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73)
2023(19632)
2022(17157)
2021(16133)
2020(13747)
2019(31718)
2018(31664)
2017(61351)
2016(33554)
2015(37967)
2014(37990)
2013(37271)
2012(34319)
2011(30983)
2010(31266)
2009(29482)
2008(29310)
2007(26205)
2006(22870)
2005(20670)
作者
(96793)
(80342)
(80222)
(76402)
(51244)
(38737)
(36669)
(31438)
(30448)
(28959)
(27172)
(26978)
(25414)
(25329)
(24886)
(24870)
(24448)
(23840)
(23146)
(23053)
(19889)
(19846)
(19599)
(18294)
(18122)
(18066)
(17939)
(17856)
(16353)
(15854)
学科
(131420)
经济(131239)
管理(102942)
(95370)
(80466)
企业(80466)
方法(61796)
数学(53297)
数学方法(52600)
(42306)
(35761)
中国(35637)
(29667)
业经(29474)
(28544)
(26616)
财务(26524)
财务管理(26457)
企业财务(25100)
(24929)
地方(24917)
贸易(24917)
(24211)
农业(23245)
理论(23153)
(22498)
银行(22438)
(21219)
(21176)
(20742)
机构
大学(481715)
学院(480496)
(190762)
经济(186494)
管理(186431)
理学(160593)
理学院(158818)
研究(156744)
管理学(155900)
管理学院(155024)
中国(119045)
(102167)
科学(96668)
(95336)
(79246)
(76292)
财经(74555)
中心(71764)
(71512)
研究所(71428)
业大(70331)
(67397)
北京(64656)
(62756)
师范(62153)
农业(59888)
经济学(57980)
(57578)
(56734)
财经大学(55241)
基金
项目(317443)
科学(248255)
研究(232866)
基金(228662)
(198310)
国家(196678)
科学基金(168480)
社会(145066)
社会科(137360)
社会科学(137326)
(124481)
基金项目(120891)
自然(109443)
教育(108519)
自然科(106826)
自然科学(106797)
自然科学基金(104836)
(104436)
编号(96843)
资助(94956)
成果(79687)
重点(71024)
(70309)
(66740)
课题(66358)
(65403)
创新(61083)
科研(60845)
教育部(60394)
大学(59791)
期刊
(211194)
经济(211194)
研究(142379)
中国(90504)
(77297)
学报(75225)
(68881)
管理(67866)
科学(67693)
大学(56991)
学学(53582)
教育(53510)
农业(46776)
(42808)
金融(42808)
技术(41967)
财经(36939)
业经(34811)
经济研究(33721)
(31524)
问题(27684)
图书(24020)
(23634)
理论(23356)
(23038)
技术经济(22970)
(21912)
统计(21811)
商业(21769)
财会(21610)
共检索到707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唐云锋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一方面是由于上下级政府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利于下级地方政府;另一方面是由于各级地方政府本身有扩张财政支出的冲动。但是背后的关键原因在于:在地方政府与上级政府及本地公众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中,作为最终委托人的地方公众没有得到选择代理人和代理合约的权利,正是这种对标准委托代理关系的偏离导致了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按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事的条件下不能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进而导致地方债务的扩张。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姜文彬  尚长风  
委托代理理论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而且适用于政治领域。从委托代理角度看,在中央政府为委托人和地方政府为代理人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代理人付出的行动成本大于其从委托人得到的经济报酬,而根本原因则是委托人激励和监督制度的不完善。防范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包括:建立代理人的筛选机制;建立委托人的权力分配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地方人民和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提高人民群众监督和投票意识,促使其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魏向杰  
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存在投资结构扭曲、短期化取向、缺乏融资约束以及政绩导向等失范现象。本文从委托-代理的视角,从信息差异、契约关系和利益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地方政府投资失范的原因。据此提出解决委托-代理难题的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傅笑文  傅允生  
近年来国内地方政府债务持续上升,从实践看,国内地方政府债务具有机制性扩张特征,即使有数据显示现实中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仍在合理范围内,机制性扩张特征带来的债务持续快速扩张,使地方政府债务比预期更快突破合理水平,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而且不可逆。同时,机制性扩张会助长违规融资,通常违规融资具有变通性与隐秘性,成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主要来源。由于隐性债务很难统计,现有的地方政府债务估算并不能反映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状况。机制性扩张与隐性债务,会放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与债务风险,因此,需要从机理上认识地方政府债务成因,从机制上规范地方政府债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会玲  刘锦虹  
就地方政府债券而言,在地方政府和居民之间涉及两类委托代理问题:债权债务的代理问题和公共政策的代理问题。地方政府依凭中央政府的"父爱心理",具有向上转移债务的动机,导致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人为扩大;地方政府"经济人"特性促使其有意识地运用公共债务追求自身利益而罔顾公共财政风险。这些都隐藏着潜在风险无限增加的可能性。可以从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居民退出机制、地方政府内在约束机制、事前制约机制、事后监督机制以及深化政务公开制度来防范信用风险。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缪小林  
分税制至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扩张,为地方财政风险埋下了极大的隐患。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994年—2011年,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主要由预算支出拉动,尤其在1998年和2008年实施的两轮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下更加明显。进一步从具有挤出效应的支出结构贡献分解来看,真正对地方政府债务具有较大拉动作用的是人员经费支出,平均贡献率高达51.36%,这种拉动主要表现为人员经费对各类投资项目支出的挤占,而民生事业支出仅在积极财政政策下才发挥短期拉动效应,平均贡献率为31.50%,社会管理支出和其它事务支出作用较小且趋于稳定。对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发  宋友春  
在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 ,一些试点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在资金支付清算中出现违规行为 ,这反映出国库集中支付政策还存在薄弱环节 ,加强监管尤为重要。本文拟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框架 ,探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面临的委托代理问题及原因 ,并提出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的解决途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金艳  
政府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为政府成本。我国政府成本有:行政经费;政府工作人员在职消费、追求享受、贪污腐败等导致的政府支出或损失;政府不完全履行职能导致的辖区域内居民福利或效用的损失;政府决策与使居民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之间的偏差而导致居民利益的损失。控制我国政府成本应采取的措施:赋予和维护居民的政治选举权和罢免权;减少政府层级;科学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并以法律保障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建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强化监督功能,实行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合理确定政府机构和工作人员数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乔俊峰  黄智琛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是中国宏观杠杆率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撤县设区引发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推动了地方政府债务的过快增长呢?本文以撤县设区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6—2017年全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显著提高了城投债的发行规模与发行概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撤县设区会通过土地出让收入效应与地方政府竞争效应两个渠道推动债务增长。其中,土地出让收入效应的作用机制在于撤县设区可增加地级市政府可支配的土地资源,提高其偿债预期,推动地级市政府扩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地方政府竞争效应的作用机制在于撤县设区将加剧地级市政府间竞争,从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收入规模,进而加剧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组合类型的城市,撤县设区对地方政府债务具有异质性影响:相较于中部地区,东西部城市的债务规模扩张更严重,强县设区的债务增长效应大于弱县设区。本文的研究表明,当前亟需理性、合理地推动撤县设区,盲目撤并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积累,从而加剧债务风险,不利于城市经济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毛捷  韩瑞雪  徐军伟  
文章关注财政压力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影响,以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两税合一")作为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变化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北京市全口径政府债务数据及其他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进而刺激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即财政压力增加10%,人均地方政府债务增长34.66%;(2)上述效应具有滞后性与持续性,债务扩张效应从税改第2年(即2009年)开始显著表现出来,且该效应在之后数年内持续存在;(3)通过平行趋势检验、扩大样本时间跨度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实上述效应确由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引起,而非其他因素导致;(4)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第二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和财政自给率较高的地区,财政压力的债务扩张效应更加显著。文章的研究结论为深刻认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内在机制提供了基于北京市等特定地区的可靠证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吴育辉   莫一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张引起高度关注,其对企业的影响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并购为视角,基于手工搜集整理的全口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张会抑制企业的并购行为,具体表现为降低并购概率、并购频率且缩小并购规模;第二,由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导致的企业融资约束加剧、风险承担能力降低和投资机会减少是造成上述负面影响的重要机制;第三,上述影响在非国有、融资需求大、高管风险偏好程度低和非市政相关行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第四,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会降低企业的长期并购绩效。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深化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认识,还能够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提供实践指导和证据支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宋傅天  姚东旻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在地方政府面临财政、金融及土地等制度因素之外,本文创新性地探讨了“城投部门”(市内城投公司汇总)的自身激励、自发行为,及其在债务扩张过程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在国资增值的规模导向、隐性担保导致债务成本低等制度背景之下,“城投部门”存在过量举债的自发倾向。并且由于其在城市建设及土地出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债务扩张问题中,“城投部门”对于面临救助压力、债务风险的地方政府能够产生议价能力。在新《预算法》所代表的“防范债务风险”政策冲击中,“城投部门”能够通过更强的议价能力,持续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相对提高了债务扩张速度。本文通过双重差分法识别了这一因果效应,并从显性债务角度进行验证。债务限额能够对这一过程产生调节。控制内生性后,土地使用权在该过程中具有中介效应。本文将研究视角下探至“城投部门”,从议价能力的视角为理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规范、管理地方政府债务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金秀  张亮  
人大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预算审查监督已成为我国政府债务治理的重要手段。为约束债务规模无序扩张,文章以各地区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修订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人大监督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该条例修订前后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修订后,能够显著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其中,显性债务规模下降约为0.217%,隐性债务规模下降约为0.121%。这一结论在考虑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可能性解释后仍然成立。人大监督约束债务规模扩张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对债务预算软约束的治理以及对地方政府官员晋升激励的约束。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大监督约束效果越好;而人大监督与媒体监督相互补充,媒体关注度能影响债务的监督约束效果。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廖甍   孟勇   王亚飞  
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担保和偿债来源能够放大其债务融资能力,而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框架,揭示了金融摩擦异质性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加剧了资源错配;其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结合2009年中央政府放松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制这一外生事件,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资源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加剧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这一结论在经历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验证了理论框架的假设,即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相对更多的提高了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和资本边际收益产品,进而拉大了部门间价值生产率的离散程度,造成资源错配的加剧;进一步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引发的资源错配最终降低了加总的全要素生产率。上述结论丰富了现有针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经济效应分析的文献,不仅拓展了理论支撑,还提供了详实的经验证据,对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吴迪  
在经济压力叠加背景中,中国出现房价疲软与地方政府债务激增并存现象,二者趋势的长期背离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建立包含异质性生产部门、地方政府的DSGE模型,讨论在实现稳房价目标基础上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问题。研究发现,当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小时,其土地融资行为能够推动房价与地价螺旋上涨。负向住房交易成本冲击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土地融资渠道刺激经济增长,由此引发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相比于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逆周期地方政府贷款价值比的宏观审慎政策的优势在于能够基于地价与预期房价的变动关系来适时调整政策力度,有效抑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同时在稳地价、稳房价上的表现更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