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19)
- 2023(12868)
- 2022(11251)
- 2021(10420)
- 2020(8758)
- 2019(20299)
- 2018(20504)
- 2017(40751)
- 2016(21846)
- 2015(24619)
- 2014(24859)
- 2013(24990)
- 2012(23176)
- 2011(21172)
- 2010(21426)
- 2009(20034)
- 2008(19280)
- 2007(16948)
- 2006(15368)
- 2005(13777)
- 学科
- 济(109504)
- 经济(109400)
- 管理(62114)
- 业(56310)
- 企(44708)
- 企业(44708)
- 方法(43552)
- 数学(38337)
- 数学方法(38020)
- 中国(28818)
- 地方(24832)
- 农(24263)
- 财(21573)
- 学(21379)
- 业经(20518)
- 制(17472)
- 贸(16671)
- 贸易(16660)
- 农业(16461)
- 易(16085)
- 环境(15882)
- 地方经济(14973)
- 和(14951)
- 银(14592)
- 银行(14553)
- 理论(14136)
- 行(13960)
- 融(13842)
- 金融(13841)
- 技术(12730)
- 机构
- 大学(325691)
- 学院(322725)
- 济(140757)
- 经济(137763)
- 管理(127807)
- 研究(111531)
- 理学(110244)
- 理学院(109011)
- 管理学(107387)
- 管理学院(106801)
- 中国(82241)
- 京(69762)
- 科学(66630)
- 财(63250)
- 所(55784)
- 财经(50928)
- 研究所(50476)
- 中心(48585)
- 农(46624)
- 经(46114)
- 江(46025)
- 业大(45014)
- 北京(44676)
- 经济学(43438)
- 范(42036)
- 师范(41722)
- 院(40233)
- 经济学院(38901)
- 财经大学(37736)
- 州(37493)
- 基金
- 项目(212841)
- 科学(167228)
- 研究(156469)
- 基金(154954)
- 家(133755)
- 国家(132698)
- 科学基金(113961)
- 社会(100099)
- 社会科(94893)
- 社会科学(94866)
- 基金项目(82868)
- 省(81280)
- 自然(72872)
- 自然科(71107)
- 自然科学(71094)
- 教育(70292)
- 自然科学基金(69787)
- 划(68382)
- 资助(63952)
- 编号(63690)
- 成果(51696)
- 部(47324)
- 重点(46881)
- 发(46215)
- 课题(43362)
- 创(43119)
- 国家社会(41077)
- 教育部(40787)
- 创新(40324)
- 科研(40115)
- 期刊
- 济(160206)
- 经济(160206)
- 研究(103352)
- 中国(55055)
- 管理(47696)
- 学报(46513)
- 财(45365)
- 科学(44646)
- 农(41773)
- 大学(35232)
- 学学(33333)
- 教育(29893)
- 农业(29044)
- 融(27935)
- 金融(27935)
- 技术(27372)
- 经济研究(26585)
- 财经(25252)
- 业经(24041)
- 问题(22615)
- 经(21610)
- 技术经济(17647)
- 理论(16913)
- 现代(15705)
- 贸(15691)
- 图书(15463)
- 实践(15155)
- 践(15155)
- 商业(14976)
- 科技(14359)
共检索到4785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本文对1995~2008年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我国省区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增长趋同模式相似,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部分内陆城市在人均GDP增长同时,能源消费强度仍处于上升态势,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我国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
关键词:
人均GDP 能源消费强度 收敛 城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丁建勋
本文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证实存在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能源强度,并且最优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反方向变动。在此基础上,估计了近年来我国的最优能源强度,并测算了实际能源强度与最优值的差距。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实际能源强度高于最优值达3万吨标准煤/亿元以上,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最后提出了在保持最优能源强度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李锴
本文通过分析1997—2006年我国西部和东部省区之间的能源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分别对省区及其六个产业部门的劳均GDP收敛性及其能源强度随劳均GDP变化的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六个产业部门和省区都存在劳均GDP收敛,其中,建筑业的收敛速度最快、工业最慢。第二,东西部省区之间总体的能源强度差异是收敛的,即随着东西部省区之间劳均GDP差异的缩小,其能源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的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三,西部各个产业部门相对于东部其能源强度差异收敛性存在差距,东西部省区之间在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工业上的能源强度差距是收敛...
关键词:
收敛 部门 能源强度 面板数据分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罗威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不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收敛还是发散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关键词:
人均GDP 能源消费强度 地区差异 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培
本文在利用Malmquist指数和一系列反映地区差异的统计指标对中国216个地级市1990~2004年经济增长的效率和差异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针对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经济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因子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16个地级市TFP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城市经济的地区差异明显且呈扩大趋势。2000年以来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因子强度依次为: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与市场化水平和要素投入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习明明 梁晴 傅钰
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增长和质量效率变革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构建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动态理论基础之上,利用中国254个城市2011—201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具有动态效应,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数据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省际交界相邻城市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要明显高于省内相邻城市,中西部地区相邻城市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要显著高于东部地区。以“宽带中国”为政策冲击的双重差分估计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这表明,不同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数字经济的投入和积累能够克服地理和交通的束缚,更加有利于城市群集聚发展和跨省市的经济区建设,尤其是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红星
基于我国35个大中城市1988-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平稳性检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集约度与城市经济规模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城市经济规模对土地集约度的弹性系数为正值,且呈逐渐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而不必过度依赖土地要素的投入。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立祥 赵蓉
以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模型(EKC)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大陆地区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大气污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对中国污染气体排放起促增效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大气污染产生了积极的减排效应,而政府管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甚微。同时运用门限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印证了能源强度与大气污染呈"倒N型"特征。最后结合EKC曲线的特征和结论证明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城市已率先越过拐点并保持相对稳定,且环境质量改善比较明显。部分东南部省份已经越过EKC曲线的拐点,但大气质量改善压力仍然巨大。多数中部和西部省份处于峰值阶段,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峻。因此建议根据各地区在EKC曲线的不同位置制定差异化政策,以同时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双重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
大气污染 EKC曲线 空间计量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子惠 古丽娜尔·玉素甫
选取2010—2020年RCEP成员国面板数据,借鉴经典的Markandya研究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收敛;中国与RCEP发达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差异逐渐收敛,而发展中成员国与中国的能源强度差距逐渐扩大。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外商直接投资还未达到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的提升会促使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当超过门槛值后能源强度差异将逐渐扩大。为此,中国要利用好RCEP合作平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以命运共同体定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市场化程度 经济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子惠 古丽娜尔·玉素甫
选取2010—2020年RCEP成员国面板数据,借鉴经典的Markandya研究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收敛;中国与RCEP发达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差异逐渐收敛,而发展中成员国与中国的能源强度差距逐渐扩大。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外商直接投资还未达到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的提升会促使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当超过门槛值后能源强度差异将逐渐扩大。为此,中国要利用好RCEP合作平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以命运共同体定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市场化程度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云波 李锴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性及其能源消费强度随人均GDP变化的收敛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并且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能源消费强度随产业结构的改善、能源价格的提高、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而降低,随FDI的增加而略有提高。第三,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随中国与八国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能源价格差异、技术进步差异的缩小而缩小,但随FDI差异的缩小而有微小的增加,与产业结构差异的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第四,中国与八国人均...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强度 收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范厚明 马梦知 温文华 屈莉莉
在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协调港口与城市的关系已成为实现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明晰港城协同发展程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制定港城协同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本文首先建立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以上海、深圳、香港等9个港口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然后以这9个城市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港城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协同度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港城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不仅可为港城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各港口城市制定促进港城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港城系统 协同度 城市经济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成 于海琪 陕立勤
文章研究了我国沿海部分城市,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在结合相关国际通用指标的前提下,针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特点,设计了符合实际的经济增长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并根据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分别线性拟合了我国沿海城市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秦敬云
本文在小型开放经济框架下重点分析了城市经济增长中资本、劳动力、土地和技术等要素的独特供求机制。认为在小型开放经济框架下,资本盈利率和劳动力期望工资分别是资本和劳动力供求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土地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则受到劳动力和资本高度流动性的间接影响,而技术传播障碍的消除也使得技术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获得方式及其贡献都具有独特性。
关键词:
城市经济增长 小型开放经济 供求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志基 贺灿飞 王伟凯
研究探讨2004年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对中国地级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影响。通过计算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分析其空间差异性;构建结构方程计量模型,验证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4~2008年期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弹性系数绝对值以大于1为主,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弹性系数总体小于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土地利用变化和城市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