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61)
2023(12241)
2022(10389)
2021(9865)
2020(8297)
2019(19163)
2018(18772)
2017(37813)
2016(19747)
2015(22360)
2014(22083)
2013(21649)
2012(20085)
2011(17722)
2010(17923)
2009(16387)
2008(15871)
2007(13810)
2006(12087)
2005(10563)
作者
(53551)
(44607)
(44448)
(42451)
(28700)
(21179)
(20351)
(17177)
(17070)
(15636)
(15141)
(14812)
(13883)
(13871)
(13711)
(13506)
(13093)
(12896)
(12822)
(12723)
(10814)
(10736)
(10582)
(10282)
(10131)
(10094)
(9679)
(9404)
(8960)
(8596)
学科
(87063)
经济(86965)
管理(58468)
(55081)
方法(44861)
(43929)
企业(43929)
数学(41239)
数学方法(40832)
(28245)
中国(27559)
(22093)
(18011)
(16369)
贸易(16355)
业经(16133)
(15891)
地方(15881)
(14530)
银行(14522)
(13921)
金融(13920)
(13900)
农业(13683)
(13554)
财务(13518)
财务管理(13480)
企业财务(12849)
(12292)
财政(12201)
机构
大学(282116)
学院(278286)
(124442)
经济(122037)
管理(114859)
理学(99515)
理学院(98567)
管理学(97153)
管理学院(96619)
研究(87973)
中国(70422)
(63232)
(58201)
财经(48980)
科学(47987)
(44754)
中心(42683)
(40696)
经济学(40096)
(39236)
财经大学(36874)
经济学院(36537)
北京(36482)
研究所(36242)
业大(35758)
(35474)
(33724)
师范(33422)
(32079)
(31141)
基金
项目(187379)
科学(150557)
基金(141203)
研究(138555)
(121592)
国家(120343)
科学基金(105638)
社会(92195)
社会科(87690)
社会科学(87665)
基金项目(74390)
(69285)
自然(66972)
自然科(65518)
自然科学(65500)
自然科学基金(64340)
教育(63883)
(59140)
资助(58245)
编号(55468)
成果(44443)
(43372)
重点(41062)
国家社会(39564)
(38997)
(38892)
教育部(38526)
人文(37515)
创新(36449)
课题(36297)
期刊
(128501)
经济(128501)
研究(85896)
(49047)
中国(48583)
管理(42449)
学报(35112)
科学(34885)
(29718)
(29698)
金融(29698)
大学(28849)
学学(27110)
财经(25166)
技术(24068)
教育(22521)
经济研究(21834)
(21489)
业经(20012)
农业(19884)
问题(19616)
(15523)
统计(15483)
理论(15459)
实践(13840)
(13840)
技术经济(13804)
(13714)
商业(13668)
现代(12677)
共检索到4096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何晓波   石成   宗庆庆  
本文通过2010年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与2015—2017年网络大样本家政从业者信息数据的匹配,研究了以街道层面高低技能比为代理变量的需求对城市家政市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高低技能比每上升1个标准差(约48个百分点),家政女工的预期月工资将提高101元左右,约为样本期内平均月工资的2.5%。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这种影响在不同工资分位点上有显著异质性,最低和最高工资分组点对高低技能比变化的反应最为敏感。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基准保持一致。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赵晓露  
市场分割导致国内大循环不畅,严重影响内需潜力的释放以及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文章测算了2006—2021年中国200个城市市场一体化指数,基于空间视角探讨市场一体化程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促进居民消费增加,这一作用主要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减少流通费用实现。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间居民消费的空间外溢性,促进周边城市居民消费提升,稳步实现区域消费扩容提质。异质性分析表明: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对不同分项消费支出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一、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的正向促进作用依次减弱;对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居民消费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当前仍存在大量低效率企业,加重了资源错配与供求不均衡,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渠道发挥作用。政府应破除行政壁垒,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流通主体积极性和竞争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霍春辉  张银丹  田伟健  
通过全国303个城市创新指数匹配当地市长和市委书记数据,考察了地方领导人任期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市长任期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效应呈倒"U"型特征,当市长任期为4. 4年时,任期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效应达到最大,但市委书记任期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籍贯地、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特征分组中,市长任期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在晋升年龄限制假说下,对于晋升受年龄限制的市长组,其任期与城市创新力间关系的拐点值以及拐点右侧负向影响的程度皆高于晋升不受年龄限制的市长组;对于创新水平居中的大多数城市而言,市长任期与城市创新力的倒"U"关系显著成立,但对于创新能力过高或过低的城市,市长任期对城市创新力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熹微  邹克  郑云丹  
基于2003-2016年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分布滞后、交互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投资、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投资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果不同,投资驱动效果是短期的,长期呈现明显负效应;创新驱动长期效应表现为正负交替特征;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依赖投资结构与技术积累的路径;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存在差异化的门槛效应,当创新水平超过阈值时才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过度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鉴于此,可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彭冲  金培振  
本文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构建上海的网格化数据集,实证检验街区层面的道路密度对消费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更高的路网密度提升了服务消费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等级低的路网其密度越高越有利于消费活力的提升,上述效应呈现显著的“中心-外围”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提升道路连通性通过影响人流量增强消费活力,这种机制在等级低、步行友好的道路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消费活力会资本化到房价和住宅租金中。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修岩  刘茜  
基于1996—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区域自身的开放程度以及相邻地区的开放程度考察贸易开放对区域城市集中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区域内部的城市集中,相邻地区贸易开放程度的扩大会造成本地区城市集中度的下降,同时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规模对城市集中度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雷达  马骏  
本文从货币发行国与使用国角度入手,基于国家层面多边(多种货币在多个国家使用)外汇交易数据,采用货币发行分布和货币使用分布指标衡量货币国际化水平,对影响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发行国的经济体量越大、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越高、货币网络外部性越大,其货币国际化水平越高。同时货币发行国与使用国间汇率波动越小、贸易投资额越大、地理和文化间距离越近,则使用国越倾向使用该货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昀  孙款款  
本文从城市层面对我国2009—2019年产品市场分割水平进行了测度。首先,在现有价格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构建融合经济权重的市场分割测算方法;然后,基于2009—2019年238个城市16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产品市场分割程度进行了测算,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国内产品市场分割的演进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通过测算各省份内部的市场分割程度,比较了省内城市之间以及与省外地区分割程度的差异。结果发现:整体来看,国内产品市场分割水平呈下降趋势,产品市场趋于整合,全国市场统一性逐渐增强;分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分割程度较低,而东部地区市场分割程度相对较高。此外,省份内部城市之间与省外地区的市场分割程度差距逐渐缩小,发现省际的“边界效应”在减弱。本文的研究为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桐庆  朱喜钢  
在中西方城市空间中,街道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包含公共交往与通道功能,是城市不同职能空间的过渡、缓冲区域。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市街道空间面临环境质量低下、机动车泛滥、缺乏安全感甚至是名存实亡的严峻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发展经验的学习比较,认为道路建设标准单一,机械城市主义思想、经济利益驱动、城市人口、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以及虚拟网络的冲击是街道空间衰落的主要原因,并引入人性化道路标准和共享街道的理念,探索解决我国城市道路现状问题,建设良好街道空间的途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小菲  岳中刚  周勤  
数字金融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新型金融产品影响城市创新发展。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对数字金融降维发现,相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而言,覆盖广度更有助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促进资本集聚和高素质劳动力集聚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此外,数字金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本文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发展、城市创新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吕建兴  张少华  李明月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同时也处于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关键环节,那么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本文基于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Global Trade Alert,GTA),构建2005—2018年贸易摩擦发起国-承受国-产品-时间维度的面板数据,利用泊松伪极大似然(PPML)估计技术实证分析全球贸易摩擦对我国进出口的直接效应和第三国效应。研究发现:当前全球贸易摩擦的目标对象国已经从我国转移到多个目标国,而且主要围绕中低端产品和关税、进口控制措施以及边境后措施等方面。我国因其独特的大国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全球贸易体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全球贸易摩擦总体导致我国出口增长19.43%,进口增长6.08%;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南北间和南南间的贸易摩擦。虽然贸易摩擦导致我国与发起国和承受国的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呈现不对称效应;同时,与进口限制措施显著促进我国与承受国、发起国的贸易不同,出口限制措施显著抑制我国从承受国的进口和对发起国的出口,而促进我国从发起国的进口。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全面理解全球贸易摩擦的影响以及检验我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贾锐宁  徐海成  
利用2012年中国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11—2012年中国89个城市的日度污染数据和气象数据,构建基于动态空间面板的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费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费对城市空气污染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即短期内属地城市和邻域城市的空气污染程度分别提升了20.4%与18.8%,长期的促增作用则分别达到46.9%和64.8%;当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和路径依赖特征时,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费对城市空气污染的促增作用被高估2.4%,同时泄漏效应以及建立在乘数效应基础上的更为严重且更为深远的长期影响亦被忽视;在排除收割效应的影响后,上述促增结论依然稳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谭玉松   董直庆  
碳排放绩效提升是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新一轮智能技术革命出发,利用中国城市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工业智能化发展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及可能的传导路径。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有助于碳排放绩效的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与要素优化配置是工业智能化提升碳排放绩效的有效路径;城市规模与资源依赖属性成为工业智能化作用存在差异的重要成因,适度的城市规模与非资源依赖型城市工业智能化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外部环境是影响工业智能化作用效果的关键,其中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增强了中国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而市场化环境却表现出显著负向作用,暗示了环境规制在降低污染排放中的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斌  李秋静  李川川  
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型项目,在新冠疫情期间实现逆势增长,发挥了国际运输新动脉的作用。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和合成控制法,利用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跨境铁路运输是否加快了中国向西开放。研究发现:首先,跨境铁路运输显著促进了中国对欧洲、中亚等国的出口贸易,加快了中国向西开放的步伐。其次,机制分析表明,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了固定贸易成本,通过降低综合运输成本减少了可变贸易成本。再次,拓展分析表明,从班列类型看,相对于中亚班列,中欧班列对价值链产品的出口促进作用更强;从出口二元边际看,中欧班列对扩展边际的促进作用更强,而中亚班列对集约边际的促进作用更强。总之,进一步发挥跨境铁路运输等基础设施的作用对中国“稳外贸”至关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