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27)
- 2023(10758)
- 2022(9603)
- 2021(9125)
- 2020(7626)
- 2019(17890)
- 2018(18008)
- 2017(35462)
- 2016(19194)
- 2015(21623)
- 2014(21764)
- 2013(21788)
- 2012(20007)
- 2011(18169)
- 2010(18182)
- 2009(16745)
- 2008(16281)
- 2007(14011)
- 2006(12577)
- 2005(10894)
- 学科
- 济(78039)
- 经济(77953)
- 管理(53428)
- 业(49290)
- 企(39524)
- 企业(39524)
- 方法(36179)
- 数学(31763)
- 数学方法(31451)
- 中国(24287)
- 农(20032)
- 财(17649)
- 地方(17050)
- 学(16573)
- 业经(16024)
- 贸(14263)
- 贸易(14254)
- 制(14197)
- 易(13815)
- 农业(13136)
- 环境(13127)
- 和(12514)
- 银(12114)
- 理论(12113)
- 银行(12081)
- 行(11561)
- 技术(11386)
- 融(10856)
- 金融(10854)
- 划(10597)
- 机构
- 大学(279662)
- 学院(276550)
- 管理(111606)
- 济(108882)
- 经济(106278)
- 理学(96979)
- 理学院(95824)
- 管理学(94260)
- 管理学院(93759)
- 研究(92429)
- 中国(67756)
- 京(60613)
- 科学(58202)
- 财(50092)
- 所(45997)
- 研究所(41946)
- 财经(40781)
- 中心(40714)
- 农(40639)
- 业大(40569)
- 北京(38721)
- 江(38299)
- 范(37709)
- 师范(37406)
- 经(36974)
- 院(34226)
- 经济学(32095)
- 农业(31972)
- 州(31959)
- 师范大学(30658)
- 基金
- 项目(189736)
- 科学(148897)
- 研究(138537)
- 基金(137543)
- 家(119420)
- 国家(118477)
- 科学基金(101722)
- 社会(86294)
- 社会科(81749)
- 社会科学(81726)
- 基金项目(74858)
- 省(72838)
- 自然(66975)
- 自然科(65334)
- 自然科学(65320)
- 自然科学基金(64106)
- 教育(62553)
- 划(62243)
- 编号(57265)
- 资助(55908)
- 成果(46054)
- 重点(41813)
- 部(41600)
- 发(40323)
- 课题(38757)
- 创(38751)
- 创新(36149)
- 科研(36020)
- 教育部(35449)
- 项目编号(35012)
- 期刊
- 济(118277)
- 经济(118277)
- 研究(84065)
- 中国(45575)
- 学报(41709)
- 管理(39730)
- 科学(39588)
- 农(36008)
- 财(34139)
- 大学(31102)
- 学学(29169)
- 教育(28467)
- 农业(25507)
- 技术(22570)
- 融(22269)
- 金融(22269)
- 业经(19586)
- 财经(18831)
- 经济研究(18569)
- 问题(17851)
- 经(15887)
- 图书(15396)
- 理论(15103)
- 实践(14010)
- 践(14010)
- 现代(13609)
- 科技(13424)
- 技术经济(13257)
- 资源(12987)
- 商业(12730)
共检索到394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席珺琳 吴志峰 冼树章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敞空间和游憩场所,对城市生态、市民交往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梳理法,对近15年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行梳理,结论如下:(1)滨水空间与城市的关系愈发紧密,并成为激发城市新活力的重要举措;(2)开发利用的视角从单一转向多样,但从滨水空间本身出发仍是主流;(3)规划设计层次多样,但缺乏多学科的综合考虑;(4)当前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存在开发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性的规划不足、定量研究偏少等问题。论文从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的系统性、创新性和新技术应用、加强开发规划管理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展望,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席珺琳 吴志峰 冼树章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敞空间和游憩场所,对城市生态、市民交往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梳理法,对近15年的城市滨水空间研究进行梳理,结论如下:(1)滨水空间与城市的关系愈发紧密,并成为激发城市新活力的重要举措;(2)开发利用的视角从单一转向多样,但从滨水空间本身出发仍是主流;(3)规划设计层次多样,但缺乏多学科的综合考虑;(4)当前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存在开发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性的规划不足、定量研究偏少等问题。论文从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的系统性、创新性和新技术应用、加强开发规划管理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展望,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甫园 王开泳 陈田 李萍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领域。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界定了城市生态空间的概念,总结了国内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和局限,指出国外研究在城市生态空间对居民福祉作用与机理,生态空间感知、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空间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影响及其机理,生态空间治理方法与原理,公平理念指引下生态空间格局及其优化等5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空间分析、心理感知与社会调查等多方法的应用。基于国内研究局限,借鉴国外研究进展,提出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甫园 王开泳 陈田 李萍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领域。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界定了城市生态空间的概念,总结了国内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和局限,指出国外研究在城市生态空间对居民福祉作用与机理,生态空间感知、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空间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影响及其机理,生态空间治理方法与原理,公平理念指引下生态空间格局及其优化等5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空间分析、心理感知与社会调查等多方法的应用。基于国内研究局限,借鉴国外研究进展,提出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应以居民福祉为核心,重视加强社会—生态空间的交互关系与机理研究,推进生态空间格局公平性及其规划模式研究,加强城市生态空间的空间治理与优化调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注重融入人文—经济地理研究思想及其综合方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苏婷 刘玮辰 吴巍 陈江龙
城市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态势、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再开发日益成为助推城市更新、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综合认知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状况,论文从滨水区概念、滨水区再开发概念、空间过程、演进路径、组织模式、驱动机理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相关进展,并进行评述和展望。研究发现:(1)滨水区再开发的空间演变趋势是从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由较为单一的用地类型向多元用地类型转变;(2)从空间过程演变中凝练出滨水区主要朝着物质空间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休闲娱乐共享愿景、历史文化保护4种不同的时空演进路径进行再开发;(3)滨水区再开发组织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体、私营主体、公私合作3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形成的滨水区再开发组织模式,与由港口、环境、经济、政策、文化等构成的社会环境系统交织一起共同作用于滨水区再开发;(4)未来,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研究应该重视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创新,重视滨水区再开发动态演化路径研究,深入剖析滨水区再开发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机理,加强对滨水区再开发多重效应的系统分析,建立助推城市更新的滨水区再开发管控方法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华 田逢军
国民休闲背景下,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析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结果表明:江南大学商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是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但机构间仅存在少量合作关系;核心作者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呈现出从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单一问题研究向多维综合研究发展的趋势;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模式、城市休闲吸引物、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和城市休闲者等研究构成了我国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在对国内相关研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华 田逢军
国民休闲背景下,城市休闲空间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分析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结果表明:江南大学商学院和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是国内城市休闲空间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但机构间仅存在少量合作关系;核心作者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呈现出从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单一问题研究向多维综合研究发展的趋势;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模式、城市休闲吸引物、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和城市休闲者等研究构成了我国城市休闲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在对国内相关研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磊 李贵才 林姚宇 叶磊
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减排的背景下,城市的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碳减排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运行及城市各要素具一定锁定效应,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手段,因此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从基本概念出发,厘清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并对国际、国内相应研究的方法与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在明晰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逻辑框架的基础上,定量研究其关系是相关研究的主流方向;由于国内城市的特殊性,在国内开展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能正确认识国内的实际情况,为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规划 空间形态 碳排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邓羽 陈田 刘盛和
城市物质空间更新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速度与范围正在逐渐加大,且深度作用于社会经济空间重构过程。本文首先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凝练了在城市物质空间更新背景、演替脉络、更新模式及策略方面的核心思想与评判方法,总结了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其次,从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空间判定与时空组织模式、建筑资产拆损、更新模式与综合评估、影响因素与机制定量研究方面对中国未来的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研究进行了展望。最后,本文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邓羽 陈田 刘盛和
城市物质空间更新是城市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速度与范围正在逐渐加大,且深度作用于社会经济空间重构过程。本文首先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凝练了在城市物质空间更新背景、演替脉络、更新模式及策略方面的核心思想与评判方法,总结了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其次,从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空间判定与时空组织模式、建筑资产拆损、更新模式与综合评估、影响因素与机制定量研究方面对中国未来的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研究进行了展望。最后,本文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大背景下,有必要加强中国城市物质空间更新的系统研究、综合研究、动态研究和定量研究,进而为制定因地制宜的物质空间更新优化调控政策和方案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巍 赵晓杰 王楠 胡细英 陈敏
文章紧扣城市跨江发展的主题,对中国城市跨江发展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挖掘城市跨江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城市跨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动力机制各具特色,且同一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跨江发展过程与机制也有所差异;已有研究侧重从城市经济学、规划学视角展开,研究内容集中于滨江城市类型、跨江发展模式、过程阶段、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不足,缺乏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待加强。快速城市化的宏观背景为我国城市跨江发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强城市跨江发展的定量分析,并在注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不同类型跨江城市间的比较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子鑫 朱传耿
区域空间整合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调整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区域空间整合的研究主要包括:空间整合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内容与目标、动力机制、整合模式及整合对策等。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区域空间整合研究提出了4个方面的展望:加强区域空间整合的理论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的空间整合研究、加强对边缘区域的空间整合研究以及深化区域空间整合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
区域空间整合 研究进展 研究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康 孙东琪
收缩正成为"新常态"席卷全球,引发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局部收缩也开始在我国部分城市区域显现。城市收缩是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经济地理学者亟需关注和研究的新命题。文章从收缩的概念内涵、收缩城市的空间分布与特征类型、收缩的量化测度、城市收缩的动因机制和作用过程、城市收缩的模拟与响应策略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城市收缩具有显著的全球性、地方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特征,没有统一的分析模式,中国城市收缩的研究亟需建立本土化的分析框架;既有的相关研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璐
结合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从古典区位论到关系区位论、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从等级结构到网络体系等阶段性演进,结合已有研究主要进展以及今后拓展重要方面,从研究维度、广度、深度、方法四个方面论述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定量测度,并结合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空间战略规划关注重点从空间邻近性到网络连接性的转变,立足中国情景以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从等级化和网络化协同发展的视角,提出我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方向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胜辉 徐礼来 黄云凤 黄葳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叠加使城市成为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许多关键风险集中的区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城市面临的重大挑战。以空间形态作为切入点,开展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日益成为城市环境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归纳,综述了城市空间形态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影响及评估方法、城市空间形态与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主要风险之间的关系、空间形态应对策略以及规划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