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61)
- 2023(10681)
- 2022(9341)
- 2021(8599)
- 2020(7515)
- 2019(17340)
- 2018(17234)
- 2017(34502)
- 2016(19073)
- 2015(21338)
- 2014(21545)
- 2013(21592)
- 2012(20419)
- 2011(18683)
- 2010(18977)
- 2009(17784)
- 2008(17776)
- 2007(16180)
- 2006(14234)
- 2005(12923)
- 学科
- 济(83544)
- 经济(83468)
- 管理(50661)
- 业(50026)
- 方法(40113)
- 企(38333)
- 企业(38333)
- 数学(36298)
- 数学方法(35976)
- 中国(25050)
- 农(22380)
- 财(21117)
- 学(17924)
- 制(16832)
- 地方(16590)
- 贸(15870)
- 贸易(15863)
- 业经(15576)
- 易(15397)
- 农业(14530)
- 银(14003)
- 银行(13955)
- 行(13341)
- 务(12911)
- 财务(12891)
- 财务管理(12855)
- 融(12707)
- 金融(12705)
- 企业财务(12262)
- 环境(12203)
- 机构
- 大学(289224)
- 学院(286337)
- 济(120363)
- 经济(117719)
- 管理(105932)
- 研究(100111)
- 理学(91471)
- 理学院(90293)
- 管理学(88724)
- 管理学院(88178)
- 中国(74268)
- 科学(63038)
- 京(61997)
- 财(55942)
- 农(53182)
- 所(52285)
- 研究所(47643)
- 业大(45317)
- 财经(45178)
- 中心(44940)
- 江(42641)
- 农业(42488)
- 经(40986)
- 北京(38873)
- 经济学(38621)
- 范(37776)
- 师范(37344)
- 院(35624)
- 经济学院(35246)
- 州(33888)
- 基金
- 项目(188664)
- 科学(148074)
- 基金(138520)
- 研究(131991)
- 家(122608)
- 国家(121690)
- 科学基金(102706)
- 社会(84907)
- 社会科(80633)
- 社会科学(80604)
- 基金项目(73883)
- 省(72436)
- 自然(67589)
- 自然科(66044)
- 自然科学(66021)
- 自然科学基金(64879)
- 划(62449)
- 教育(60859)
- 资助(57152)
- 编号(51971)
- 重点(43092)
- 部(42662)
- 成果(42419)
- 发(40771)
- 创(38174)
- 科研(36654)
- 课题(36057)
- 教育部(35981)
- 创新(35921)
- 国家社会(35648)
共检索到414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冯云廷 陈昶志 高詹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281个城市2003—2013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实证性分析。研究表明,在空间结构方面,我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空间结构具有"粘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集聚的空间分布结构,TFP显著提高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我国南部、东部一带,效率改进和效率下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部、西部和北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分布。在空间关系方面,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正向依赖关系,并且正相关性不断加强。因此,现阶段的区域经济政策应重点关注跨行政区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市场一体化建设和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等方面。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卫兵 涂蕾
采用基于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度了我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总体、三大区域以及五大城市群三个维度对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城市增长率最高,西部地区城市最低,且其增长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全国总体以及三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五大国家级城市群均不存在绝对σ收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四个城市群则存在绝对β收敛,但成渝城市群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且五大城市群均存在条件β收敛;三大区域或不同城市群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向其自身稳态水平收敛,但城市之间的差距仍会存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桂元 吴青青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更能科学的反映当前环境资源刚性约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文章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2003—2012年间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后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侧重研究了表征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反映技术效率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对我国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自主创新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作用却不显著,甚至于相邻地区的技术引进对省际GTFP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作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朴哲范 陈写 段琳琳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区域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我国2012—2019年237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区域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规模效率有效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范围和东中西部区域中,数字金融发展均能提升本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东部区域内周边城市数字金融的发展却对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起抑制作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提高均能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同时在东中部区域直接效应显著,在西部区域却以间接效应为主。因此,政府应积极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间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贯君 曹玉昆 朱震锋
基于2005-2016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本文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度31个省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采用VAR 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省域间的空间溢出关系进行识别,在社会网络分析框架下对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普遍存在,省域间空间溢出呈现多重叠加现象;关联网络呈多核心发展趋势,跨省效率传递具有明显的"梯度"溢出特征;省域间市场化落差有助于林业市场边界的拓展,相似的创新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能够促进省域之间的林业生产技术交流与合作和林业增长的"马太效应"。因此,应更加重视林业生产效率的空间非均衡格局,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制定林业发展政策,以发挥各地区的功能和优势。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钰 管时一
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引入收敛性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以期深化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和理解,为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及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⑴2004~2014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幅度,但整体呈上升趋势;⑵各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⑶除西藏、北京和青海3个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呈增长趋势;⑷由于存在收敛性,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以趋于同一水平的趋势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钰 管时一
通过构建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和引入收敛性分析的方法,测算了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以期深化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认识和理解,为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及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⑴20042014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出现一定的波动幅度,但整体呈上升趋势;⑵各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⑶除西藏、北京和青海3个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呈增长趋势;⑷由于存在收敛性,各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以趋于同一水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柳思维 周洪洋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与先导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正在日益成为流通产业增长的重要源泉。运用超效率SBM-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测度了2004—2015年我国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空间相关性分析发现,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域和局域上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本省份流通产业TFP具有促进作用,但二者均会对邻域省份的流通业TFP增长产生抑制效应;研发强度的加大和连锁化程度的提升对流通产业TFP增长的提升作用非常显著,且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成 田懋 刘生福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分解,以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公共投资的代理变量,检验了公共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共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负向影响,且无显著的区域差异;公共投资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仅体现在东部,而西部公共投资对纯技术效率的负向影响最小;东、中、西部公共投资对规模效率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应从总量上减少公共投资,为稳定经济进行的投资应该向西部地区倾斜,并着力改善东部地区具有技术进步作用的公共投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陶长琪 齐亚伟
本文结合TOPSIS理想解思想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对中国1987~2007年28个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和空间差异进行了测算,并从技术引进、自主研发的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差异的成因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技术效率的恶化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技术引进战略没有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R&D对技术效率的改善有正向影响,但其技术进步效应不强;R&D对外资的吸收能力较低,外资与人力资本的结合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生产率的改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差异 FDI 自主研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毛锦凰 智煜
基于1999—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西部地区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及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的下降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城市的效率分布特征来看,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并非只是投入型增长,存在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不均衡的情况。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政府行为、资本深化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西部城市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科研投入规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要素有效流动及资源合理配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虹仪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空间效率是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面。本文阐明了距离、密度、分割三要素通过竞争效应、本地化效应以及多元化效应影响金融资源配置的理论机制。基于成本视角引入金融发展中的空间因素,拓展新经济地理学经典“中心-外围”模型,揭示出优化空间效率是推动金融与工业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以1998-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实证考察我国银行业空间结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工业企业邻近范围内商业银行数量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国有银行主导的。机制分析表明,我国市场化进程下银行业金融空间结构显著提升了企业负债规模,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但与企业投资效率呈“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银行业金融空间结构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制度门槛效应,在人均收入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超越第二门槛值之后,企业邻近范围内商业银行数量增长会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水平增长。中小、民营以及较少获得政府补助的企业,其生产率更容易受银行业金融空间结构变动的负面影响,而提升地区市场化水平能够优化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本文为破解我国金融发展结构性矛盾、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焕峰 宁颖斌
在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广东省三次产业和各市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利用"偏离—份额法"分解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并发现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动力的结构效应,尤其是静态转移效应;而内部增长效应在多数阶段都产生了较大的抑制作用。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所带来的不管是产业结构还是空间结构的改变都表现出了"结构红利"现象,而资本表现出的"结构红利"不明显,甚至还产生了"结构负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冠祎 刘丰硕
文章基于2003—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房价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房价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作用机制为高房价形成的经济壁垒会抑制城市高素质人才流入,对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抑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效应分析表明,高房价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效应,本地房价上涨也会对邻近以及具有相似空间特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