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67)
2023(12209)
2022(10743)
2021(10049)
2020(8502)
2019(19704)
2018(19936)
2017(39118)
2016(21020)
2015(23846)
2014(24058)
2013(24172)
2012(22475)
2011(20699)
2010(20888)
2009(19580)
2008(18814)
2007(16606)
2006(15040)
2005(13451)
作者
(63143)
(52207)
(52108)
(49598)
(33150)
(25052)
(23636)
(20591)
(19834)
(18684)
(17648)
(17630)
(16622)
(16581)
(16040)
(15922)
(15484)
(15319)
(14929)
(14799)
(13111)
(12952)
(12544)
(11907)
(11873)
(11677)
(11510)
(11399)
(10618)
(10107)
学科
(105910)
经济(105813)
管理(59556)
(54992)
(44195)
企业(44195)
方法(42467)
数学(37259)
数学方法(36942)
中国(26071)
地方(24299)
(23816)
(20922)
(20784)
业经(20329)
(17248)
(16332)
贸易(16321)
农业(16055)
(15760)
地方经济(15105)
环境(14703)
(14664)
(14439)
银行(14401)
(13936)
金融(13934)
(13846)
理论(13622)
技术(12515)
机构
大学(316347)
学院(313600)
(135298)
经济(132483)
管理(123765)
研究(108285)
理学(106849)
理学院(105638)
管理学(104024)
管理学院(103464)
中国(80123)
(67627)
科学(65461)
(60694)
(54977)
研究所(49870)
财经(48880)
中心(47262)
(47112)
业大(44636)
(44516)
(44163)
北京(43455)
经济学(41486)
(41003)
师范(40690)
(38623)
经济学院(37168)
农业(36925)
(36549)
基金
项目(206689)
科学(161673)
研究(152142)
基金(149724)
(129754)
国家(128723)
科学基金(109689)
社会(96152)
社会科(91069)
社会科学(91044)
基金项目(79962)
(79346)
自然(70282)
教育(68584)
自然科(68548)
自然科学(68534)
自然科学基金(67294)
(66840)
编号(62362)
资助(62129)
成果(50972)
(46019)
重点(45864)
(44984)
课题(42398)
(42056)
教育部(39451)
创新(39303)
国家社会(39253)
科研(39153)
期刊
(154788)
经济(154788)
研究(99197)
中国(53768)
学报(47036)
管理(46269)
科学(44358)
(43239)
(42703)
大学(35313)
学学(33323)
教育(30205)
农业(29763)
(27774)
金融(27774)
技术(26652)
经济研究(25541)
财经(24454)
业经(23528)
(20908)
问题(20534)
技术经济(17042)
理论(16661)
图书(15853)
(15339)
实践(14987)
(14987)
现代(14791)
商业(14603)
(14226)
共检索到464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乐一  彭晓莲  李玉双  
本文从经济周期长度、深度、形态三个方面的6个指标出发,研究1953—2010年我国各地区经济周期的差异性。其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各地区经济周期在长度、深度、形态上都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发现: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改革开放后我国各地区经济周期在长度上的差异程度在增大,而在深度与形态方面,其差异程度在减小。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今后我国地区经济周期差异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且可以为国家相关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军  束笛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周期波动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劳动与资本对这三个区域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三个地区经济周期性波动有趋同的趋势。此外资本变化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东部地区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人力资本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基本一致,但高于西部地区。本文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当考虑地区差异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太明  
本文基于Lucas基准模型,采用中国1985 ̄2005年间的国家一级城乡居民消费数据、省一级居民消费数据、省一级城乡居民消费数据对中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城乡间差异性、地区间差异性、地区内城乡间差异性进行定量分析,并且通过1952 ̄2005年间的国家一级居民消费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的阶段差异性。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国省一级的居民消费数据得到的中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不仅大于国家一级居民消费数据估计的中国经济周期福利成本,而且远远大于Lucas(1987)的估计结果;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存在显著的城乡间差异性、地区间差异性、地区内城乡间差异性和阶段差异性。因此,中国政府在重视经济增...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田素华  谢智勇  
文章基于HP滤波等多种周期项分解方法,对1960~2016年中国和美国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持续性等进行比较,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交叉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中美两国经济的协同关系。研究表明,中国人均GDP波动幅度超过美国,持续性(时间序列相关)短于美国;中国经济收缩深度和扩张深度超过美国;中国分类经济指标的波动性从大到小排序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平滑度低于美国。中美两国经济的协同关系有不断加强态势,居民消费是中美两国协同程度最高的分类经济指标。美国经济波动是中国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基于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过程显示,双边贸易是美国经济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渠道; 1单位美国人均GDP正向波动在当期会对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产生1. 0041单位的正向冲击,对中国人均GDP造成0. 3635单位的正向冲击。在中国省区和美国州区,高收入地区的经济波动(波动持续时间和波动深度)低于低收入地区,收入水平与经济周期波动呈负相关关系;中国省区之间的经济协同高于美国州区;中国省际经济与美国国家层面经济之间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美国州际经济与中国国家层面经济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中美两国高收入地区经济的外部相关性比较低,经济独立性高于中低收入地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贺书锋  郭羽诞  
经济周期国际协同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重要经济现象。本文考察了1960-2007年间中国与27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发展变化,发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尤其与亚洲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增强,而与发达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减弱。协同性指标和Granger检验进一步证实中国与样本国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群体差异性特征,聚类分析可以把27个样本国划分为主动高协同亚洲国家、被动高协同发展中国家、中协同发达国家、低协同发达国家等四个特征明显的类别。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勇  王满仓  
基于转轨时期"市场成长"背景,将我国的经济周期分为体制性波动和市场性波动两个方面。进一步,根据改进的Koren和Tenreyro分解方法将我国的地区经济周期分为体制性波动、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三个方面。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周期呈现出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不断增强,体制性波动不断减弱的长期趋势;东部地区的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要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性波动,中西部地区的体制性波动要显著大于东部地区的体制性波动。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地区经济周期差异化的重要原因,而稳步的区域市场化推进策略,培育完善、健全的全国统一市场机制是实现我国经济周期"高位收敛"的必由之路。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薛敬孝   张兵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地区)的经济周期在某些时期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同期性,而在另外一些时期则存在着离散的倾向。通过计算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实证检验了上述结论。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增长和紧密经济联系的构筑、东亚各国(地区)趋同的经济和金融政策以及世界性冲击是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在某些时期出现同步变动的主要原因;而东亚各国(地区)内部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的差异以及外部冲击的减弱是导致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在90年代上半期出现离散的主要原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兵  
经济周期同期性问题的研究是世界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东亚各国(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东亚地区经济周期同期性的形成原因和传导机制。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勇  王满仓  
基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际,本文将我国的经济周期以产业为依据理解为体制性波动和市场性波动的综合效应。根据改进的KorenandTenreyro(2007)分解方法将我国的地区经济周期从体制性波动、市场性波动和其他波动三个方面进行分解。分解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周期呈现出市场性波动不断增强和体制性波动不断减弱的长期趋势;东部地区的市场性波动要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性波动,中西部地区的体制性波动要显著大于东部地区的体制性波动。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本身是我国地区经济周期差异化的重要原因,稳步推进区域市场化,培育完善、健全的全国性统一市场机制是实现我国经济周期"高位收敛"的必由之路。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舒海棠  万良伟  
本文以1998~2013年中国不同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宏观经济条件与地区市场化水平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融资约束条件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周期阶段和不同的市场化水平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实证结果表明:在宏观经济衰退时,融资渠道变窄导致融资约束型企业降低资产负债率,而非融资约束型企业则由于代理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更倾向于债务融资而提高资产负债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则促使企业更加倾向于减少债务融资而提高股权融资权重,但调整的幅度存在差异。宏观经济因素在企业的融资决策中是重要因素,不同市场化水平下的资本结构在宏观经济条件冲击下具有不同的表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立群  
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研究张立群一、我国是否存在经济周期(一)关于经济周期的一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经济周期,这是国内外经济界所公认的。我国经济中是否存在经济周期,是一个到目前尚有争议的问题。讨论这一问题,首先应该界定经济周期这一概念的内涵。一般的认识...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李小林  李鑫  刘倩男  
本文采用BBQ算法和Morlet小波分析先后考察了2000~2018年我国保险周期和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与动态关联。研究发现:两大周期的平均长度均为3~4年,其中经济周期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扩张型转为收缩型波动,而保险周期总体呈收缩型波动,且其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经济周期;两大周期的关联虽在中短期具有较强时变性,但仍在较多时段高度正相关,且经济周期是引起保险业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而在长期内,二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部分时段里负相关,在危机后则转为正相关。这表明从中短期视角看,我国保险周期存在显著的顺经济周期效应,但从长期看,两大周期并非总是同向波动,二者的协动关系在危机前后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寿险市场和保险市场整体的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的关联高度相似,而产险市场波动与经济周期的关联则具有明显差异;两大周期的关联在扩张期更显著,且会受利率和股价波动的影响。本研究为深化认识我国保险业的周期波动规律及其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多重关联特征,进而为增强保险监管措施及产业发展政策的稳健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提供启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张超  任志宏  
本文基于我国2001-2017年季度数据,选取信贷、金融杠杆、股票价格、房产价格等变量指标,运用BP滤波技术、VAR等方法,实证研究我国金融周期特征以及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相互作用、传导机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一是金融周期比经济周期持续时间更长、波动幅度更大,而经济周期比金融周期波动的频率更高;二是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大多数时候表现出相互促进的顺周期性特征;三是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峰值对彼此都具有显著的预测性;四是在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互动影响过程中,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发挥着关键的传导中介作用。由上述研究结论得到的启示:一是要重视防范和化解由于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叠加而引致的系统性风险;二是要完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管理框架,减少房地产价格周期、信贷周期、金融杠杆周期、股票价格周期相互交织、叠加对货币政策调控带来的不利冲击;三是要注重短期宏观调控目标与长期宏观调控目标的协同,避免出现为了短期调控目标而急功近利地采取"一刀切"的调控措施、进而有损于经济金融长期健康发展的现象;四是监测和管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波动对经济、金融周期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宏观和微观经济政策调整通过资产价格变动、金融加速器效应等传导机制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产生的不利冲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伊楠  谷国锋  王雪辉  
文章选取东北地区1978-2017年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时域和频域角度采用"谷—谷"划分法和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算法分析并对比了东北三省经济周期的波动情况。时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从改革开放前剧烈波动的不稳定态势转变为改革开放后在小范围内波动的平稳快速增长。频域分析表明:黑龙江省经济周期分量主要有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和趋势项,吉林省经济周期分量主要有政治经济周期和朱格拉周期,辽宁省经济周期分量主要有政治经济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影响各省份经济周期的因素有差异,因此,在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特点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促进地区经济的平稳运行。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隋建利  刘金全  
本文基于时变参数马尔科夫阶段变迁模型,通过甄别中美两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与经济周期联动机制的差异性,发现中国(美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处于"低波动状态"的持续性弱于(强于)其处于"高波动状态"的持续性,非预期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性产生微弱(显著)的冲击影响,由货币政策冲击引发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能够促进(阻碍)宏观经济增长,而由宏观经济冲击引发的货币增长不确定性能够抑制(微弱推动)宏观经济增长;与美国相比较,中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总体更为剧烈,其处在"低波动阶段"时的持续性更弱而处在"高波动阶段"时的持续性更强;中国货币增长不确定性主要由宏观经济冲击所引致,而在美国宏观经济冲击以及货币政策冲击共同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