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03)
- 2023(11559)
- 2022(10326)
- 2021(9822)
- 2020(8310)
- 2019(19396)
- 2018(19468)
- 2017(38205)
- 2016(20786)
- 2015(23712)
- 2014(24035)
- 2013(23838)
- 2012(21947)
- 2011(19951)
- 2010(19990)
- 2009(18451)
- 2008(17952)
- 2007(15692)
- 2006(14055)
- 2005(12478)
- 学科
- 济(83238)
- 经济(83114)
- 管理(58807)
- 业(54634)
- 企(44184)
- 企业(44184)
- 方法(37620)
- 数学(32842)
- 数学方法(32491)
- 中国(25726)
- 农(22175)
- 财(19920)
- 学(19185)
- 地方(18580)
- 制(17363)
- 业经(17183)
- 贸(15779)
- 贸易(15769)
- 易(15326)
- 农业(14393)
- 环境(13873)
- 银(13561)
- 银行(13524)
- 和(13386)
- 理论(13193)
- 行(12951)
- 融(12298)
- 金融(12296)
- 技术(12221)
- 务(11637)
- 机构
- 大学(303986)
- 学院(300590)
- 管理(119387)
- 济(118296)
- 经济(115475)
- 理学(103195)
- 理学院(101983)
- 研究(101609)
- 管理学(100319)
- 管理学院(99751)
- 中国(74982)
- 京(65797)
- 科学(63932)
- 财(55603)
- 所(51077)
- 研究所(46505)
- 农(46389)
- 中心(45152)
- 业大(44719)
- 财经(44623)
- 江(42405)
- 北京(42189)
- 范(40478)
- 经(40393)
- 师范(40125)
- 院(37396)
- 农业(36366)
- 经济学(35286)
- 州(35213)
- 财经大学(33123)
- 基金
- 项目(204653)
- 科学(159676)
- 研究(149197)
- 基金(147784)
- 家(128831)
- 国家(127809)
- 科学基金(108854)
- 社会(92770)
- 社会科(87686)
- 社会科学(87663)
- 基金项目(79785)
- 省(78270)
- 自然(71444)
- 自然科(69638)
- 自然科学(69618)
- 自然科学基金(68323)
- 教育(67252)
- 划(67202)
- 编号(61724)
- 资助(60523)
- 成果(50267)
- 重点(45462)
- 部(44978)
- 发(43539)
- 课题(42004)
- 创(41720)
- 创新(38970)
- 科研(38863)
- 教育部(38218)
- 大学(37810)
- 期刊
- 济(130498)
- 经济(130498)
- 研究(91328)
- 中国(52969)
- 学报(46801)
- 科学(44151)
- 管理(42719)
- 农(41406)
- 财(39102)
- 大学(34993)
- 学学(32919)
- 教育(31218)
- 农业(28743)
- 融(25547)
- 金融(25547)
- 技术(24038)
- 业经(21392)
- 财经(21216)
- 经济研究(20170)
- 问题(19505)
- 经(17928)
- 图书(15989)
- 理论(15950)
- 实践(14710)
- 践(14710)
- 现代(14507)
- 科技(14458)
- 业(13989)
- 技术经济(13986)
- 资源(13983)
共检索到435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琳琳 李保峰 陈宏
随着城市气候问题的突显,作为城市微气候环境有机组成的街区尺度微气候研究尤为关键。对我国在街区尺度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学科分类、研究历程、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街区尺度的空间界面属性与空间形态组织等方面对促使微气候发生显著改变的人为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述评,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
城市微气候 街区尺度 综述 展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琳琳 李保峰 陈宏
随着城市气候问题的突显,作为城市微气候环境有机组成的街区尺度微气候研究尤为关键。对我国在街区尺度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学科分类、研究历程、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街区尺度的空间界面属性与空间形态组织等方面对促使微气候发生显著改变的人为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述评,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
城市微气候 街区尺度 综述 展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韩治远 龙瀛
城市再开发是对城市现有建设用地的重新开发建设或改造升级,对节约城市发展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开源的路网和兴趣点数据,借鉴类型学研究方法,提出一套方法框架,从形态与功能两个角度对城市再开发进行识别与评价。作者从西安的案例研究中发现:1)基于道路交叉口的空间形态,可将城市街区分为8个类别,每个类别具有可在ArcGIS中自动识别的共同特征;2)发生城市形恋、功能再开发的街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识别结果存在交集;3)本文的方法框架对城市形态和功能再开发的识别结果,在评价中呈现出很高的准确性,并且适宜在全国范围推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谌丽 张文忠 褚峤 王鹏 李加忠
居民交通出行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越来越多的地理和规划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方式的影响,尤其是街区尺度成为相关政策的重点,但细化讨论建成环境对居民交通感知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北京为例,结合街区尺度等建成环境客观数据与居民交通评价调查主观数据,采用有序多分类逻辑模型探讨街区尺度特征对居民主观交通便捷性评价和交通安全性评价的影响。研究表明:小街区的模式下交叉路口多,易于设置公交站点,有利于提高居民交通便捷性评价,并且避免了大马路带来的交通隐患,对居民的交通安全性评价也有提升作用;容积率、区位、公交站点等对交通评价具有促进作用。最后分析表明,交通评价还与居民自身属性有关,交通建设需充分考虑不同居民的需求及其分布特征。本文的结论可为推行街区制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睿 张彧
中国城市经历了高速建设发展阶段,街区尺度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带来众多社会问题。本文借鉴类型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归纳和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城市街区形态的成因以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其演变特点和规律,为探索中国街区的适宜尺度和规模提供借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舒欣 李坤 张梦园 谢雅芬 董丽
【目的】城市人居环境中小微尺度是人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基本空间尺度。探究小微尺度下垫面类型及其格局特征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机制,是借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基于实地测量,针对城市居住区绿地不同类型下垫面日均空气温度、湿度的差异,以及小微尺度下垫面格局对环境微气候的影响开展定量研究。【结果】四季7种下垫面类型的日均温度、湿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7种下垫面类型的排序有季节性变化。高郁闭度植被、水体与中郁闭度植被的降温、增湿效应明显。借助景观格局指数量化不同类型下垫面的格局特征。景观指数与日均温度、湿度的相关性随不同季节而变化。各类下垫面的面积占比、斑块面积是影响小微尺度环境温度、湿度的关键格局特征,破碎度与聚集度也有一定影响。【结论】未来进行热舒适型小微尺度户外空间设计时,提高高郁闭度与中郁闭度植被的面积占比和斑块面积,控制其破碎程度,采用聚集式布局形式可有效提高环境相对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同时应避免配置成片的硬质铺装(占比率高,面积大,分布聚集),降低其热调节负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匡晓明 陈君 孙常峰
采用计算机定量模拟方法,以城市街区尺度的绿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风道宽度、风道方向与主导风向的角度、风道内障碍物高度三个影响因子进行单因子模拟和对比分析,对风道通风效能进行评价,为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中的风道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鹤 刘家明 李玏 陶慧
随着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长,休闲旅游不断发展,而城市休闲商业街区(RBD)作为城市旅游的重要游憩空间,受到普遍关注。城市RBD是传统商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对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经济转型、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知网检索到的与RBD相关的246篇文献为基础,以论文年发表数量和增长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首先分析国内RBD研究进程,将其分为起步发展、快速发展、巩固发展3个阶段,从研究主题、使用方法、研究层次等角度对每个阶段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分析文献内容,对RBD的相关研究方向进行划分,共分为12大类,并从RBD的相关概念与定义、RBD的特征功能与分类、形成机制与过程、空间结构与布局、RBD发展对城市的影响、RBD的旅游形象与游客体验感知、RBD的开发与规划7个方面对国内RBD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RBD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其中,概念定义的统一、深化案例研究、细化研究方向、提炼理论层次、应用定量化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等都是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的环节,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
RBD 研究进展 综述 中国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峤 刘修岩 陈露
城市密度作为城市经济活动集聚的重要表现一直受到普遍关注,其不但能够影响生产率、经济增长及生态环境等,而且对城市的创新效率这一关乎长期增长的因素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匹配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企业专利数据库,并结合LandScan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构建了包含企业—年份维度的300多万个样本,基于OLS与工具变量法系统识别了城市内部街区尺度的密度差异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街区层面的密度提升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专利产出,高密度发展的创新外溢效应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衰减特征;街区尺度高密度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其能够帮助企业吸取知识溢出的养分,克服知识溢出面临的地理阻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倪前宽
利用上海金融产业兴趣点(POI)数据和城市路网数据构建一套基于街区尺度的城市金融活动区空间识别及等级划分的方法,即通过基本空间单元划分、金融活动量评估和自然断裂点划分功能等级三个基本步骤完成金融服务街区的空间识别和等级划分。以上海市绕城高速公路以内为研究区域,共识别出274个城市金融集聚街区,平均面积为0.214km~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金融活动等级进行划分并探讨不同等级和功能类型下金融街区空间格局特征,从分析结果来看:①上海金融活动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核心集聚由内而外逐级递减的趋势,其中内环内浦江两岸是金融活动的高值热点区;②金融街区等级数量由高到低呈金字塔型分布,高等级街区呈向心型分布,中等级金融街区广泛分布于外环以内的中心城区,低等级金融街区分布较为分散;③不同类型金融街区分布差异显著,有各自不同的分布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玉培 甄峰 孙鸿鹄
在梳理城市健康资源概念基础上,利用POI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识别城市健康资源,并从街区尺度研究南京中心城区健康资源的空间分布、集聚及所处环境特征,揭示健康资源的空间特征,为未来健康资源的空间调整与优化提供科学有益的参考。研究表明:(1)城市健康资源种类丰富,城市新型健康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增多,特别是康体保健资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合理配置传统健康资源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居民对新型健康资源的需求;(2)健康资源由于本身社会经济属性或者自然属性的空间差异呈现出空间分布不均衡,集聚类型多样的特征,可能存在健康资源空间
关键词:
城市健康资源 空间分布 集聚 街区 南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卢有朋 陈锦富 朱小玉
在住房市场化与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中观尺度空间作为一种特定尺度的城市空间,其功能与空间结构优化对减少居民出行距离、提高交通效率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关山口街区为研究案例,将出行需求作为核心因素,以减少私人长距离出行为导向,结合街区的空间布局特征,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街区居民出行行为的数量、类型和频率,指出2km是居民出行活跃程度的临界尺度,该尺度在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大量长距离、高频率的工作出行。中观尺度空间的规划布局应注重2km尺度内匀质的功能混合,将一部分的长距离出行内化于非机动出行可接受的尺度范围内。最后,从交通与功能空间协...
关键词:
出行需求 空间布局 中观空间 非机动出行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裴昱 党安荣
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关注健康与儿童友好日益成为趋势,但已有相关探索视角均较为独立而未集成统筹。文章聚焦城市社区尺度,综合循证理论的延展和健康城市研究的经验,试建构包括生理要素、外部环境要素、空间类型、具体规划设计维度在内的“四要素”概念框架概括空间对儿童健康的作用机理,并由此从儿童疾病和儿童保健两个角度完成对研究进展的综述,分别梳理形成了两个角度下的总体作用机理表征结果,并针对两个角度下相关研究分别重点关注的居住区和城市绿地两种空间类型详解各规划设计维度以空间为媒介作用于外部环境要素的机理构成。拟为城市社区尺度下儿童健康导向的空间优化工作提供集成化理论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正 周侃 樊杰 赵浩
市—县单元碳排放核算是空间降尺度开展碳减排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因市、县级能源数据缺失,国内外学者对市—县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提出各自见解,但不同核算方法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未有归纳和总结,不利于研究人员选用。论文基于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文献,系统归纳市级和县级尺度碳排放核算方法,发现:市—县尺度形成了清单算法和夜间灯光反演两大类核算方法。(1)清单算法包括:“自上而下”分解法,按照市/县各部门产值占省级对应部门的比重,将能源消费量分配到目标单元;“自下而上”调查法,逐部门调研获取能源数据并核算碳排放;“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法,将可获取的部门能源数据和能源数据分解结合使用。(2)夜间灯光反演法包括:方程参数降尺度传导法,假定省级单元内部灯光亮度与碳排放函数方程关系一致,沿用省级拟合方程参数、构建省内不同尺度单元灯光亮度和碳排放总量回归模型;降尺度分解法,以夜间灯光亮度总量占省级比重作为权重,将省级能源消费(或碳排放量)分解至下层级行政单元。从空间尺度和研究内容两方面,归纳了不同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立足当下研究需求和核算方法难点,提出在全域范围内基于市—县单元开展碳排放核算,调查典型单元能源消费量并以之为样本,构建灯光亮度和碳排放量反演方程模型,是未来碳核算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