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22)
2023(9696)
2022(7682)
2021(6752)
2020(5669)
2019(12585)
2018(12845)
2017(25610)
2016(14102)
2015(15962)
2014(16186)
2013(15785)
2012(14476)
2011(13134)
2010(13474)
2009(13030)
2008(12941)
2007(11656)
2006(10823)
2005(10161)
作者
(40512)
(33527)
(33481)
(32296)
(21377)
(15868)
(15302)
(12834)
(12668)
(12002)
(11585)
(11197)
(10860)
(10599)
(10521)
(10361)
(9881)
(9833)
(9735)
(9696)
(8606)
(8131)
(8096)
(7617)
(7595)
(7589)
(7582)
(7469)
(6711)
(6497)
学科
(60555)
经济(60459)
管理(44443)
(40753)
(31155)
企业(31155)
中国(23699)
方法(21631)
数学(18963)
数学方法(18832)
(18583)
(18142)
(17307)
业经(14512)
(12527)
地方(12382)
农业(12137)
(12031)
银行(12017)
(11520)
(10367)
贸易(10359)
(10264)
金融(10262)
体制(10229)
(10097)
环境(9980)
(9565)
(9490)
财务(9460)
机构
大学(209872)
学院(208382)
(91419)
经济(89395)
管理(77455)
研究(71824)
理学(65625)
理学院(64904)
管理学(63964)
管理学院(63587)
中国(55427)
(47039)
(45099)
科学(39970)
财经(36342)
(35220)
(32828)
(32236)
中心(31932)
研究所(31124)
(29959)
经济学(29607)
北京(28604)
(27082)
师范(26844)
财经大学(26797)
业大(26731)
经济学院(26674)
(26212)
(25300)
基金
项目(130309)
科学(104006)
研究(98000)
基金(96042)
(82247)
国家(81605)
科学基金(70399)
社会(65755)
社会科(62361)
社会科学(62348)
基金项目(50737)
(49378)
教育(44738)
自然(42482)
(41660)
自然科(41459)
自然科学(41450)
自然科学基金(40680)
编号(39503)
资助(37935)
成果(33119)
(29980)
(29893)
重点(29408)
(28590)
国家社会(27978)
课题(27921)
(26532)
教育部(26199)
人文(25390)
期刊
(106935)
经济(106935)
研究(69675)
中国(42171)
(35917)
管理(30487)
(28611)
学报(27460)
科学(27451)
(23025)
金融(23025)
大学(22135)
学学(20799)
教育(20742)
财经(18736)
农业(18727)
业经(17268)
经济研究(17166)
技术(16913)
问题(16789)
(16168)
(11916)
现代(10914)
理论(10355)
商业(9926)
国际(9893)
技术经济(9790)
(9557)
经济问题(9243)
改革(9104)
共检索到323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力  陈浩  
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阶段差异进行了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分析,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驱动因素各有不同。一般地说,投资对城市化的促进弹性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工业发展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的驱动作用较为稳定且高于第二产业;在城市化的整个过程中,科技与教育都具有稳定的推动作用;财政支出比重的扩大对城市化的驱动效果并不明显。为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应积极刺激消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布局、重视发展科技与教育、调动市场机制对城市化的驱动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程开明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出现一些新特征与不同认识。基于最新统计数据。利用 S曲线模型、空间自相关、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化时空特征与主要论争进行再考察。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正处于 S 型曲线的中期阶段,空间上呈现出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明显。近几年城市化速度并非过快,但粗放型增长模式突出;区域间城市化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但省际间的差异在缩小;大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城市,初步体现出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许抄军  罗能生  王家清  
对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已有的文献主要从推动主体、内因与外因、产业结构、要素聚集、制度、教育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表明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在空间上表现为多层次复合性,在时间上表现为动态演进性。21世纪,我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应是多元化的,而教育的动力作用将更加突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丁刚  张颖  
基于较翔实的数据资料,本文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其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概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其动力机制已呈现出多元化的显著特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翠玲  蒋一昭  
我国正在经历一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不仅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引擎,而且也深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历程和动力机制的简要回顾,探讨了城市化的本质,分析了影响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以及推进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建峰  周伟林  
新时期我国需要继续推进城市化,这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启动内需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过去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基础上,针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及下一阶段的政策路径选择。文章认为,释放内需市场、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障碍和提倡低碳城市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波  朱道才  景治中  
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集中型城市化和大城市化是前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扩散型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是后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我国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的前期阶段,因而应走集中型城市化和大城市化道路,但部分城市化先行地区已经进入后期阶段,应该加强这些地区的城市区域建设。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建军  
本文研究了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现象。在界定了产业区域转移内涵意义之后 ,论述了国内外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状况 ,区分了产业区域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并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近年开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区域转移状况。最后探讨了中国现阶段产业区域转移的动力机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严亚磊  于涛  陈浩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采用阈值法、位序规模法则、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2002—2017年中国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阶段、空间扩张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国家级城市群发展阶段分为由初级到高级的趋向集聚、集聚加速、集聚衰减、趋向分散4个阶段,趋向集聚和集聚加速阶段的城市群空间扩张多为中心城市引领,全域夜间灯光均值增速较快,处于开发建设热潮;集聚衰减和趋向分散阶段的城市群空间扩张多为外围城市引领,全域夜间灯光均值较高,土地整体开发强度较高。不同阶段城市群空间扩张的动力机制有所异同,资源供给、固定资产投资均是4个阶段的主要动力,区位条件和人口增长是趋向集聚阶段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工业发展是集聚加速和集聚衰减阶段的主要动力,文教水平是趋向分散阶段的主要动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自铎  
在现阶段我国面临着加快城市化和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双重任务。在二者中谁占居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学术界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笔者对有人提出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看法提出质疑,作者认为二者是一个相互推动的渐进过程,就当前而言必须首先要解决城市化相对工业化的滞后问题;并指出确立这一认识对刚刚打开城门,开始从体制上解决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很有必要。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勇  
20世纪8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个国家及地区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冲击。其中,全球化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影响尤引人关注。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可以动态、完整地描述城市化的形成、发展及衰败等动态过程,揭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城市化动力新机制。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呈现出主体的多元化、动力机制的不均衡性及不稳定性等新特点和新内容。经济全球化通过提高中国城市专业化水平与交易效率,增强了中国城市分工演进水平,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仁锋  沈玉芳  刘曙华  
系统地回顾了建国后国内与海外学者对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的历程和主要成果,重点梳理了动力机制演进规律、研究特色及问题。认为中国工业化动力机制研究经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垄断阶段;西学引介与国内实证并举,建构二元工业化理论阶段(1978-1990);21世纪前后基于实证建构制度变迁诱致型工业化驱动阶段。而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集中于人口、政府和市场驱动三方面实证研究,21世纪前后重点讨论FDI为代表的新生要素驱动机理等。总体上,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呈现1978、2000两个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制度改革造就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渐变转型。最后,从制度改革的深入、...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焱  柳思维  
本文重点考察了国家规模不同的假设条件下,需求动力机制在罗斯托经济增长(成长)的长期阶段的动态演变过程。大国与小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机制在罗斯托的第五个经济增长(成长)阶段会发生变化。小国在第五个经济增长(成长)阶段,经济增长由投资主导驱动逐渐转变为出口需求主导驱动,在第六个阶段,经济增长仍主要由出口需求主导驱动。大国在第五个经济增长(成长)阶段,经济增长由投资主导驱动逐渐转变为国内消费需求主导驱动,在第六个阶段,经济增长主要由国内消费需求主导驱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小寒  
现阶段政府保障房建设的任务艰巨,能否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关键在于解决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的动力机制问题。因此,文章梳理了近年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量,保障房建设土地供给量以及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量等数据,对地方政府保障房建设数量不足、土地供应计划执行不力、资金投入量不到位、部分保障房质量不达标等动力不足的表现进行考察;进而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以"经济人"假设为逻辑起点,剖析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及保障房建设动力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完善财税体制、监督问责机制、政绩考核机制以及引入民间资本参建保障房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