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82)
- 2023(14026)
- 2022(12559)
- 2021(11834)
- 2020(10156)
- 2019(23900)
- 2018(24110)
- 2017(47554)
- 2016(26041)
- 2015(29715)
- 2014(30306)
- 2013(30215)
- 2012(28035)
- 2011(25626)
- 2010(25783)
- 2009(24006)
- 2008(23845)
- 2007(21228)
- 2006(18605)
- 2005(16490)
- 学科
- 济(108106)
- 经济(107990)
- 管理(73504)
- 业(68743)
- 企(54871)
- 企业(54871)
- 方法(51579)
- 数学(45296)
- 数学方法(44860)
- 中国(30007)
- 农(29602)
- 财(25943)
- 学(24888)
- 地方(23915)
- 业经(21812)
- 贸(20722)
- 贸易(20713)
- 易(20084)
- 农业(19559)
- 制(19385)
- 环境(19245)
- 和(17835)
- 理论(16686)
- 银(16410)
- 银行(16357)
- 务(15982)
- 财务(15912)
- 财务管理(15873)
- 行(15569)
- 融(15278)
- 机构
- 大学(384984)
- 学院(382531)
- 济(151158)
- 管理(150231)
- 经济(147607)
- 理学(129953)
- 理学院(128424)
- 研究(128334)
- 管理学(126222)
- 管理学院(125531)
- 中国(94616)
- 京(82860)
- 科学(82402)
- 财(69073)
- 所(65966)
- 农(64417)
- 研究所(60257)
- 业大(59290)
- 中心(57903)
- 财经(55874)
- 江(55385)
- 北京(52776)
- 范(51315)
- 师范(50874)
- 农业(50859)
- 经(50469)
- 院(46431)
- 州(45703)
- 经济学(45142)
- 财经大学(41307)
- 基金
- 项目(257594)
- 科学(200248)
- 研究(186185)
- 基金(184832)
- 家(161292)
- 国家(159977)
- 科学基金(135705)
- 社会(114739)
- 社会科(108521)
- 社会科学(108488)
- 省(100604)
- 基金项目(99790)
- 自然(89508)
- 自然科(87232)
- 自然科学(87207)
- 自然科学基金(85596)
- 划(85322)
- 教育(84706)
- 编号(77382)
- 资助(76208)
- 成果(62780)
- 重点(57604)
- 部(56474)
- 发(55209)
- 课题(52618)
- 创(52272)
- 科研(49389)
- 创新(48850)
- 教育部(47661)
- 大学(47447)
- 期刊
- 济(165080)
- 经济(165080)
- 研究(110808)
- 中国(65738)
- 学报(62465)
- 农(57568)
- 科学(56636)
- 管理(51380)
- 财(50555)
- 大学(45759)
- 学学(42831)
- 农业(39653)
- 教育(38177)
- 技术(31443)
- 融(30818)
- 金融(30818)
- 业经(27838)
- 财经(26365)
- 经济研究(25589)
- 问题(24080)
- 经(22357)
- 图书(21727)
- 业(20258)
- 理论(19385)
- 技术经济(18906)
- 资源(18490)
- 科技(18106)
- 商业(17878)
- 实践(17847)
- 践(17847)
共检索到549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陆佩华 王英利 游珍 王琳
界定了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概念,指出了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和意义,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对1997-2012年间中国学术期刊网(知网)、万方数字资源系统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的183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的数量特征、内容构成、因子选择、类型划分,RS和GIS技术在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中的应用发展,以及生态敏感区研究领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态势。
关键词:
城市生态敏感区 文献 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军会 高吉喜 马苏 王文杰 邹长新
采用遥感和GIS技术,针对区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等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建立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定量揭示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及地域空间差异,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红线控制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沙化以轻度敏感为主,敏感性程度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和北方地区的主要沙漠边缘和沙地;土壤基质多为沙粒、冬春季节多大风且植被覆盖率较低是土地容易发生沙化的主要原因。2土壤侵蚀以轻度敏感和不敏感为主,受降雨强度和地质条件空间差异影响,敏感性等级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湿润地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石漠化以不敏感为主,受岩溶地质条件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博文 罗岚 王雅楠 周雪 杨小芳 陈伟 姚顺波
为实现精准识别和精准扶贫的目标,通过多维贫困测度法探索贫困的深度和诱因变得尤为重要。基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的调研数据,采用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测度方法从收入、健康、教育、生活设施和自然地理环境5个维度对贫困地区农户进行多维贫困测度与分解。研究表明:(1)单一维度上,农户贫困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各维度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2)多维度贫困测度上,多维贫困指数随着贫困剥夺维度K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变化趋势呈现倒"S"型曲线,变化速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3)多维贫困指数以及发生率高于其他研究,表明生态敏感区的异质程度高;(4)多维贫困指数存在地区异质性;(5)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存在维度差异性,教育、收入、健康和基础设施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牛强 李县 于立
本文认为某些生态因子具有瓶颈特性,一旦它们的评价值超过敏感阈值,对应地段的生态敏感性就会急剧提高,而不论其他因子的评价结果,本文称这类因子为生态瓶颈因子。据此,本文根据变权理论,提出了生态瓶颈因子优先的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它在综合多个因子评价结果过程中,对超过敏感阈值的瓶颈因子会动态增加其权重以保证这些敏感地段在最终评价结果中得以体现,从而反映出瓶颈因子的作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其他生态因子的效果,评价结果更为合理。最后,以毗邻湖北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陶港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牛强 李县 于立
本文认为某些生态因子具有瓶颈特性,一旦它们的评价值超过敏感阈值,对应地段的生态敏感性就会急剧提高,而不论其他因子的评价结果,本文称这类因子为生态瓶颈因子。据此,本文根据变权理论,提出了生态瓶颈因子优先的变权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它在综合多个因子评价结果过程中,对超过敏感阈值的瓶颈因子会动态增加其权重以保证这些敏感地段在最终评价结果中得以体现,从而反映出瓶颈因子的作用,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其他生态因子的效果,评价结果更为合理。最后,以毗邻湖北网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陶港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雅婷 周忠发 闫利会 牛颖超 王历
贵州省石漠化演变态势遏制了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需要。为响应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加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工作,遏制贵州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研究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针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等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依据《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2015-06)建立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评价贵州省石漠化敏感性现状,划定石漠化敏感区生态保护红线,定量揭示贵州省石漠化敏感区生态红线现状及地域分异,并根据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2011年贵州省石漠化敏感性以强度敏感性为主,面积达36 227.83 km~2,占全省喀斯特地貌面积的32.23%,总体分布规律呈条带状分布;(2)通过叠加分析得出石漠化敏感区的空间分布与石漠化现状有一定关系,表现为除去无明显石漠化、潜在石漠化、不敏感性、轻度敏感性之外,已石漠化土地与中度以上敏感性所占面积比例变化趋势呈正相关。(3)贵州省石漠化敏感区生态红线面积达6 814.25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87%;主要由破碎斑块组成,较集中分布于贵州北部、南部及西部地区,其中遵义市、毕节市以及黔南州面积最大、最集中;(4)石漠化敏感区生态红线的管控措施应实施治理与保护并行,主要以保护为主,同时,加强石漠化敏感区综合治理以及生态保护政策体系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龚俊朋
分析了生态敏感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模式和目标,构建了包含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四要素的生态敏感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框架。明确了该框架下生态敏感区只有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经济为发展模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才能够实现生态敏感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一思路最终推导出了生态敏感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生态敏感区 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慧敏 罗庆 李小建 高更和
通过借鉴MPI方法,使用河南省淅川县146户被调查农户的教育、健康、生活水平3个维度的7个指标数据对农户多维贫困进行测量。样本中,农户多维贫困特征明显,有较大比例的农户处于收入维度之外的多维贫困状态,房屋结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医疗支出为家庭主要的致贫因素。此外,从个体、家庭、村庄等方面对农户处于多维贫困状态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学生数量、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村庄水利设施状况、村庄到县城的距离6个影响因子均对农户处于多维贫困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被调查农户多维贫困程度,扶贫措施应将家户健康、教育维度的因素考虑在内,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逐步提高农户生活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铁飞 张振国
本文以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敏感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从空间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适宜度问题。文章首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与环境适宜度的概念进行了讨论与界定,然后根据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影响特点,结合研究区的自然和生态特征,运用TM影像与DEM模型,对研究区地表切割程度、坡度、坡向等进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并运用归一化指数(NDVI)刻画了研究区的植被状况,根据这些指标对研究区进行旅游开发适宜区划分,共划分出3个适宜区和1个次适宜区。在此基础上,就生态与环境适宜度对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①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本地区的生态与自然环境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传华 张凤太 王钟书 邓炜
评估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有助于揭示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动态演化规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江津区为例,在剖析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土地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研究村域尺度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江津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逐渐变坏,总体表现出低等级村域空间挤压高等级村域空间的趋势,且土地生态系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2)江津区土地经济系统发展呈现向好趋势,但土地经济系统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并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分界;(3)江津区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朝着子系统相互促进的方向演进,但全区整体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还有待提升;(4)江津区村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高耦合协调的村域零星分布,中、低耦合协调的村域广泛分布,失调村域主要分布在城区范围之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国宁
2022年8月3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目前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我国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2022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气候,与此同时,我国内蒙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国宁
2022年8月3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目前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我国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2022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遭遇了自1961年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气候,与此同时,我国内蒙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咏华 项亚量
生态敏感区环境的复杂性对处于区内的建筑遗产保护提出挑战,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体现了单纯的文物本位价值观,忽视了生态敏感区的特性及其对保护区划分、空间格局保护及遗产保护策略的主导性和先决性。重新审视处于生态敏感区内的建筑遗产保护问题,认为建筑遗产与特定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和高度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流程和技术方法进行再思考。提出了基于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整体性的可辩护的规划框架,将现行保护规划中环境规划部分从一个独立的简单的单项规划转变为生态先导下的一系列规划环节,强调在特定生态敏感区的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对以建筑遗产评价为主导的保护区划的修正和补充。最后结合之江大学旧址保护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秀媚 冯健
"空心村"问题是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导致大量农村出现"人走屋空、外扩内空"的现象。现行空心村整治规划实践往往重建设规划而缺少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内容体系支撑。以宁夏西吉县作为实证研究地区,结合其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多因素综合评价等方法开展空心村整治规划研究,构建起空心村整治"县—乡镇—村"3级规划体系。在体系构建中的县、乡镇、村庄3个层面分别以生态适宜性评价、村庄综合发展能力评价、村庄空心化程度和类型诊断为主要内容,形成空心村"整治片区划分—整治方向选择—整治模式选取"的技术路线和内容体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杰 龚健 李靖业
河湟谷地位于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存在冲突,因此评估其景观格局变化作用下的生境质量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改良的Flow转移矩阵表征了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过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5—2015年河湟谷地的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冷热分布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要素异质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河湟谷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异质化特征;②"贵德—乐都"连线是河湟谷地生境质量的分界线,总体呈"南优北劣""南热北冷"的分布态势;③生境质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等景观指数以及草地、林地景观规模关联度较高,与建设用地面积关联度较低,表明在生态保护政策作用下,建设用地以侵占林地、草地等高生境类型以外的景观为主。研究结果可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与景观联动关系,指导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