距却较为明显。具体来说,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数字贸易水平最高,属第一梯队;成渝、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则属于后发阶段,属第二梯队;哈长和关中城市群数字贸易发展属第三梯队。另外,从维度分解来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明显靠前,得益于其在数字贸易环境、基础、结构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飞  黄耀丽  郑坚强  李凡  
本文首先对区域旅游合作中形象差异性和可整合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影响力在于形象的整合,而旅游线路促销中则应突出各自形象的差异性,差异和整合共同存在于区域旅游合作中。在对大珠三角城市的实证分析中,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了城市间形象的亲疏关系和可能进行的形象板块划分,这将为大珠三角今后旅游合作中对外推广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操作的策略,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区域正在开展的旅游合作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问泽霞  张晓辛  
在考虑农业资源禀赋、农业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大陆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并利用1994-2012年的数据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区域差异在扩大,进口贸易的差异大于出口,区域间差异大于区域内差异;我国农产品贸易在各区域发展得很不均衡,京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领先的地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齐云英  
本文以商贸流通业的区域性差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性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实现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实现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晓美  葛京凤  刘雅楠  崔媛媛  
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得出GWR模型计算结果表和GWR模型影响因素分布图,两者结合分析了5个国家级城市群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发现,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地价均有推动作用,但每个城市群主要影响因素不同:长三角城市群地价受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和"外向带动"共同作用;珠三角是典型的政府带动下的外向型经济;京津冀是由北京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资本投入等的共同发展,地价影响因素较复杂;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地价变化和国家政策密不可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崔晓美  葛京凤  刘雅楠  崔媛媛  
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得出GWR模型计算结果表和GWR模型影响因素分布图,两者结合分析了5个国家级城市群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发现,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地价均有推动作用,但每个城市群主要影响因素不同:长三角城市群地价受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和"外向带动"共同作用;珠三角是典型的政府带动下的外向型经济;京津冀是由北京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资本投入等的共同发展,地价影响因素较复杂;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地价变化和国家政策密不可分。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创  
为了全面评估和了解中原地区的区域环境污染的分布状况及其差距,本文对中原城市群各地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废气和废水这五类污染物的排放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着重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这些研究将为政府进一步制定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和有区别的环境污染防治目标提供理论决策参考。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范秋芳  刘兰廷  
中国各区域间能源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各个区域不同指标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距,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中国大部分地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主要制约着中部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邵建平  张晓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日益拉大并显性化。其中主要的问题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收入分配的差异。文章在描述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区域差异的基础上,试图找出形成该差异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措施来缩小我国区域间收入分配的差异。文章希望通过自身的研究,为当前我国缓解区域收入分配不公的困局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锋  徐喜辉  龙如银  韩宇  
在对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运用Theil系数等方法对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Theil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呈现区域差异性,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是导致区域内差异的主要原因;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总量东部地区差异最大、中部最小,人均碳排放西部地区差异最大、东部最小,碳排放强度中部地区差异最大、东部最小;基尼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碳排放差异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运用聚类分析将全国各省碳排放现状分为优、良、中、差四大类。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转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等节能减排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慧彬  黄立军  张辰  何佳洁  
过去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经济福利转向生态福利。文章在生态效率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确定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方法为PCA-Super-SBM模型,以我国30个省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为研究对象,测算2004—2015年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Theil指数和σ收敛、绝对β收敛研究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性及其收敛性。初步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生态福利绩效的差距明显,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差异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差异,只有东部地区不具有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效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具有β收敛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存在落后省份对先进省份的"追赶效应"。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波  
近些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区域差异性发展水平一直保持持续化状态。在阐述我国流通产业整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的差异性发展水平,并从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环境、人口与社会文化、市场化发展及国际化发展四个方面研究了导致我国流通产业区域差异性发展水平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推动我国流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雪铭  倪玉娟  宋伟  
本文采用城市人居环境的综合得分作为测算对象,选择1987~2005年的数据对环渤海19个代表性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首次进行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理论的分析计算,定量阐释了研究区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均衡程度及其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发展,研究区域内城市间人居环境建设水平的均衡性不断增强,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环渤海地区城市首位分布不明显,首位城市的垄断力在不断下降;(3)城市人居环境综合得分的空间分布由"单核心"向"三核心"转变,到2005年基本形成北京、大连、青岛的三角格局;(4)根据城市人居环境位序—规模曲线形状的变化,将环渤海所选城市划分成三类:人居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阎东彬  王蒙蒙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京津冀三省(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具有经济互补性和企业受益于区域集聚经济的空间和功能一体化的城市群,这是研究空间整合、功能整合与经济互补的基本遵循。城市群的空间整合、功能整合和城市互补是当今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三个核心概念。功能空间分布的失衡与破解在国内还是一个较为崭新的研究话题。使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间互补性是否存在,以及空间整合、功能整合与经济互补性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不具有空间和功能整合效果,空间经济政策更好地集中在城市群中的较小城市内,同时城市群中不存在由城市的空间和功能整合而形成的经济互补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百灵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明确要求。文章利用泰尔指数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算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1)2007—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中等水平但不稳定,均等化水平较高的是基本设施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水平较低的是就业服务;(2)"十四五"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入上升期,预计2024年达到优秀水平,但就业和教育文化的均等化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3)武汉城市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差距的贡献最大,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3+5"城市群差距最小,而长株潭"3+5"城市群与合肥都市圈差距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