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35)
- 2023(12008)
- 2022(10540)
- 2021(9789)
- 2020(8075)
- 2019(18779)
- 2018(18796)
- 2017(36720)
- 2016(19630)
- 2015(22216)
- 2014(22271)
- 2013(22341)
- 2012(20514)
- 2011(18711)
- 2010(18566)
- 2009(17051)
- 2008(16521)
- 2007(14422)
- 2006(12801)
- 2005(11148)
- 学科
- 济(83096)
- 经济(83006)
- 管理(56462)
- 业(56103)
- 企(44074)
- 企业(44074)
- 方法(40089)
- 数学(35533)
- 数学方法(35193)
- 农(26321)
- 中国(23620)
- 财(22862)
- 业经(19378)
- 农业(18051)
- 学(16222)
- 地方(16077)
- 制(15870)
- 贸(15255)
- 贸易(15247)
- 易(14841)
- 银(13061)
- 银行(13027)
- 环境(12591)
- 行(12457)
- 技术(12440)
- 和(12363)
- 务(12167)
- 财务(12107)
- 财务管理(12084)
- 理论(12036)
- 机构
- 大学(291172)
- 学院(289003)
- 济(118169)
- 管理(117689)
- 经济(115655)
- 理学(102916)
- 理学院(101838)
- 管理学(100201)
- 管理学院(99669)
- 研究(93060)
- 中国(68735)
- 京(61378)
- 科学(56701)
- 财(55358)
- 所(45793)
- 财经(44921)
- 农(43520)
- 业大(42084)
- 研究所(41690)
- 中心(41370)
- 经(40881)
- 江(39633)
- 北京(38962)
- 范(37586)
- 师范(37298)
- 经济学(36108)
- 农业(33808)
- 院(33788)
- 财经大学(33627)
- 经济学院(32934)
- 基金
- 项目(197959)
- 科学(155854)
- 研究(146318)
- 基金(144695)
- 家(124904)
- 国家(123863)
- 科学基金(106793)
- 社会(93014)
- 社会科(88168)
- 社会科学(88147)
- 基金项目(77315)
- 省(75973)
- 自然(68567)
- 自然科(66953)
- 自然科学(66939)
- 教育(66333)
- 自然科学基金(65724)
- 划(63737)
- 编号(60020)
- 资助(59615)
- 成果(48324)
- 部(44354)
- 重点(43421)
- 发(41737)
- 创(40711)
- 课题(40318)
- 教育部(38276)
- 国家社会(38211)
- 创新(37884)
- 科研(37695)
- 期刊
- 济(126482)
- 经济(126482)
- 研究(87111)
- 中国(47482)
- 学报(44049)
- 管理(41855)
- 科学(41096)
- 农(40698)
- 财(38848)
- 大学(33708)
- 学学(31800)
- 教育(28747)
- 农业(28722)
- 融(23873)
- 金融(23873)
- 技术(23669)
- 业经(21986)
- 财经(21434)
- 经济研究(20684)
- 经(18174)
- 问题(17371)
- 理论(15537)
- 图书(14949)
- 技术经济(14437)
- 实践(14256)
- 践(14256)
- 科技(13686)
- 商业(13615)
- 现代(13335)
- 业(12921)
共检索到408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向达 张家平
关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往多是基于线性模型开展的。而在实际中由于受诸多其他因素影响,二者之间存在动态的非线性效应。本文使用我国1981—2012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运用非线性STR模型对此问题开展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率的影响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两者存在的正向非线性效应表现出显著的阶段变化特征。具体主要分为七个阶段,即1986年之前的平衡I期、1986—1993年间的急剧波动I期、1993—1998年间的平衡II期、1998—1999年间的上升期、1999—2002年间的平衡III期、2002—2008年间的急剧波动II期和200...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刑事犯罪率 非线性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涛 阎耀军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在这种结构变革之下,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的影响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文章利用199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以城市化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检验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的非线性影响以及城市化发展中的门限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存在基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单门限效应",当城市化水平进入较高的区制(城市化水平高于45%)时,收入差距的增大对刑事犯罪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同时离婚率和人均GDP都与刑事犯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关键词:
城市化 收入差距 刑事犯罪 面板门限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春良 易君健
本文在扩展的犯罪经济学模型中推导了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行为的作用机制,并利用1988~200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收入差距与刑事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展开计量分析。在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省份固定效应及其他相关社会经济变量之后,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相对收入差距每上升1%将导致刑事犯罪率显著上升0.37%,绝对收入差距每上升1%,刑事犯罪率将显著上升0.38%,该结论在一系列敏感性分析中保持稳健。
关键词:
收入差距 刑事犯罪 固定效应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涛 阎耀军
城市化进程推动了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在这种结构变革之下,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的影响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文章利用1993—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以城市化水平作为门限变量,检验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的非线性影响以及城市化发展中的门限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存在基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单门限效应",当城市化水平进入较高的区制(城市化水平高于45%)时,收入差距的增大对刑事犯罪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同时离婚率和人均GDP都与刑事犯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关键词:
城市化 收入差距 刑事犯罪 面板门限模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向达 张家平
寻求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财产性犯罪率产生非线性影响的经验证据对进入经济新常态的中国收入分配格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比起二者之间的线性影响,分析非线性效应能够更好地揭示中国转型期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在城乡收入差距对财产性犯罪率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本文使用中国1981-2012年的数据,运用非线性STR模型对此问题开展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是财产性犯罪率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两者存在的非线性的非对称效应表现出了阶段性的变化特征。我们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包括1987年以前的平衡I期、1987-1991年的迁移I期、1991-1997年的平衡II期和1997-2012年的迁移II期。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财产性犯罪率 非线性效应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盈江
聋人刑事犯罪已成为当今社会非常棘手的问题。任何一种现象都有它的根源,结合从事聋教育多年的实践经验,加之参加公、检、法机关办案过程中承担手语翻译的实践经历,以聋人犯罪动机为主线,结合典型案例对聋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进行剖析,为家庭、社会、学校、司法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聋人 刑事犯罪 心理成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学斌
重大刑事案件直线上升,案件的构成发生了一些新变化。1978年以前,湖北省重大刑事案件一般在千起左右浮动。但从1979年开始逐年增多,到1983年出现第一次波峰。经过“严打”第一战役,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受到沉重打击,刑事大案大幅度上升的势头得到遏制,1984年的刑事大案比上年下降了2.53%。但由于种种原因,从1985年开始,刑事大案又开始回升,1986年和1987年分别比上年递增9.5%和18.1%。1988年继续增加,1990年猛增到2万多起,出现第二次波峰。就1990年而言,全年刑事大案比“严打”开始时的1983年上升4.03倍。1991年1至9月,全省大案又比去年同期上各11.1%,可见,大案上升的势头仍在持续。重大刑事案件的构成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刑事大案在全部案件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大。1979年,我省重大刑事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重仅为4.88%,以后逐年递增,1984年开始突破10%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王智新 梁翠
依据31个省域数据,采用纳入空间效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刑事错案与刑事犯罪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刑事错案与刑事犯罪在地理空间上并不是完全随机分布,而是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省域间的空间相关性在提高刑事案件审判质效、降低刑事犯罪率的分析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刑事错案率对刑事犯罪率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毛颖
中国日益严重的刑事犯罪是和谐社会建设道路上的一大挑战。究竟什么导致了中国刑事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在减少刑事犯罪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有力措施?本文试图从政府民生支出的角度对之加以解释。本文首先在文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然后利用中国(1995—2008)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进行验证;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发现:民生支出的增加对刑事犯罪率的攀升具有抑制作用;但随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民生支出对刑事犯罪率的抑制作用逐渐被削弱。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政府必须转变控制犯罪率的策略,从简单的通过国家机器维稳走向关注民生的道路。
关键词:
民生支出 财政分权 刑事犯罪率 和谐社会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士炜;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城市与乡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社会犯罪率水平,尤其是刑事犯罪率也不断攀升。基于中国1986—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发现:不管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刑事犯罪率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倒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社会刑事犯罪率水平越高。此外,乡村流动人口率、失业率、城市人口密度与破案率对刑事犯罪率也存在影响。因此,中央与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保险与劳动力市场制度,降低城市准入门槛,缩小城乡与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同时,要重视犯罪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客观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注意降低社会犯罪率水平。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章元 刘时菁 刘亮
本文利用198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后发现:首先,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省内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必然增加各省的犯罪率。其次,中国犯罪率的上升和"第五次犯罪高峰"的产生与城市登记失业率有关:一方面,它意味着民工失业率也可能在上升,城市居民和民工失业的增加都会直接推动犯罪率上升,而由于失业的民工缺乏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险,他们会更加脆弱并更容易走向犯罪,因此会更容易推动犯罪率的上升;另一方面,城市失业率的上升还会推动地方政府采取更加歧视民工的就业政策来保护城市居民的就业,因而在犯罪率上升和犯罪高峰持续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的解释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制定降低犯罪率的公共政策提供...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士炜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城市与乡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社会犯罪率水平,尤其是刑事犯罪率也不断攀升。基于中国1986—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发现:不管在短期还是长期中,刑事犯罪率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倒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社会刑事犯罪率水平越高。此外,乡村流动人口率、失业率、城市人口密度与破案率对刑事犯罪率也存在影响。因此,中央与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养老保险与劳动力市场制度,降低城市准入门槛,缩小城乡与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同时,要重视犯罪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客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庆祖杰
根据在特殊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参加公、检、法机关办理聋哑人案件的实践经验 ,归纳出聋哑人犯罪的特点 ,剖析聋哑人犯罪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聋哑人 犯罪 特点 成因 对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同益
针对中国不断攀升的犯罪率,文章借助1997~2013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和PMG模型研究了外来人口比重与刑事犯罪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考察了户籍制度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研究发现,在过去的户籍制度下,外来人口比重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刑事犯罪率,但这主要是由外来人口中的暂住人口的增加导致的,户籍迁入人口的增加没有对犯罪率产生显著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放松户籍管制、提高外来人口获得当地户口的概率(入户概率),可以有效地降低刑事犯罪率,而且当入户概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外来人口的增加将不再对犯罪率产生显著的影响。文章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户籍制度和犯罪的机会成本出发为理解外来人口与犯罪率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