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20)
- 2023(20064)
- 2022(17341)
- 2021(15914)
- 2020(13746)
- 2019(31285)
- 2018(30813)
- 2017(59177)
- 2016(32019)
- 2015(35836)
- 2014(35441)
- 2013(35218)
- 2012(32498)
- 2011(29687)
- 2010(29787)
- 2009(27540)
- 2008(26642)
- 2007(23613)
- 2006(21114)
- 2005(18653)
- 学科
- 济(143130)
- 经济(142961)
- 管理(90373)
- 业(85776)
- 企(69248)
- 企业(69248)
- 方法(59403)
- 数学(51986)
- 数学方法(51301)
- 农(36993)
- 中国(36204)
- 财(32762)
- 地方(31099)
- 学(30799)
- 业经(30331)
- 制(26678)
- 农业(24739)
- 贸(23948)
- 贸易(23930)
- 易(23208)
- 银(20742)
- 银行(20665)
- 环境(20510)
- 技术(20145)
- 理论(20046)
- 和(20013)
- 融(19815)
- 金融(19811)
- 行(19783)
- 务(19338)
- 机构
- 大学(464616)
- 学院(462207)
- 济(191541)
- 经济(187664)
- 管理(177943)
- 研究(160225)
- 理学(154156)
- 理学院(152398)
- 管理学(149487)
- 管理学院(148669)
- 中国(118798)
- 科学(100627)
- 京(99102)
- 财(86820)
- 所(81775)
- 农(80815)
- 研究所(74774)
- 业大(72716)
- 中心(72352)
- 江(70540)
- 财经(69516)
- 农业(63548)
- 经(63113)
- 北京(62081)
- 范(59617)
- 师范(58899)
- 经济学(58605)
- 院(57844)
- 州(54383)
- 经济学院(52641)
- 基金
- 项目(316148)
- 科学(246937)
- 基金(229061)
- 研究(224487)
- 家(202566)
- 国家(200956)
- 科学基金(170724)
- 社会(142346)
- 社会科(134887)
- 社会科学(134846)
- 省(123127)
- 基金项目(121272)
- 自然(112540)
- 自然科(109872)
- 自然科学(109839)
- 自然科学基金(107824)
- 划(104165)
- 教育(102422)
- 资助(94845)
- 编号(90061)
- 成果(72535)
- 重点(71440)
- 部(69043)
- 发(67877)
- 创(65092)
- 课题(61957)
- 创新(60926)
- 科研(60854)
- 国家社会(58879)
- 教育部(58533)
- 期刊
- 济(212074)
- 经济(212074)
- 研究(135542)
- 中国(85882)
- 学报(79650)
- 农(72877)
- 科学(70740)
- 管理(66083)
- 财(64820)
- 大学(59787)
- 学学(56674)
- 农业(49544)
- 教育(44506)
- 融(40347)
- 金融(40347)
- 技术(39316)
- 经济研究(34625)
- 财经(34475)
- 业经(34004)
- 经(29684)
- 问题(27864)
- 业(24948)
- 技术经济(23152)
- 科技(22559)
- 统计(22496)
- 图书(22304)
- 版(21950)
- 理论(21272)
- 贸(21251)
- 商业(20750)
共检索到681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筠 何洋 江章学
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中,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产业集群等影响因素对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为了实证分析上述因素对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实际影响,文章以我国长江经济带的省际地区为例,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的深层次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产业中,影响地区间产业梯度转移的深层次因素所起的作用具有差异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欧阳华
产业转移是企业进行区位选择,从而使得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并形成新的区位均衡的过程。然而,在珠江—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如期出现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反而面临一些梯度陷阱。通过计算珠江—西江经济带各个城市的区位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梯度系数,系统论证了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梯度问题,探寻西江经济带各个城市在承接珠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中的比较优势,并对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以促进整个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章秀琴
本文将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分为规模差异和质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02-2014年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省际间对外贸易规模差异和质量差异呈现减小趋势,且各省间对外贸易质量不均衡程度比规模不均衡程度要小。通过面板GMM估计发现省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滞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人均GDP的交互项对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时段估计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规模的影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而对于外贸质量的影响则是波动中呈下降态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章秀琴
本文将对外贸易区域差异分为规模差异和质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002-2014年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但省际间对外贸易规模差异和质量差异呈现减小趋势,且各省间对外贸易质量不均衡程度比规模不均衡程度要小。通过面板GMM估计发现省级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滞后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人均GDP的交互项对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时段估计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规模的影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而对于外贸质量的影响则是波动中呈下降态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友国
本文从梯度转移理论出发,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提出了产业转移模式的判别方法,识别了集聚、扩散、承接、回流、替代等五种产业转移模式。应用上述分析框架对长江经济带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2002年至2015年优势产业转移在江苏、浙江、江西、四川以集聚型模式为主,在上海、安徽、湖北以扩散型模式为主,在其余省市主导模式不明显。劣势产业转移在多数省市都以回流型模式为主,但安徽和江西约有一半劣势行业的转移表现为承接型模式。各省市绝大多数行业的转移模式与其优势产业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产业转移模式渐进性地对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优势的重构产生了显著影响。
关键词:
产业转移模式 梯度优势 长江经济带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甜甜 邢宇 张明如 赵政慧
农业生产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生产和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投入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农业生产的面板数据进行效率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整体有效,其农业生产效率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需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2)农村人均GDP、受教育水平、机械化水平、交通便利性等显著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效率,应立足各地区发展实际,着力实施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完善外部机制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汝资 陈巧娟 高雄愿 孟思贤 魏国恩 刘耀彬
提升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既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揭示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梯度转换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绿色全面转型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超效率EBM-GML模型测度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对比分析2016年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前后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空间梯度格局变化,进而采用空间马尔科夫链和空间计量模型揭示绿色经济效率梯度转换规律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2016年以来绿色经济效率增幅明显,技术进步是主要来源。(2)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沿上中下游呈现纵向的“~”型梯度强化趋势,而从沿江向远江的横向来看,则呈现扁平化到倒“U”型梯度转换。(3)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发展趋势良好,高梯度城市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凸显,使得低梯度城市“路径突破”效应显著增强。(4)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投资强度、环境规制对绿色经济效率梯度转换具有正外部性,而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则有负向溢出效应。对比两个时期发现,绿色经济效率梯度转换的驱动因素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对绿色经济效率的间接效应强化,而环境规制对其直接效应增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肖黎明 高军峰 刘帅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超越对数产出距离函数对我国30个省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关注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强度和政府支持力度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标准对各地区进行空间梯度划分,考察不同梯度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在2000~2014年的变化趋势,进而与相应梯度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空间梯度分布的异同。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以后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三梯度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强度、政府支持力度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分别呈现出正线性、U型和倒U型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肖黎明 高军峰 刘帅
运用随机前沿模型超越对数产出距离函数对我国30个省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关注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强度和政府支持力度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均值为标准对各地区进行空间梯度划分,考察不同梯度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在20002014年的变化趋势,进而与相应梯度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空间梯度分布的异同。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以后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差距主要来源于第三梯度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卓乘风 白洋 邓峰
文章采用DEA-Windows法测算出2004-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创新效率,在控制创新空间关联效应的基础上,运用空间交叉模型考察了产业转移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异质性杠杆作用;并进一步对不同基础设施的最优投资结构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经济带各地区本地创新活动会抑制要素关联地区的创新活动;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显著提升经济带各地区创新能力;尽管科技型基础设施投资相比一般性基础设施,其"撬动"产业转移发挥创新效应的杠杆作用更为显著;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当科技型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超越9.4%时,产业转移对丝路带地区创新能力的边际效应有所削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气候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之一,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压力。为此,以二氧化碳排放为测度指标,定量分析了1998~2012年长江经济带二氧化碳的时空格局特征,并构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人口总量、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呈增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趋势;碳排放与人均GDP(1997年不变价)的相关性较弱;2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高碳排放区域以江苏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3空间面板模型结果表明:人口总量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根
产业结构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关系到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区域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三次产业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差异,并提出要通过发挥产业结构的调节功能、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水平以及统筹三次产业的合理布局来缩小长江经济带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宏波 吕新华 李富山 赵素婷
碳减排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级难题。论文利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三角湘鄂赣三省相关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Tapio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三角三省碳排放趋势及脱钩现状。研究表明:(1)2011—2020年,江西、湖北和湖南的碳强度分别下降了48.22%、66.15%和51.01%,能源强度则分别下降了31.02%、59.37%和52.15%。得益于碳强度的下降和能源效率的提升,中三角碳排放量变化不大,区域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均衡性得以增强。(2)中三角三省主要处于碳弱脱钩状态,没有负脱钩和复挂钩的现象出现。(3)三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不多,能源结构降“碳”明显,江西、湖北和湖南煤炭消耗量占比分别下降到40.81%、37.33%和44.75%,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提高到31.23%、27.02%和26.70%。建议三省加强产业规划合作布局,完善以长江为主轴,赣江、汉江和湘江为补充的水运航道系统,强化清洁能源生产能力,最终促进三省经济发展形成绿色低碳新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宏波 吕新华 李富山 赵素婷
碳减排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级难题。论文利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三角湘鄂赣三省相关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Tapio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三角三省碳排放趋势及脱钩现状。研究表明:(1)2011—2020年,江西、湖北和湖南的碳强度分别下降了48.22%、66.15%和51.01%,能源强度则分别下降了31.02%、59.37%和52.15%。得益于碳强度的下降和能源效率的提升,中三角碳排放量变化不大,区域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均衡性得以增强。(2)中三角三省主要处于碳弱脱钩状态,没有负脱钩和复挂钩的现象出现。(3)三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不多,能源结构降“碳”明显,江西、湖北和湖南煤炭消耗量占比分别下降到40.81%、37.33%和44.75%,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提高到31.23%、27.02%和26.70%。建议三省加强产业规划合作布局,完善以长江为主轴,赣江、汉江和湘江为补充的水运航道系统,强化清洁能源生产能力,最终促进三省经济发展形成绿色低碳新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杰文 王亮 张云
文章选取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法对其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的城市化发展特点以及空间演化的结构性和差异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水平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并且由单纯的人口城市化向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协调均衡发展模式的转变;城市化发展水平具有两极分化演变趋势,存在上游、中游、下游梯度递增空间分布格局,且上游大部分地区城市化水平还较低;长江经济带上游江浙沪地区表现出高城市化地区极化趋势,中游地区呈现一定的随机化趋势,上游地区城市化发展受政策引导趋势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政府竞争、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产业升级促进了生态环境优化吗——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
影响当前纸质藏书质量的深层次因素分析与思考
要素流动与我国地带间的产业梯度转移
出口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了吗——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2000~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中国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决定因素研究——基于2000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中国产业层次对地区初次分配福利水平的提升效应——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退耕还林的深层次思考——以长江上游云南省境为例
开放型经济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溢出效应分析——基于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