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41)
2023(10760)
2022(8711)
2021(7793)
2020(6698)
2019(15492)
2018(15545)
2017(30753)
2016(16948)
2015(19666)
2014(20038)
2013(19847)
2012(18524)
2011(16861)
2010(17083)
2009(16315)
2008(16451)
2007(14953)
2006(13365)
2005(12230)
作者
(52233)
(43460)
(43282)
(41593)
(27531)
(20623)
(20089)
(16981)
(16367)
(15416)
(14607)
(14482)
(13800)
(13731)
(13728)
(13489)
(13396)
(12794)
(12564)
(12553)
(10788)
(10760)
(10760)
(9972)
(9866)
(9840)
(9773)
(9615)
(8799)
(8731)
学科
(76644)
经济(76576)
管理(45660)
(43571)
方法(33470)
(32231)
企业(32231)
数学(29937)
数学方法(29673)
中国(25088)
(23196)
(17312)
地方(16489)
业经(16425)
(15480)
农业(14958)
(14599)
(14547)
贸易(14541)
(14113)
(12885)
银行(12854)
(12294)
(11556)
金融(11554)
环境(11056)
(10876)
(10770)
理论(10272)
(10204)
机构
大学(257391)
学院(256830)
(107741)
经济(105278)
管理(94780)
研究(89378)
理学(80736)
理学院(79795)
管理学(78387)
管理学院(77908)
中国(68316)
(55928)
科学(55195)
(50182)
(47165)
(46323)
研究所(41908)
中心(40875)
财经(39788)
(39257)
业大(39176)
农业(37470)
(35946)
北京(35475)
(34072)
经济学(33897)
师范(33716)
(31963)
(31515)
经济学院(30893)
基金
项目(164179)
科学(127673)
研究(118992)
基金(117620)
(102959)
国家(102145)
科学基金(85809)
社会(75161)
社会科(71191)
社会科学(71167)
(64215)
基金项目(62565)
自然(54393)
教育(54369)
(54314)
自然科(53050)
自然科学(53033)
自然科学基金(52004)
编号(49181)
资助(47953)
成果(40305)
重点(37441)
(36563)
(36432)
课题(34164)
(32881)
科研(31386)
国家社会(31246)
创新(30937)
教育部(30660)
期刊
(120249)
经济(120249)
研究(77121)
中国(47451)
(43173)
学报(40374)
(37542)
科学(36884)
管理(33296)
大学(30001)
农业(29327)
学学(28309)
(24813)
金融(24813)
教育(24473)
技术(22299)
业经(20406)
财经(19642)
经济研究(19309)
问题(18960)
(16913)
(15751)
(13866)
技术经济(13285)
理论(13069)
统计(12943)
商业(12759)
现代(12525)
(12166)
实践(11778)
共检索到383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海鹏  叶慧  
本文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粮食安全交互影响的基础上,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通过模型评价分析表明,1980年到1997年,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不存在较大矛盾,二者处于独立发展时期。但1997年以来,二者已存在相互胁迫关系,虽然目前仍然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从协调耦合度的发展趋势来看,已经进入粮食安全危机潜伏阶段。因此,从当前开始,必须重视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建立粮食安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姚成胜  邱雨菲  黄琳  李政通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系统与粮食安全系统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运用耦合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景观城市化子系统和粮食生产资源子系统对城市化与粮食安全耦合系统具有最大的影响效应,是协调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必须考虑的重点;1990-2011年间,城市化系统与粮食安全系统的协调度不断上升,先后经历了低度协调、中部协调和高度协调3个发展阶段,但自2001年以来,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数一直高于粮食安全综合发展指数,表明在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粮食安全将是城市化与粮食安全耦合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马晓河   周婉冰  
新时期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本文基于2002—2021年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对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度实际水平、空间格局及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观测期内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关系呈稳定上升趋势,至2021年已达到优质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明显,呈现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阶梯形态;耦合协调度在区域内部有明显差异,我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在观测期内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新时期,提高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度,推动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协调发展,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兼顾农民增收,以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为重点导向,全面激活农民种粮积极性,立足当前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将既能增产又能增收的农业政策措施作为落脚点,同时注重缩小、弥合区域间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马路  
[目的]分析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况及时空演变,为提升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相关数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二者的综合评价值、耦合协调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1)2009—2018年,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69增至0.433,呈“缓慢上升”态势,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跃升至濒临失调,空间布局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各省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为3类:低度磨合土地生态滞后、高度磨合同步发展及低度磨和粮食安全滞后。[结论]针对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粮食安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马路  
[目的]分析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况及时空演变,为提升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相关数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二者的综合评价值、耦合协调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1)2009—2018年,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69增至0.433,呈“缓慢上升”态势,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跃升至濒临失调,空间布局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各省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为3类:低度磨合土地生态滞后、高度磨合同步发展及低度磨和粮食安全滞后。[结论]针对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粮食安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兵  
城市化的发展诱导耕地等粮食生产资源向非农产业转移,威胁到粮食安全;同时,粮食安全作为一个硬约束条件,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是城市化发展的不均衡而不是城市化率的高低。长期看,我国城市化不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但短期内城市化和粮食安全仍将呈现强约束状态。因此,要用有效的规划体系进行约束,进行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土地流转,处理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武力超  陈曦  顾凌骏  
本文分析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动态及土壤污染状况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分析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使用结构的变化、城市垃圾、酸性物质、水源污染对耕地及粮食的影响,研究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土壤质量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郭剑雄  
城市化进程中粮食安全压力的变换,呈现为一条倒U形曲线。在人口密集型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城市化战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城市化推进中耕地减少而带来的粮食生产能力的损失,不能大于同期农业技术进步而获得的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应当选择耕地资源损失最小的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晨   张燕媛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以期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为农业低碳发展转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统计年鉴2007—2019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测算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1)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值呈“波动增长”趋势,农业碳排放量冗余4.43%,仍有一定减排潜力,区域内农业碳排放效率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2)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北高南低”,黑龙江处于安全水平,其余省份均低于较安全水平。(3)2007—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均值呈“稳步上升”发展趋势,从勉强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性不断增强。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相对统一,粮食安全是耦合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4)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农地流转水平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上升;农作物播种结构中粮食种植比重上升、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升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耦合协调度上升,进而粮食种植方式、农业机械应用以及城镇化趋势应对策略均有待进一步改善。[结论]地方应根据现状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建立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长期良性协调机制,进而推进农业低碳生产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原雷雷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空维度对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粮食主产区未来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波动上升为主,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未来5年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将持续改善,由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度,但局部地区发展滞缓。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的预警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慧爽  原雷雷  
文章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从时空维度对粮食主产区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粮食主产区未来5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时间上看以波动上升为主,从空间上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存在地域差异;未来5年粮食主产区水—能源—粮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将持续改善,由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度,但局部地区发展滞缓。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的预警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苗苗  潘佩佩  任佳璇  温佳昱  张波  
[目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方法]通过构建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GWR模型,分析1985—2018年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结果](1)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数及二者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时间上,两者始终处于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程度整体较低,没有达到高度协调;空间上,各县域基本都为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冀中南功能拓展区高、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低,整体处于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3)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中南部高-高集聚,西北部低-低集聚;(4)耦合协调度驱动力中,农业人口占比、高程和坡度主要为负向作用,农业产值占比、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率及节水灌溉率主要起正向作用;高程、坡度、农业人口占比及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小,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率、节水灌溉率及农业产值占比的影响程度大,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影响更显著。[结论]文章表明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功能区内耦合协调关系发展差距较大,未来应在考虑不同地区实际差异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以缓解水粮矛盾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尹文静  侯军岐  
我国的粮食安全在新时期呈现出新局面,专家学者就此提出了诸多对策建议。本文主要探讨利用国际市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从国际市场的粮食可供性及经济可行性分析利用国际市场的可行性,并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放  丁文斌  王雅鹏  
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正确地认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探寻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之间的耦合,本文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18市农业要素生产效率为例,分析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耦合性,通过要素配置与利用效力角度,寻找二者之间合理的结合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永胜  张淑荣  兰德平  
本文通过对入世以来我国粮食贸易及粮食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从总量来看我国实现了粮食自给的目标,基本达到了95%的粮食自给率,但粮食生产波动幅度依然较大,另外从粮食贸易结构来看,仍存在着"大进大出"局面,且在粮食进出口价格比上存在着较大的落差。因此,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对国内粮食总量与结构进行有效调节是保障粮食总量安全与结构性安全的重要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