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45)
2023(5442)
2022(4479)
2021(4315)
2020(3743)
2019(9020)
2018(9309)
2017(19520)
2016(10293)
2015(12081)
2014(12197)
2013(12187)
2012(11114)
2011(10287)
2010(10742)
2009(10273)
2008(10011)
2007(8847)
2006(8100)
2005(7326)
作者
(30193)
(24877)
(24466)
(23594)
(15767)
(11615)
(11269)
(9597)
(9302)
(8840)
(8292)
(8237)
(7828)
(7802)
(7772)
(7350)
(7311)
(7190)
(7175)
(7106)
(6174)
(6081)
(5985)
(5621)
(5583)
(5547)
(5488)
(5389)
(4946)
(4757)
学科
(49705)
经济(49666)
管理(28229)
方法(25110)
(24902)
数学(23526)
数学方法(23036)
(19052)
企业(19052)
中国(17258)
(11037)
(9164)
(9060)
贸易(9053)
地方(8946)
(8819)
(8561)
业经(8424)
(7811)
银行(7808)
(7528)
理论(7315)
环境(7290)
(6898)
城市(6857)
农业(6566)
(6465)
金融(6464)
(6230)
(6176)
机构
学院(156780)
大学(156598)
(67694)
经济(66102)
管理(61755)
理学(53051)
理学院(52485)
管理学(51385)
管理学院(51103)
研究(49471)
中国(38630)
(33811)
(31223)
科学(28729)
财经(25083)
(24093)
(22668)
(22243)
中心(21990)
北京(21738)
研究所(21501)
经济学(21339)
(20065)
业大(19969)
师范(19927)
经济学院(19350)
(18721)
财经大学(18640)
(18393)
(18093)
基金
项目(98026)
科学(77695)
研究(71951)
基金(71435)
(60988)
国家(60580)
科学基金(52573)
社会(46364)
社会科(44145)
社会科学(44132)
基金项目(37482)
(37437)
教育(33874)
自然(33525)
自然科(32789)
自然科学(32784)
自然科学基金(32129)
(31783)
资助(30699)
编号(29761)
成果(23749)
(22008)
重点(21588)
(21137)
课题(20574)
(19782)
教育部(19181)
国家社会(18989)
人文(18666)
创新(18599)
期刊
(73713)
经济(73713)
研究(49237)
中国(26270)
管理(23569)
(21311)
科学(18980)
学报(17837)
(16210)
技术(15635)
教育(15336)
(14505)
金融(14505)
大学(14347)
学学(13513)
经济研究(12584)
业经(12459)
财经(12270)
问题(12177)
农业(11093)
统计(10902)
(10572)
(9631)
技术经济(8983)
决策(8818)
商业(8567)
理论(8296)
(8295)
现代(8175)
(7512)
共检索到229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虞蔚  
城市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中心。我国城市大部分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第二产业尤为重要。1985年全国工业职工总数为5,246.3万人,其中3,522.6万人集中于295个设市城市的市区中,即近三分之二的工业职能集中于城市。从城市的十二大行业职工人数相对比重分析:295个城市全部职工人数为6,740.2万人,其中工业职工占一半以上,可谓城市产业之“大头”。因此在讨论城市职能时,有必要对各城市工业,特别是其主导部门的分工进行研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程惠芳  丁小义  翁杰  
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各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行业技术密集度及所负责的生产工序技术密集度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将形成不同的产品内分工模式,并影响行业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间的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利用32个中国工业部门行业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不论是低端型还是高端型产品内分工模式,均会显著提高行业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份额,加剧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间的工资差距;不同产品内分工模式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机制存在差异,低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通过进口中间品技术溢出间接地影响收入分配格局,而高端型国际产品内分工则通过要素替代直接影响收入分配格局;国际产品内分工对高技术部门收入分配格局的影...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冬梅  潘世明  
本文利用2000—2008年主要港口HS编码出口数据,以出口商品显性竞争优势(RCA)指标为核心构建一个分析体系,研究我国区域出口分工模式、相对竞争优势及其动态演进。研究期内,我国出口分工的区域专业化程度均有所提高,不过并非呈单调上升。总体上看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出口商品显性竞争优势此消彼长,但两者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得越来越相似。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出口商品结构变迁幅度最大,且与其他区域的差异也将进一步加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娅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东部地区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并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认为,集聚在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向外转移的"双向需求",一方面东部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向国际分工体系高端环节攀升,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可以将国际产业链转移模式运用到中国的区际产业转移战略中,延伸在国内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在区域间的传递和转移,拉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以产业转移来协调产业升级,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振华  
从分工的视角看,当今农户与传统农户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前者与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相适应,具有亲缘性、内敛性和单一性特征,形成闭合型的分工模式;后者则以商品化、市场化为契机,其分工模式逐渐向货币化、外向化和专业化转换,表现为开放型的分工模式。基于分工的视角,当今农户已经摆脱了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束缚,并逐渐融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社会化分工体系当中。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建伟  戴俊骋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失衡正在深度调整,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断加快,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适应全球形势的新变化。笔者通过构建全球价值链分工演变的动力机制,并结合大量最新的实际案例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个性化需求、新型生产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依赖传统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空间被压缩的同时,我国向先进制造模式转变、围绕需求变化实现创新发展的难度很大;不加选择地盲目跟从欧美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可能会陷入新一轮引进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和技术设备的追赶陷阱。基于上述分析判断,笔者认为发达国家倡导的先进制造模式并不完全适应于我国发展实际,我国需要立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中华  梁俊伟  
在标准贸易理论框架下,通过引入垂直专业化和片段化生产,从理论上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各参与国贸易分工模式的拓展及对国民和要素所有者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使一国比较优势由产品间深入到产品内部,进而使得各参与国贸易分工模式更为复杂,一国贸易模式可能会与该国原有的传统比较优势相悖;垂直专业化增进了世界福利,但在特定分工模式下可能会损害一国的福利,并且对于不同要素所有者福利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谢锐  肖皓  赖明勇  
通过计算中国大陆加入WTO以来中国大陆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比率,以及东亚各经济体的中间产品的来料比率及其贡献,本文发现,无论是在出口总量上,还是在台湾地区出口到中国大陆的主要产品,其对中国大陆垂直专业化的贡献程度从2002年以来一直在下降。这表明中国大陆不断深化的开放并没有促进海峡两岸产业链的进一步深化,相反,受此前台湾的"戒急用忍"政策所至,海峡两岸产业互补性垂直分工减弱。进一步采用GTAP模型模拟中国大陆参与东亚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各种不同场景,结果显示,通过ECFA参与中国大陆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三种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台湾来料对大陆出口垂直专业化的贡献度,有利于台湾走出在东亚分工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困...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甘梅霞  杨小勇  
基于考察全球产品内分工两种模式的演进,并运用马克思资本流通理论分析暗含在两种模式演进背后的资本流动特征,认为全球资本流动除了经典意义上生产地理空间的脱域,还存在以下特征:更广泛的个体资本卷入到全球资本流通中、跨国资本形态由生产资本形态逐渐演变为货币资本形态、跨国资本的周转速度和整体收益提高、剩余价值由"外围资本"向"中心资本"转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红霞  
东亚地区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雁阵式”产业间分工模式,因失去其所依赖的劳动力禀赋的竞争比较优势,已不能符合东亚的现实发展状况。伴随东亚后发经济体的迅速发展,东亚地区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为产业内分工发展注入了动力源泉,推动了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梯度由单一模式向复杂化、网络化转变,提供了基本保障条件。在东亚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应适时采取对策,以获取分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薛金楼  
文章基于青木昌彦的组织信息分工模式理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对信息分工模式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动态博弈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本文的结论,信息分工模式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博弈其实就是公司治理中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而在信息传输层次上的动态博弈过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鹿朋  
"雁行模式"衰落和以此为基础的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兴起为中国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机遇。本文证实了东亚区域生产网络正在形成并且中国已经参与其中,进而分析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分工的现状和挑战,认为中国必须利用东亚区域分工模式转变的机遇,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采取措施提升其在区域内生产分工地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来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也正经历着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到产品内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新趋势不但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也使产业升级具有了有别于传统产业升级的新内涵和实现途径。本文通过对国际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地方产业升级内涵的探讨,结合上海汽车产业在当代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分析,提出了促进上海汽车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和对策思路。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成军  黄小情  
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背景下中国大企业的战略选择。制度供给是影响中国现代跨国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现代大企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应通过进一步改革,转变政府主导的制度供给体制,充分发挥市场体制的主导作用,建立产业集群式的企业分工模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聆  薛元  
本文运用RCA指数、TC指数和贸易专业化指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创意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分工模式,结果表明中国除了表演艺术和视听商品外的多数创意商品国际竞争力比东盟国家强。中国和东盟的创意商品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规模比较小,属于产业内贸易的主要是新媒体、出版物和表演艺术等知识含量和创意含量较高的产品。中国和马来西亚产业间分工程度最高,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分工程度最高;中泰和中马产业间分工程度上升,互补性增强,而中新产业内分工程度上升,竞争性增强。因此,应努力推进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以互补性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双边贸易,寻求双赢的合作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