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38)
- 2023(6294)
- 2022(5743)
- 2021(5385)
- 2020(4924)
- 2019(11759)
- 2018(11928)
- 2017(24526)
- 2016(13595)
- 2015(15667)
- 2014(16013)
- 2013(16355)
- 2012(15728)
- 2011(14568)
- 2010(14662)
- 2009(14140)
- 2008(14364)
- 2007(13121)
- 2006(11425)
- 2005(10417)
- 学科
- 济(62435)
- 经济(62382)
- 业(35025)
- 管理(35002)
- 方法(31194)
- 数学(28569)
- 数学方法(28384)
- 企(25713)
- 企业(25713)
- 农(17981)
- 中国(17079)
- 财(15352)
- 贸(14119)
- 贸易(14112)
- 易(13738)
- 地方(12919)
- 制(12611)
- 农业(11533)
- 学(11365)
- 银(11019)
- 银行(10996)
- 业经(10876)
- 行(10529)
- 融(10123)
- 金融(10120)
- 务(8681)
- 财务(8666)
- 财务管理(8638)
- 和(8634)
- 环境(8220)
- 机构
- 大学(209331)
- 学院(207662)
- 济(91044)
- 经济(89196)
- 管理(77014)
- 研究(71396)
- 理学(65588)
- 理学院(64819)
- 管理学(63841)
- 管理学院(63455)
- 中国(56402)
- 京(44448)
- 财(43521)
- 科学(42864)
- 所(37864)
- 农(36337)
- 财经(34592)
- 研究所(34066)
- 中心(33046)
- 经(31127)
- 江(30997)
- 业大(30343)
- 经济学(29208)
- 农业(29009)
- 北京(28588)
- 范(26910)
- 经济学院(26789)
- 师范(26660)
- 财经大学(25503)
- 州(25151)
- 基金
- 项目(128035)
- 科学(98850)
- 研究(93384)
- 基金(92131)
- 家(79953)
- 国家(79326)
- 科学基金(65866)
- 社会(58421)
- 社会科(55363)
- 社会科学(55343)
- 基金项目(49088)
- 省(48977)
- 教育(43141)
- 划(41928)
- 自然(41598)
- 自然科(40527)
- 自然科学(40512)
- 自然科学基金(39777)
- 资助(39172)
- 编号(39018)
- 成果(32707)
- 部(29771)
- 重点(29120)
- 发(28341)
- 课题(26425)
- 创(25562)
- 教育部(25252)
- 科研(24938)
- 人文(24246)
- 性(24203)
共检索到309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龙硕
本文考察了我国各省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差异的潜在原因。通过ADF检验和面板单位根检验,发现各省通胀与全国通胀之间的差异是收敛的。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分析,研究发现在决定各省通胀差异问题上,结构性因素大于周期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同时研究还发现各省通胀差异的决定因素在改革开放前期和市场经济时代有很大不同:改革开放前期,经济增长、对外开放有利于缓解通胀,非国有化则刺激通胀;而在市场经济时期,上述影响的方向反转或者变得含混。研究也发现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市化有利于舒缓通胀,而地方分权则会增加各省通胀压力。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兆星 韩铭珊
一、问题的提出经过三年多的治理整顿,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基于这样一个现实,目前大家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有三种不同的判断:一是认为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正在不断增长,如不采取趋紧的货币信贷政策,就有可能使通货膨胀在近期内再次出现;二是认为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存在的,但在近期内还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三是认为随着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恢复以及大量产品库存的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不存在了,当前的主要矛盾仍是有效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夏业良
试析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夏业良最近一段时期,全国各大中城市日用商品零售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正进一步积蓄。城镇居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已造成部分消费者的心理恐慌。在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潜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这种心理预期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秦宛顺 罗斌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通货膨胀表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定量分析来考察这一地区差异及其原因。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地区差异 在1988-1989年通货膨胀期,最先达到物价指数峰点的是合肥、南昌和宁波,最迟达到的是海口、南宁;在1993-1994年通货膨胀期,最先达到峰点的是广州,最迟达到的是西宁、银川和兰州。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罗新广
1990年是国家进行价格调整幅度最大的一年,调价措施涉及吃、穿、用等众多领域,1991年又相继出台一批价格调整方案。但是,1990年以来国民经济却呈现出近几年少有的市场物价平稳态势。1990年全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仅比上年上升了2.1%,1991年零售物价总水平仍然比较平稳,1—10月全国零售物价指数比上年同期仅上涨2.7%。这表明治理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那么,今后是否会出现通货膨胀反弹,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是否会变成公开的通货膨胀,这是人们关心的热点。在现实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如何计算潜在通货膨胀(隐弊的通货膨胀),是近几年来理论界试图突破的一个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货币流通速度,利...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丽
近日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再次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增长使中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同时也使央行的宏观调控更加复杂和困难。本文通过对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及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测度等的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蓓 王文举
本文利用我国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各省市自治区的通货膨胀率和地区工业增加值作为研究样本,采用HP滤波法计算各地区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研究发现,不同地区通货膨胀的滞后性差异较大,应该重视微观数据研究,提高宏观政策的预见性。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滞后性 地区差异 微观数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钱金辉
通货膨胀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巨大障碍。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受到通货膨胀的多次冲击,我国的整体经济出现了很大的波动,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本文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相关的治理手段,以总结通货膨胀治理共性。
关键词:
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 量化宽松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秦宛顺 王明舰
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基础上,建立我国通货膨胀的经济计量模型,以便定量地考察各种因素变化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我们从货币数量论出发探讨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根据货币数量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柳欣 冯伟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不是一般经济周期中产生的价格上升。而是类似于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所产生的滞胀,即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对当前的通货膨胀不应该采用全面紧缩的政策,而是在保持货币供应量和名义GDP增长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调整过高的资产价值和提高工资在GDP中的比重,通过调整结构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增加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关键词:
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率 滞胀 剩余劳动力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雪春
在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二元经济割裂了城乡市场,造成城乡价格水平的不同演化态势。对有关数据的分析表明,城市和农村在零售商品额、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的差异,以及城市化程度、GDP缺口、外贸依存度等因素,可以部分解释城乡价格变化速度的差异,而人均GDP与不同省份的城乡价格变化速度的差异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城乡价格指数的差异有减小的趋势,而城乡价格水平的统一,应该是我国的长期趋势。
关键词:
二元经济 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 城乡差距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肖威 吴军
长期的超额货币供给积累了高额货币存量,导致了对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普遍担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背景下,过快增长的货币供给所增加的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一部分沉淀于储蓄状态,并未全数形成有效需求,因而不会在当期引致与之相对应的严重通货膨胀,但会形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累积。实证研究发现,沉积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显著正向的滞后影响,且影响程度随着沉积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减弱。针对我国目前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较高的实际,为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本文提出了在维持经济7%以上增长的同时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4%左右的宏观调控指标及保证这一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军 董志伟 涂竞
长期积累的高额流动性存量、如此之高的货币信贷投放,却未引发与之相匹配的高通货膨胀。货币主义的经典公式受到"中国之谜"的挑战。本文从经济的需求层面,通过有支付能力需求、有效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分析,研究了潜在通货膨胀的流动性压力及其形成渊源,并由货币结构分析视角,在定义M2和M1分别体现有支付能力需求和有效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采用了2000年12月~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证明了在广义货币M2存量偏高、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强的前提下,M1增长率低于M2增长率、M1占M2比率下降,则表现出沉淀或累积的有支付能力返归,向有效需求转化,预示着通货膨胀可能会由潜在转化为现实的论断。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邢国均 李赶顺
合理、科学地利用外资不仅能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健康稳定增长,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是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抑制经济过热,以及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境外投资的管理,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有关经济法律制度、产业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的经验等,其中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有效地规避我国当前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
关键词:
管理 外资 解决 通胀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沈成文
实践中,我国把零售物价总指数作为通货膨胀测量指标。而这一指标采用“年距环比指数”。不反映生产资料和服务价格变动,加之控制物价的行政手段,产生了通货膨胀率的偏低性。即隐蔽性通货膨胀。当这种隐蔽性的通货膨胀与潜在的通货膨胀形成合力,通货膨胀由隐蔽转为公开,由潜在转为现实时,就形成通货膨胀反弹。潜在的通货膨胀指诱发通货膨胀的诸因素正处于积累或待萌发状态。当前经济活动中诱发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有:1、市场物价上涨压力并未消除;2、产品库存积压使国民经济进入投入——无效产出——高投入的高速低效循环之中;3、货币流通量偏多并大量沉淀;4、经济由冷到热的复苏中社会总需求会相应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