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65)
- 2023(10801)
- 2022(9300)
- 2021(8802)
- 2020(7533)
- 2019(16686)
- 2018(16652)
- 2017(31901)
- 2016(17432)
- 2015(19443)
- 2014(19105)
- 2013(18801)
- 2012(17404)
- 2011(15479)
- 2010(15930)
- 2009(15192)
- 2008(15255)
- 2007(13714)
- 2006(12236)
- 2005(11126)
- 学科
- 济(64772)
- 经济(64672)
- 管理(63371)
- 业(60496)
- 企(51266)
- 企业(51266)
- 财(32737)
- 方法(26180)
- 中国(22718)
- 数学(22481)
- 数学方法(22224)
- 制(21829)
- 农(19434)
- 技术(17594)
- 务(16578)
- 财务(16551)
- 财务管理(16500)
- 业经(16116)
- 企业财务(15706)
- 银(14874)
- 银行(14850)
- 财政(14390)
- 地方(14182)
- 行(14086)
- 体(14012)
- 技术管理(12710)
- 农业(12607)
- 贸(12536)
- 贸易(12524)
- 易(12232)
- 机构
- 学院(242373)
- 大学(241975)
- 济(104014)
- 经济(101937)
- 管理(95069)
- 理学(81258)
- 理学院(80411)
- 管理学(79330)
- 管理学院(78866)
- 研究(78733)
- 中国(63225)
- 财(60655)
- 京(50180)
- 财经(43684)
- 科学(43555)
- 经(39320)
- 所(38703)
- 江(37615)
- 中心(36229)
- 研究所(33874)
- 经济学(32434)
- 农(32155)
- 北京(32009)
- 财经大学(31962)
- 业大(30057)
- 范(29711)
- 州(29622)
- 师范(29448)
- 经济学院(29233)
- 院(28409)
- 基金
- 项目(153149)
- 科学(122401)
- 研究(117343)
- 基金(111552)
- 家(95288)
- 国家(94467)
- 科学基金(82085)
- 社会(76891)
- 社会科(72943)
- 社会科学(72926)
- 省(60089)
- 基金项目(59221)
- 教育(54581)
- 自然(49953)
- 划(49609)
- 自然科(48810)
- 自然科学(48799)
- 自然科学基金(47956)
- 编号(47395)
- 资助(44032)
- 成果(39939)
- 创(37497)
- 部(35096)
- 制(34863)
- 重点(34495)
- 创新(34153)
- 课题(33419)
- 发(32755)
- 国家社会(32078)
- 教育部(30986)
- 期刊
- 济(119945)
- 经济(119945)
- 研究(80053)
- 中国(54557)
- 财(51886)
- 管理(39103)
- 学报(30953)
- 科学(30849)
- 农(29422)
- 教育(27835)
- 融(26838)
- 金融(26838)
- 大学(25113)
- 学学(23564)
- 财经(22733)
- 技术(21079)
- 经济研究(19808)
- 经(19541)
- 农业(19232)
- 业经(19089)
- 问题(15828)
- 贸(13491)
- 会计(12773)
- 技术经济(12617)
- 科技(12503)
- 财会(12213)
- 理论(11656)
- 商业(11350)
- 现代(11077)
- 国际(10657)
共检索到381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唐蕾蕾 宗颖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溶沧 焦国华
本文在全面、系统描述中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基础上 ,重点对我国地区间的财政能力差异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 ,并对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平衡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方面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实证性评估 ,最后对进一步规范与完善我国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出了思路性对策。
关键词:
财政能力差异 转移支付制度 地区经济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胡德仁 刘亮
基于地区间公共支出成本差异的视角,引入人均公共支出成本的变量、采用加权变异系数对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进行度量。研究发现,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小于地区间财力差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的形成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中国地区间财政能力差异较大的现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应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孟翠莲 胡德仁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小川
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预算法,高度重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对转移支付的原则、目标、范围、重点以及预算编制、管理机制等均作出了完整的制度框架规定。当然在转移支付制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转移支付法律体系建设,科学制定转移支付的法定规模、支付标准、透明程序等规则,以及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红兵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地区间创新能力的差异却日益加剧,本文从知识生产函数和城市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出发,构建了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的计量模型,利用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5-2007年创新活动的面板数据,以三项专利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指标,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影响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能力差异的系统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各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官永彬
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目标应定位于弥补地方财政缺口,平衡地区间财力差异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从财政转移支付形式演变的政治逻辑看,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不具有财力均等化效应。为此,笔者提出财政分权体制下转移支付制度创新的路径:一是调整反映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二是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三是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
关键词:
财政分权 转移支付制度 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夏先德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发挥好财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政府间财政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内容和纽带,是实现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重要财政制度安排。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关键环节,是健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探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政府间转移支付”课题组转移支付,严格地讲是来自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在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中,一般将政府的财政支出分为两大类: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除政府购买之外的那些不以取得商品和劳务作为补偿...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志
随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数额的增加,也暴露出了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不规范、项目缺乏严格限制、资金监管不完善等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面对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的双重压力,客观上也要求改革和完善我国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一是加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整合。加强一般性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统筹力度,对于两者同时安排的专项转移支付,应该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统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宗保
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首先,总量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存在专项转移支付大于一般转移支付。如201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25 606.64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占48%,专项转移支付占52%。这不利于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齐云
财政转移支付是协调政府间分配关系的基本手段 ,目的是实现地区间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基本一致。本文分析了中国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支付额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支付力度不足、调节功能微弱的问题 ,提出了建立科学规范的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想。具体做法是 :用因素法代替基数法来确定各地的转移支付额 ;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重点 ,以专项转移支付相配合 ,以特殊性转移支付作补充 ;逐年降低直至取消税收返还 ,逐年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量 ,清理现行分散在各预算科目中的专项补助 ,将其规范为“整块拨款”和“配套拨款”。最后还提出了测算财政标准收入能力和财政标准支出需求的公式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梁文永 张富强
我国从1994年实施分税制后就已经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但至今尚未制定专门的财政转移支付法。本文针对目前财政转移支付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郭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振宇
转移支付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行过渡期转移支付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运行,形成了体制性、财力性、专项性三大类转移支付形式,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纵观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现况,凸显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具有较浓重的过渡性色彩。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明显存在着"包干制"的痕迹,如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留存的"地方上解"、"两税"增长返还,2002年新增的所得税基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