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40)
2023(16335)
2022(14160)
2021(13200)
2020(11099)
2019(25610)
2018(25783)
2017(49213)
2016(26653)
2015(30214)
2014(30548)
2013(30596)
2012(28744)
2011(26406)
2010(26892)
2009(25083)
2008(24426)
2007(21620)
2006(19576)
2005(17841)
作者
(80995)
(67261)
(67062)
(63556)
(42890)
(32278)
(30405)
(26323)
(25524)
(24176)
(22872)
(22651)
(21594)
(21586)
(20769)
(20760)
(19819)
(19512)
(19301)
(19273)
(17090)
(16708)
(16400)
(15322)
(15277)
(15037)
(14958)
(14736)
(13662)
(13182)
学科
(130020)
经济(129899)
管理(73820)
(70079)
(55938)
企业(55938)
方法(52271)
数学(45607)
数学方法(45019)
中国(35491)
(31310)
地方(31232)
(26543)
业经(26466)
(25387)
(22093)
(21429)
贸易(21410)
农业(21221)
(20656)
(19796)
银行(19747)
(19411)
金融(19409)
(19080)
环境(18573)
(18400)
理论(18215)
地方经济(17812)
技术(17172)
机构
大学(397014)
学院(394856)
(166862)
经济(163322)
管理(151946)
研究(141794)
理学(130096)
理学院(128529)
管理学(126141)
管理学院(125423)
中国(106689)
科学(86727)
(86666)
(75500)
(73292)
研究所(66339)
(63778)
中心(62213)
财经(59603)
(58538)
业大(57163)
北京(56174)
(53879)
(53404)
师范(52924)
(50983)
经济学(50506)
农业(49686)
(47853)
经济学院(45124)
基金
项目(258361)
科学(202268)
研究(188504)
基金(186100)
(162545)
国家(161211)
科学基金(136943)
社会(118031)
社会科(111809)
社会科学(111780)
(100252)
基金项目(98075)
自然(88614)
自然科(86498)
自然科学(86482)
教育(86116)
自然科学基金(84870)
(84869)
资助(78338)
编号(76940)
成果(63304)
(58792)
重点(58350)
(56838)
课题(53920)
(52640)
创新(49164)
科研(48938)
教育部(48425)
国家社会(48155)
期刊
(193462)
经济(193462)
研究(124653)
中国(78273)
学报(60960)
管理(58586)
(58242)
科学(57215)
(53936)
大学(45632)
教育(44350)
学学(42878)
农业(40438)
(38290)
金融(38290)
技术(35269)
经济研究(31713)
业经(30350)
财经(29452)
(25266)
问题(25238)
技术经济(21157)
(20711)
图书(20409)
(19812)
统计(19734)
理论(19614)
科技(18344)
资源(18266)
商业(18168)
共检索到605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洪庆  
从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三个层面构建了我国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了2005-2012年我国不同省市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结果表明: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东部最高,其次是东北、中部和西部,但四大地区之间的梯度差距逐年缩小;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变化趋势不同,东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西部呈缓慢的上升趋势,东北地区趋势不明显;各地区在开放程度、开放质量和开放效益方面的变化趋势也不同,东部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中部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国兰  龙强  周吉  
长江沿江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在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反映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迈入新时期以来长江沿江地区各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安徽等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浙江、云南、贵州等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其他省市变化不大。当前,长江沿江地区要坚持实施内源外源并举战略,全面提升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国兰  龙强  周吉  
长江沿江地区的开放和发展在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反映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迈入新时期以来长江沿江地区各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安徽等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浙江、云南、贵州等省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其他省市变化不大。当前,长江沿江地区要坚持实施内源外源并举战略,全面提升长江沿江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薇  毕芳  
为了提高西北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大环境中,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借助SPSS20.0对西北五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实证结果表明,西北五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笔者基于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以期促进西北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伟新  龚新蜀  
沿边地区的开放和发展是我国完整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反映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以来沿边各省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沿边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提高,西北沿边地区发展水平相对有所下降,东北沿边地区区域开放格局不均衡;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给予沿边地区的政策倾斜为沿边地区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当前沿边地区需要进一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应武  李董林  
既有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仍主要以静态分析为主,动态分析尚显不足。本文基于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截取2005~2014年各区域统计年鉴相关指标数据,并借助STATA统计分析工具,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研究我国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从横向和纵向两条线分析我国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实证研究表明:(1)从空间分布状态来看,我国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自东向西逐步降低,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高度相关关系;(2)从时间维度动态趋势变化来看,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现V、倒V、M、W4种变化趋势,同时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扩大内陆地区全方位开放格局及协调产业体系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的发展思路。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应武  李董林  
既有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仍主要以静态分析为主,动态分析尚显不足。本文基于最新研究进展,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截取20052014年各区域统计年鉴相关指标数据,并借助STATA统计分析工具,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测度研究我国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从横向和纵向两条线分析我国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实证研究表明:(1)从空间分布状态来看,我国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自东向西逐步降低,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高度相关关系;(2)从时间维度动态趋势变化来看,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丙参  魏艳华  张贝贝  
文章构建了函数型全局拉开档次评价法,根据全局拉开档次准则确定指标权重,将多元评价函数转化为综合评价函数(CEF),通过CEF积分值进行短期、长期评价;进一步对CEF进行FPCA,利用PCS的加权欧氏距离进行系统聚类,并以主成分综合得分(PCCS)进行长期评价。选择5个经济指标,运用上述方法对我国各省份进行聚类与排序,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只有约11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平均水平,且发达地区差异大于发展较差地区差异;发达地区与欠发展地区排名都比较稳定且规模较小,发展中地区很多;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东北三省、河北、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排名下降较多,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起伏较大,稳定性较差,安徽、陕西等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排名进步较大。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志彪  
中国第一波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红利已经透支。在扩大内需条件下实施深度全球化战略是第二波全球化的主要议题。如果说第一波全球化的内核可以概括为"利用别国的市场用足本国的低端生产要素",那么第二波全球化的特征则主要表现为"利用本国的市场用足国外的创新要素,加速发展本国的创新经济"。抓住第二波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既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再平衡的需要,也是为了消除在世界经济下行趋势下我国产能过剩的困境,更是为了利用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通过国内市场的吸引力加速引进高级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中国的创新经济。据此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景朝阳  涂舒  
中国的宏观经济正面临着嵌入世界经济结构"大转型"与步入"新常态"攻坚期的诸多挑战。在国际经济格局与产业模式深度调整之际,新兴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并呈现出整体较高经济增速、内部联系不断加强、一体化领域纵向延伸等特点。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与区域合作态势,中国未来将通过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以服务外包为抓手的现代产业新格局,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与模式变革等方面不断积极探索开放型经济新路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成敦杰  
低碳农业经济作为时代新生态革命产物,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以中国和日本为研究对象,基于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线性加权法测算两国2006—2016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中国和日本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和日本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发展态势。(2)化学投入强度与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相关关系,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呈增长模式发展,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虽然呈增长态势发展,但相对较小。(3)日本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农药使用强度、农业用电效率、农业生产总值、单位耕地面积农作物固碳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及柴油使用强度;中国依次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户人均纯收入、农业碳生产力、化肥使用强度、农业机械化水平及秸秆综合利用率。最后,依据日本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经验,提出中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相关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晓亮  王英  
在详细阐述开放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从开放基础、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和开放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4个指标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囊括了前人研究的大部分成果,并主要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质量与效益方面进行了补充与拓展研究。以东部沿海开放程度较高的七省市为例,运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2010年七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并排序,结果显示,七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上海、广东、江苏、北京、浙江、福建和山东,印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岳兴程  汪五一  张云佳  
文章构建了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进行探讨,并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金融发展规模、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因素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对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而且不同地区影响因素的效果又不尽相同。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楚天舒  李晓红  
构建了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3年北京、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和西安11个中心城市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灰色关联理想点法计算了各时点的总部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值。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各中心城市在不同时段的总部经济发展状态、发展趋势及2007—2013年其总部经济总体动态发展水平,为研究2007—2013年中国11个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俊  
美国经济学家福克斯(Fuchs,1968)首先提出服务经济概念,认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50%以上、服务业就业占比50%以上的经济形态为服务经济"。据此标准,中国正迈入服务经济时代的大门。服务经济在产业性质、要素投入、政策需求、开放程度等方面与工业经济有明显不同。在迈向服务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应当把服务业贸易投资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